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住宅

房子[vaŋ33tsɿ33]

对各种房屋建筑的总称。

◆ 杭大路

草披儿[ʦhɔ53phi53əl0]

即草屋,一种以泥土为墙、以茅草做屋顶的房子。这是较为原始的一种住宅,现已快绝迹,仅在公园或博物馆偶尔还能见到。

1-2 ◆ 茶叶博物馆

泥墙房[ȵi33dʑiaŋ33vaŋ33]

一种以泥土为墙的房子。这种墙是用木头夹板将黄泥一层一层夯起来的,为使墙体更为坚固,建造时层与层之间要辅之以碎砖瓦片,所以泥墙上会留有很明显的建造痕迹。厚重的泥墙具有较好的保暖隔热效果,故西湖边至今仍有保留。

1-3 ◆ 宝石山下一弄

板壁房[pɛ53pieʔ5vaŋ0]

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是20世纪中叶最常见的一种房子。这种房子有两大特点:一是极易起火,故需用封火墙将彼此隔开;二是建筑材料比较轻,搬家时一人一根柱子可整个儿地把房子挪位,故杭州方言至今仍将搬家叫“搬房子”[pəŋ53vaŋ33tsɿ35]。

1-4 ◆ 河西直街

墙门房子[dʑiaŋ33məŋ33vaŋ33tsɿ53]

一种带石头门框的砖木结构房子。其朝外的大门叫墙门,墙门后有天井和三到四进房子,最后一进房子常带有后花园。这种房子的建造比较讲究,地下有防潮设施。一楼用大方砖铺地,有雕花柱子、落地窗户。二楼有红漆地板、阳台回廊。屋檐、门窗、楼梯等处常有各式雕花。

1-5 ◆ 宝石山下一弄(林徐腾摄)

杭大新村建筑群[aŋ33da13ɕiŋ33tsʮəŋ35tɕie35tsoʔ5dʑyŋ13]

位于西溪路杭大新村内,共8幢,是一组建于20世纪40—50年代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一幢两梯或三梯,带有卫生设施和小阳台。2008年被立为“杭州市历史建筑——杭大新村建筑群”,可反映近代建筑演进的历史脉络。

1-6 ◆ 杭大新村

二层楼洋房[əl35dzəŋ33lei31iaŋ33vaŋ13]

一种规模较大的西式建筑,外形各异,但主体均为青砖实叠的砖木结构,建造时间基本都在民国初年。水泥墙面定下其灰白色的主调,线条分割又给人以块石砌筑的感觉。屋檐和窗户上的装饰性雕塑图案、外挑的阳台等则使建筑物的立面更显华丽与气派。

1-7 ◆ 石函路(林徐腾摄)

四拐角现代建筑群[sɿ35kuɛ33koʔ5ie3333tɕie35tsoʔ5dʑyŋ31]

位于中山中路和河坊街十字路口的四个街角处,共五幢。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组比较典型的带有西洋风格的近代商业建筑。建造时分别为:万隆火腿店、张允升百货商店、颐香斋食品店、宓大昌烟店、孔凤春化妆品店,均为杭州百年老店。

1-8 ◆ 中山中路

小洋房[ɕiɔ53iaŋ33vaŋ13]

一种规模较小的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以二层独门小院最为典型,主体均为青砖实叠的砖木结构,建造时间基本都在民国。西湖周围有不少这类建筑,例如断桥边依山势而建的蒋经国旧居、栖霞岭带方形小院的黄宾虹故居、弥陀寺巷两幢间有回廊相连的约园等。

1-9 ◆ 栖霞岭

安吉路别墅建筑[ɛ33tɕieʔ5lu53bieʔ513tɕie55tsoʔ5]

位于安吉路,建于民国,为独立式二层欧式建筑。一进三开门结构,歇山脊顶(参见图1-22),带阁楼。整体的不对称设计和18脊20坡的歇山脊顶使其区别于一般的9脊4坡设计,是一组较为典型的近代别墅建筑。

1-10 ◆ 安吉路

平房[biŋ33vaŋ13]

只有一层的房子,与“楼房”[lei33vaŋ13]相对。

1-11 ◆ 弥陀寺巷

楼房[lei33vaŋ13]

泛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与“平房”相对。

1-12 ◆ 河西直街

鼓楼[ku53lei0]

位于吴山东麓,占地865平方米,高19米。原为滨海敌楼,始建于南朝,明嘉靖时重建,2002年复建。复建后为仿明代鼓楼建筑,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木斗拱装饰、琉璃瓦、古门窗、清水墙。杭谚用“商量卖鼓楼”[sʮaŋ33liaŋ1353ku33lei0]来讥讽某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1-13 ◆ 中山中路

