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篇)

像“白开水”吗?

过去的一年,在戏剧舞台上,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戏渐渐地多起来了,愈来愈多的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成了舞台上的主角。广大劳动人民看了这些戏,感到非常亲切,说,比看那些“前三皇、后五帝、陈芝麻、烂豆腐”的旧戏要有味道得多,有意思得多。

然而,我也听到另一种反应,即有些人对现代戏总感到不顺眼,在他们的“艺术之宫”里,几乎没有现代戏的位置。他们的“理由”不少,其中有一条,就是说现代戏“没有味道”,据说,简直像“白开水”。

像《李双双》那样的戏,千千万万农民看了都感到满意,但有些人却只能给它打“两分”——不及格。《年青的一代》在全国各地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些人却感到“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戏都“没有味道”。

对于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戏的“味道”恐怕也不能例外。前些日子不是有人在议论“审美的鼻子”吗?鼻子伤了风,再香的花放在面前,也只能是“没有味道”;舌苔太厚,再浓的茶,喝起来也仿佛是“白开水”。世界观不同,艺术的趣味不同,品起戏的“味道”来,也不会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对反映帝王将相、公子小姐的戏爱之成癖,那么,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感到“没有味道”,也是很合乎逻辑的。

这些认为现代戏是“白开水”的同志,如果是希望把现代戏编得、演得更好一些,为现代戏增添一些风采,那是很好的。我们欢迎来自各个方面的善意批评和建议。问题在于他们准备在这种“白开水”里加些什么东西,添些什么味道呢?

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需要有一个逐步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但是,这种提高,只能是沿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社会主义方向去提高,即更深刻、更细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当前社会实践,塑造出更理想的新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来,使它更好地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否则,不是向这个方向去提高,而是到死人中去找出路,以死人的标准去“提高”活人的作品,即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高度”去,那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它的味道越“浓”,流毒越广,为害也越深。

我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说好,才算好。近些时候,我看了华东话剧观摩演出的一些节目,并同一些观众交换了意见,感到这些戏容许还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它们确实受到观众的好评和喜爱。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情也像波浪一样地起伏。有时台下鸦雀无声,真像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形容的那样,“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能听得见响”;有时又是连续不断地、爆竹一样的掌声;随着剧情的变化,观众流出各种不同的眼泪,也发出各种不同的笑声,台上台下的气氛完全融成一片。请问:如果现代戏是“白开水”,它怎么能有这样大的魔力,发生这样大的作用呢?


(《解放日报》,1964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