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石球——“飞石索”上的弹丸

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品和骨角器为代表。其石器的加工技术和基本类型与北京人十分相似,但存在一些进步的成分,例如原始棱柱状石核、短身圆头刮削器和圆头刮削器——尖状器是北京人文化中所没有的。有趣的是,许家窑人骨角器有铲形工具、三棱尖状工具、刮削器和尖状器。其骨角器是带有小部分头骨的羚羊角,把带有小部分头骨的羚羊角用作挖掘工具,既可省却将那一小部分头骨去掉之劳累,又使用起来不磕手,同时还带有征服感和美感在其中,这说明“爱美之心早已有之”。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已经爱美、懂美、具有“美的意识”了。许家窑人文化遗址发现了1079个石球。石球数量之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石球最大的直径100毫米以上,重量超过1500克;最小的直径在50毫米以下,不到50克。既有制作滚圆的成品,也有半成品和毛坯,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球制作工艺的全过程。

这些石球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人根据民族学资料推测:比较小的石球可以用作狩猎工具“飞石索”上的弹丸;大的可能是一种投掷武器。“飞石索”什么样式?我想它一定像现代小孩玩的“弹弓”,在叉形木枝的两头拴上皮绳,将弹丸放在皮绳中间,然后猛地向后一拉,弹丸飞出去,则会击中猛兽。这难道不是原始版的“长二捆火箭”吗?

当然,许家窑遗存在旧石器文化方面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尤其在工具使用上表现出显著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反映出这一阶段桑干河人的经济生活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