滴=角楼[tieʔ5koʔ5lei33]

建在两条马路转角处的房子。一般转角处都被设计成圆弧形或多边形,显得美观大方。“滴=角楼”因地理位置优越,店面生意通常都比较好。

1-14 ◆ 高银巷

客堂间[khəʔ5daŋ1353]

即客厅,是家里会客、议事的场所。传统客厅的桌椅都呈对称式布置,正面是一张条桌或八仙桌,桌子两边是主人座,客厅两边是客人座,通常两把椅子配一张茶几,或摆一组,或摆两组,左右对称,离主人座越近的位置越重要。这种格局显得气氛庄重,位置层次感强。

1-15 ◆ 西溪湿地

灶披间[ʦɔ35phi530]

即厨房,是家里烧饭做菜的地方。因厨房有油烟味等,过去很多人家都在正屋外面搭建一个简易附属房(参见图1-21),故名。厨房里面最主要的物件是灶头、水缸和菜橱,有时也放餐桌。

1-16 ◆ 西溪湿地

屋脊[oʔ5tɕi35]

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一般都带有各种镂空花型图案或几何图案。

◆ 白堤

瓦当[ua53taŋ0]

传统建筑中的一个瓦件,是处于屋檐最下一层的瓦头,形状以半圆居多,也有圆形。表面有各种简单的吉祥花纹。“瓦当”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 黄龙洞

朝凤[dzɔ33voŋ13]

屋脊翘檐处蹲坐着的一排小动物雕像。依次为仙人骑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这些高高排列在檐角的小兽,是民间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愿望的一种象征。

1-19 ◆ 仓前

尖顶儿[ʨie33tiŋ35əl31]

一种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由两个斜面构成一个“人”字形的屋顶,屋顶的山梁、椽子均用铆钉、榫头等传统手段构建而成。江南地区多雨,这种“人”字形屋顶可有效防止雨水淤积。

1-20 ◆ 杭大新村

披儿[phi33əl13]

从正屋搭建出来的简易附属房。这种建筑的屋顶只有一个斜面,构造简单,常用来当作厨房或储物间(参见图1-16)。

1-21 ◆ 宝石山下一弄(林徐腾摄)

歇山顶[ɕieʔ535tiŋ53]

即歇山式屋顶,是一种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其主要特征是整个建筑有九条屋脊,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1-22 ◆ 宝石山下一弄(林徐腾摄)

瓦爿儿[ua5331əl0]

即瓦片。瓦片有“洋瓦”[iaŋ33ua53]和“土瓦”[thu53ua0]之分。“洋瓦”是外来的,形体较大,造型平直;“土瓦”是传统的,形体娇小,带优雅弧形,故又叫“小瓦”[ɕiɔ53ua0]。

1-23 ◆ 大井巷

石头儿墙[zaʔ2dei13əl33dʑiaŋ31]

用大块石头砌成的墙。这种墙有的是用规则的石头垒成,有的是用不规则的石头顺势砌成。可直接作围墙,也可作为房屋下半部的墙基,起加固作用。

1-24 ◆ 宝石山下一弄(林徐腾摄)

砖墙[tsuo33dʑiaŋ13]

用砖头砌成的墙。砌砖头墙的方式有多种,如竖砌、横砌、平砌、斜砌等。砌法不同,墙体的坚固度不同,隔音、隔热等效果也不同。

1-25 ◆ 葛岭路

泥墙头[ȵi33dʑiaŋ33dei33]

即泥墙,也叫“土墙头”[thu53dʑiaŋ33dei33]。是用木头夹板将黄泥拌上稻草后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墙。过去泥墙房屋(参见图1-3)或围墙较为常见,现在大都是为衬托某种建筑风格而刻意为之。

1-26 ◆ 西溪湿地

墙垒[dʑiaŋ33lei33]

用大块石头垒成的一种护墙,以防止山地泥土下滑。在山坡上建造房屋一般都要先筑护墙,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 北山路

封火墙[foŋ33hu33dʑiaŋ31]

即防火墙,是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木结构房子极易着火,火势易顺墙蔓延,故要用防火墙来阻隔。民国时曾有规定,五间以上的房屋必须砌有“封火墙”。“封火墙”一般都是顺着墙体自上而下伸出房屋,有的整齐划一,有的高低错落。现在看来,“封火墙”除防火功能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 宝石山

骑楼[dʑi33lei33]

