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塘王城

珠峰地区吉隆县城的东南方,沿着山体顶部修筑有一座高大的土城,城墙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土黄色的墙体和土黄色的山崖融为一体。这就是建于公元11世纪前后的贡塘王城遗址。

贡塘王城遗址

城址现存:西南角楼,南垣西段,南垣东段及角一楼、东垣、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垣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垣,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位于贡塘王城遗址的中部,海拔4160米,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原为两层建筑,现在上层已坍塌,底层建筑遗址由门廷、中廷及后殿三部分组成。墙体有的是夯土而成、有的是由土坯石块砌建。卓玛拉康的始建年代,据文献记载,“该庙宇竣工于藏俗第5绕迥之庚午”,即公元1274年。贡塘王城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6代贡塘王拉觉德时期,于第17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完成。

贡塘王城,构造坚固,结构精妙。城堡的墙体都是由人工夯筑而成,城墙的基础则是用天然的大石头垒砌,中间填以泥土,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黄土掺杂以小砾石。夯层厚度每层在40~60厘米,墙体厚达2米以上,墙体的局部夹夯有木板。这种筑城的方法,从中亚到中原唐代城市都曾经十分流行。

从残垣断壁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座古城的布局:城堡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外墙的厚度达2米以上,可以沿着城墙绕城巡逻。外墙的正中和四个角上都建有城楼和角楼。城楼和角楼之间最长的距离不超过90米,这正是古代弓弩手们最佳的射程。城垣中央的城楼长约15米,最宽处约10米,凸出于城墙之外,沿着城楼的内部有夯土筑成的阶梯,可沿壁盘旋而上。城楼内的建筑物现在已经全部倒塌,但是壁面上一残存的木椽痕迹还清晰可见,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城楼内部,原应有楼层之分,每层楼的高度约2~3米。在城楼的四面墙体上,都向外分层开设有射击孔和瞭望孔,其形状有梯形和长方形,都是内宏外狭,上下楼层之间的射击孔都相互错位,可从不同的层面形成密集的防御网。

与城楼互为掎角之势的是建在城堡四角上的角楼。其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座是城堡南墙的东南角楼,角楼的平面略呈一“日”字形,边长约10米×10米,门道仅可容一人通行,进门后在墙体上夯筑有阶梯,可以拾阶而上直达城顶。原来的楼层也是三层,每层高度也在2~3米,墙体上的射击孔和瞭望孔一如城楼,也进行过精心布置,交叉错落的射击线路可将死角消灭殆尽。登上角楼,四周方圆十几里以内的道路形势尽收眼底。

“贡塘”这个地名,在藏文史书中多有述及,《卫藏道藏胜迹志》中曾记载西藏佛教后弘期噶举派著名高僧米拉日巴的诞生地就在“芒域贡塘”。已故藏学家刘立干先生也曾记载:“芒域古时属阿里三围之一,范围在今从普兰宗北到后藏昂仁宗,南到吉隆宗及接近尼泊尔边界,贡塘属日喀则专区吉隆县治所在地的宗喀南面,原吉隆宗的西北,贡塘拉大山的南面。”这里所说的地理位置,正是吉隆这座古城所在的位置。

公元869年,吐蕃王国发生了“臣民反上”的暴动,吐蕃王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出现了长期的争斗,吐蕃王国开始走向崩溃。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之子维颂的后裔吉德尼玛衮,不得不逃往阿里。他的子孙后来在阿里先后建立起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普兰王朝、亚泽王朝等“阿里小朝”。

在藏文史书《汉藏史集》中,曾记载吉德尼玛衮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赤扎西则巴贝,是他的父亲贝考赞同其次妃帕萨彭杰所生。当年哥哥吉德尼玛衮远逃阿里时,同父异母的弟弟赤扎西则巴贝也向西逃亡,史书中记载他“占据了阿里贡塘以下的地方,他的儿子是贝德、沃德、吉德,他们被称为下部的三德”。这说明,赤扎西则巴贝所占据的地方即叫作“阿里贡塘”,也被称为“下部阿里”,就是今天的吉隆一带。

藏文版《贡塘世系源流》记载,赤扎西则巴贝在吉隆一带所建立的“贡塘王朝”,一共传了32代,经历了数百年。在贡塘王朝第6代王拉觉德时期,“在形似巨幅帷帘之西山脚兴建宫堡,并在周围砌以围墙及修筑壕沟”,这应当是贡塘王城初建之时。到了第11代王朋德衮时期,不仅有了宫殿的四大门,修筑了城墙、碉楼,还在城内建造了中央王宫、王妃殿、神殿及如来佛灵塔等建筑。由于朋德衮在大修城堡前,曾前往萨迦会见过八思巴,所以可以推知这个时期大约是公元13世纪。第14代贡塘王赤扎西德时期,动工修建了大围墙。第16代贡塘王赤杰索朗时期和第17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才时期,在城内先后修建过大寺院、北王宫、密宗殿等建筑物。

根据文献史料可以肯定,吉隆古城,正是历史上吐蕃王朝后裔所建立的“贡塘王朝”的都城遗址——贡塘王城的外城廓废墟。再结合文献所记的贡塘王系,可知贡塘王城的始建年代大约在公元11世纪;13世纪,这座古城有过较大的扩建工程;城堡大体上定格成形于14至15世纪,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