序言

16世纪至19世纪,英国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转型中的英国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西方学术界,R. H. 托尼(R. H. Tawney)、劳伦斯·斯通(L. Stone)、彼得·拉斯莱特(P. Laslett)、克里斯托弗·希尔(C. Hill)等学者对英国社会转型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关注农业革命、社会阶层演变、人口结构变迁、宪政变迁等问题,发表了《16世纪的农业问题》(The Agrarian Problem in the Sixteeth Century)、《贵族的危机1558—1641》(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 1558-1641)、《我们失去的世界》(The World We Have Lost)、《17世纪英国的变迁与延续》(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现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延续1550—1750》(Social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15501750)等研究论著。改革开放后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有了较大进步,戚国淦、刘新成、钱乘旦、侯建新、阎照祥、王晋新等学者关注贵族体制研究、工业资产阶级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流民问题研究、社会结构研究、农民与农业问题研究、城市问题研究等,并发表了相关论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现代化第一基石》、《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勃兴》、《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应该说,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调整的研究也已经有人关注,如斯通的《1500—1700年英国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England 15001700)、舒小昀的《分化与整合:1688—1783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等。关于英国社会关系的调整及政府社会治理策略的转变,国内外的相关论著主要有A. J. 弗莱彻(A. J. Fletcher)的《现代早期英国的秩序与动乱》(Order and Disorder in Early Modern England)、尹虹的《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刘金源的《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等。

本书以16世纪至19世纪为时间断限,以此间英国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调整为研究对象,从社会阶层的变迁、权力精英的重构、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等方面入手,科学分析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变迁、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调整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化解矛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手段,进而揭示英国模式的意义所在。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吸纳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视角多层次地勾勒出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调整的全貌;采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运用社会理论全面考察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调整的状况及相互关系,揭示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调整的性质与意义。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世界上首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西方的崛起”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整个西方范围来说也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社会转型是阶级和集团力量此消彼长的时代,往往导致社会骚乱和动荡。但英国社会转型却以相对平稳为基本特点。这种相对平稳与英国的社会结构重组及社会关系的调整密切相关,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加深我们对英国社会转型模式的认识,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英国历史研究。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原有的社会领域、社会结构、社会功能都在不断分化,社会秩序处在一定程度的失范状态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附带着许多冲突。因此,研究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结构重组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可以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促进我们对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认识,从而为党和国家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