一种敞廊式的商业建筑。一般位于马路两边的建筑物底层,为购物者提供遮阳避雨的良好步行环境。杭州城里骑楼很多,最著名的是从湖滨一公园绵延至六公园的那一段长长悠悠的老骑楼。全长200多米,是1912年旗营拆除后建造的,面朝西湖,过去是百年老店聚集处,现在为世界名品一条街。

1-29 ◆ 湖滨

过堂楼[ku33daŋ33lei0]

一种位于弄堂口的建筑。其底层是公共过道,上层是居民住房,楼前是小马路,楼后是青石板铺就的窄窄的小弄堂。“过堂楼”底层的通道是路人歇脚、避雨和附近居民不期而遇时停下来拉家常的好地方。

1-30 ◆ 中山中路

前门[dʑie33məŋ13]

也叫“大门”[do13məŋ31],与“后门”[ei13məŋ31]或“小门”[ɕiɔ53məŋ0]相对,是整个建筑的主要通道。现在一些参观场所或公园为维护秩序,规定游客前门进,后门出。

◆ 北山路

后门[ei13məŋ31]

与“前门”相对。一般较大的院落都有前门和后门之分,旧时这种区分不仅有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有不同人群的出入之分。

1-32 ◆ 栖霞岭路

正门[tsəŋ35məŋ31] |边门[pie33məŋ13]

位置居中的为“正门”,“正门”两边或两侧墙面上的门为“边门”。“正门”高大宽阔,是整个建筑的主要通道,“边门”窄小,是辅助通道。

1-33 ◆ 仓前

台门[dɛ33məŋ13]

一种半亭式的大门。门前有少许台阶,台阶分两侧或居中。门上有檐,常见的有青砖直檐和琉璃瓦飞檐。

1-34 ◆ 清河坊

山门[sɛ33məŋ13]

寺院最外面的大门,因寺庙大多建于山上,故名。通常是寺院在山上,大门在山脚下的上山路口。杭州方言中有“骂山门”一词,意思是不指名道姓地当街谩骂,寺庙为清净之地,到寺庙门口骂人,必定是无端寻衅。

1-35 ◆ 葛岭路

门楼[məŋ33lei13]

一种在大门上面建有类似房屋的挑檐式建筑。一般门楣上嵌有砖雕,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等吉祥字样的匾额,匾额周围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装饰图案。

1-36 ◆ 北山路

圆门洞儿[yo33məŋ33doŋ13əl31]

即拱形门。这种门带有较强的休闲色彩,故在公园、花园等休闲场所较为常见。

1-37 ◆ 西泠印社

落地花窗[loʔ2di13hua33tshʮaŋ33]

即落地门。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花格子玻璃窗,下半部是实心雕花木门。关上是一堵密封的墙,有一定的私密性;打开能与外面的天井连成一片,有很好的透气性和采光度。

1-38 ◆ 河坊街

半截门儿[puo35dʑioʔ2məŋ31əl0]

过去沿街住户大门外的半截头小门。这种门既利于采光通风,又有一定的遮挡和防范作用,故以前也叫“避觑门儿”[bi13ʨhy53məŋ31əl0]。杭谚用“避觑门儿反装”[bi13ʨhy53məŋ31əl033ʦʮaŋ0]来形容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

1-39 ◆ 西溪湿地

栏杆门[lɛ3333məŋ33]

用木条或竹条做成的半截头栅栏门。这种门既不遮挡视线,又有一定的阻隔效果。

1-40 ◆ 大井巷

门闩儿[məŋ33sʮo33əl13]

用来闩门的木档,有横档和竖档之分。

1-41 ◆ 葛岭路

门环儿[məŋ33ɡuɛ33əl13]

一种装在大门开合处的圆形金属环,可用作开关大门时的把手,也可用于敲门。以铜质兽头配如意纹的较为常见,“兽”音同“寿”,有长寿如意等寓意。

1-42 ◆ 黄龙洞

排门[bɛ33məŋ33]

旧时店铺沿街安装的一种活动木门,由许多块大小一样的窄门板拼成,每一块门板上都有编号,白天一块块卸下开门做生意,晚上再一块块按编号装上以示停止营业。杭州方言中有“门板儿饭”[məŋ3353əl310]一词,是指旧时饭店把卸下来的门板搁起来当案板,卖现成的饭菜。

1-43 ◆ 河西直街

挡门板[taŋ53məŋ310]

一种覆盖在商店临街玻璃窗或玻璃门外的木制门板。营业时卸下门板,顾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店内商品,下班时把门板装上,以示停止营业。

1-44 ◆ 仓前

门鼓儿[məŋ33ku33əl13]

摆在大门两边,民间认为可用以镇宅辟邪的石墩子。分圆形的雕花石鼓和石狮子两类,传说前者用于文官家,后者用于武官家,但现已看不出这种区分。

1-45 ◆ 黄龙洞

花窗[hua33tshʮaŋ33]

一是指窗上有较为细密的木头格子,便于糊窗纸的传统窗户。二是对形状各异的各种非常规窗户的统称,如八角形的窗、花形的窗。

◆ 清河坊

跃窗[iɔ13tshʮaŋ53]

即支架窗,是一种传统的木结构窗户。打开时用一根木支架支撑固定,开合度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撑开幅度不大时既能通风又有一定的遮挡效果。也叫“合扑窗”[əʔ2ph5tshʮaŋ53]。

1-47 ◆ 河西直街

老虎窗[lɔ33hu53tshʮaŋ53]

即主屋屋顶阁楼上用于通气和采光的窗户。以人字形小屋顶的形式最为常见。老虎是英语roof(屋顶)一词的音译。

弥陀寺巷

天窗[thie33tshʮaŋ33]

装在屋顶上主要用以采光的固定玻璃窗,常见于旧式建筑。常引申为局部空缺之意,例如:鲁迅《书信集·致谢六逸》中“看近来稍稍直说的报章,天窗满纸”,以“天窗”比喻报纸版面局部删除后留下的成块空白。

1-49 ◆ 大井巷(林徐腾摄)

天井[thie33tɕiŋ35]

老式“墙门房子(参见图1-5)”里面,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用于雨水下泄和通风采光。面积较大的常用青砖嵌铺地面,并有花草树木点缀。前后左右的房子间有回廊连通。面积较小的光线为高屋围堵,较为阴暗潮湿,状如深井。

1-50 ◆ 胡庆余堂

枪篱笆[ʨhiaŋ33li13pa53]

即篱笆。因其一头削尖似枪,故名。常以长约一米的竹子或树干按一定的规律扎成,围在竹林或菜地的四周。杭州方言中用“枪篱笆”来形容过去的城墙,把城墙外面的余杭叫“枪篱笆外头”[ʨhiaŋ33li13pa5333dei31],把余杭方言叫作“枪篱笆外头的话语”[ʨhiaŋ33li13pa5333dei31tieʔ5ua13y31]。

1-51 ◆ 宝石山

巷[iaŋ13]

一种建在房屋间的小路,两边有断断续续的居民住房。如“孩儿巷”[ɛ33əl13iaŋ31]、“小营巷”[ɕiɔ5333iaŋ0]等。戴望舒的《雨巷》就出自这样的杭州小巷——“大塔儿巷”[da33th5əl31iaŋ0],如今连同周边的“小塔儿巷”[ɕiɔ53th5əl31iaŋ0]、“皮市巷”[bi33zɿ13iaŋ31]也都成了游人寻觅的浪漫小巷。

1-52 ◆ 小河路

弄堂[loŋ13daŋ31]

两边有高墙的狭窄小弄,也叫“夹弄”[kəʔ5loŋ33]。

1-53 ◆ 安吉路

蓬儿[boŋ33əl13]

一种把相近的两幢房子连接起来的带屋顶的过道,其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方便行走。过去砖木结构的建筑群间常用这样的“蓬儿”来连接。也叫“寮蓬儿”[liɔ33boŋ33əl13]。

1-54 ◆ 弥陀寺巷

寮檐[liɔ33ie13]

屋檐向外延伸的部分,用来供行人遮阳避雨。过去砖木结构的沿街商铺房大多建有这样的“寮檐”,以方便行人购物。

1-55 ◆ 河西直街

亭檐[diŋ33ie13]

从建筑物的一边延伸出来的翘檐,檐下设有座位,供行人遮阳避雨或休闲小憩。这种建筑一般都出现在有风景的地方,功能类似于亭子。

◆ 河坊街

翘角檐[tɕh35koʔ5ie0]

即飞檐。常见的有青瓦飞檐和琉璃瓦飞檐两种。青瓦飞檐较为雅致,琉璃瓦飞檐更为富丽。多见于景区的楼台亭阁或庙宇等的建筑中,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57 ◆ 白堤

石鼓儿[zaʔ2ku35əl31]

即木头柱子下面的石墩子。江南气候潮湿,为防木头柱子受潮腐烂,多用石墩子来垫底防潮。“石鼓儿”侧面常有各种象征富贵吉祥的精美石刻图案。现都被当摆设收藏,或当凳子供游人小憩。

1-58 ◆ 吴山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