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1.1  概述——单字声调听辨

1.1.1  关于语音听辨的经典实验

Ladefoged和Broadbent (1957)将合成的bi、bet、bat、but四个词放在负载句末,改变负载句中各元音的共振峰频率,发现被试对目标词的听辨情况会随负载句共振峰频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证明了语言环境的变化对元音信息传递的影响。Fry等(1962)用语音合成的方式得到若干英语单元音连续统,并通过辨认实验和区分实验得出稳定单元音不是范畴感知,而是连续感知的结论。Liberman(1957)通过改变与塞辅音相接的元音共振峰的过渡段,得到不同的塞辅音连续统,并采用区分实验证明了塞辅音的范畴感知。Pisoni (1973) 重复上述实验,证实了该结论。

1.1.2  关于声调听辨的有关实验

王士元(Wang,1976)研究汉语普通话的阳平和阴平之间的感知,被试分别为中国人和法国人。结果在中国人被试中间得到范畴感知边界。Abramson(1979)通过合成,用单音节的音高连续体对泰语高中低三个平调进行感知实验。得到辨认曲线有明显的边界,区分曲线没有明显的高峰。因此认为泰语声调是非范畴的连续感知。Hallé等(2004)对台湾“国语”的阴平-阳平、阳平-去声、上声-去声进行了声调感知实验,认为被试在感知过程中呈现出类范畴(quasi-categorical)的模式。刘娟(2004)研究阳平和上声的感知界限。实验中改变起点音高和拐点位置,结果认为属于连续感知,起点音高和拐点位置对于上声的感知具有互补作用。曹文(2010)和王韫佳、李美京(2010)分别对普通话上声进行感知实验。两项实验均采用合成单音节语音刺激,形成以半音为单位的等差连续体。要求被试写出听到的调类,认为“结果不支持上声低平调的说法”,“上声的音系特征应包括低和降”。曹文(2010)曾对双字组前字和后字的上声用平调进行感知实验,结果表明后字是阴平和去声时前字低平感知为上声超过50%。

1.2  概述——连读声调听辨

王士元(1967)对北京话的上声变调问题进行听辨实验。实验利用130对“上-上”与“阳-上”的同音词对“起码-骑马、粉厂-坟场”等,进行听辨实验,结果得分在49.2到54.2之间,证实二者在中性话语中是相同的。这是最先在连读组中测听声调的实验。林焘、王士元(1984)利用合成语音和自然语音改变两字组后字音高和时长,结果“掰的”会听为“摆的”,“青天”会听为“请天”,“鲜鸡”会听为“险机”。证明参照字的音高和时长变化会使目标字的声调感知范畴发生改变,在声调感知实验中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认为,连读声调感知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人类的语言是以连续的语音形式发出,并被听辨感知的。因此,连读声调的听辨更接近实际的言语交际。

1.3  概述——关于平调的论述

关于平调的定义,Maddieson(1978) 提出:平调是一种以水平音高为其可接受的变体的声调。该定义不考虑那些由于和邻接声调及音段联合发音、跟语调模式重叠,以及因边界现象而产生的音高变体。

1.3.1  阴平调

普通话阴平调为高平调并无争议。对于声调本质的认识决定实验方案的设计。本文的实验设计中把涉及的阴平调和上声调都作为平调处理,关于阴平声调的听辨范畴的结论是综合了三个相关的听辨实验的结果,包括阴平-阳平、阴平-去声、阴平-上声的听辨分析。

1.3.2  上声调

关于上声的音系特征,学界看法不一,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种:①上声是低平调。(赵元任,1922、1933;王力,1979;吴宗济,1981;平井胜利,1982;林焘、王士元,1984;伊藤敬一,1986;余霭芹,1986;沈炯,1999;Yip,2002;曾金金,2008;石锋、冉启斌,2011)②上声是低降调。(王洪君,2008;王韫佳、李美京,2010;曹文,2010)③上声是升调。(Bradley,1915;高本汉,1915; 刘复,1924)④上声是曲折调。(白涤洲,未刊)

Zhu(2012)提出纯粹的低调(pure low tone,PLT)和非纯粹的低调(non pure low tone,non PLT),认为二者依靠[+contourisity]来区别,即PLT并不把[+contourisity]作为区别性特征,总体上它被感知为“低”(low),普通话的上声就是PLT(低平调)的典型代表。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声调语言存在两种基本类型,曲折调(contour tone)和平调(register tone)。(Trask,1996)Cao (2012)通过考察不同句重音位置的普通话上声的表现,探讨了音高凸显和声调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焦点重音的表现,上声调与其他调类不同,它并不提升“H”(高音点)、扩展调域,而是单纯降低F0的L(低音点)。这说明虽然普通话是曲折声调系统,但上声是这个系统中唯一底层以“低”(L)为区别性特征的平调。

石锋等(2011)依据Maddieson的定义和普通话上声的实际表现,指出“普通话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本质”是指上声的实质和本源就是低平调,低降、低升等各种其他的表现只不过是低平调的变体。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的观点为依据,设计合成听感实验的刺激样品。对于上声听感范畴的考察由三个相关的听感实验组成: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的听感界限考察。以上实验都是将上声作为平调进行设计合成的。根据“对角测试法/半空间测试法”,即设定人们的声调听觉有一个空间,用对角线把这个空间分成两半。每次利用其中的一半,可以有前上、后上、前下、后下四种半空间。那么,上声-去声听辨利用了前下半空间,上声-阳平听辨利用了后下半空间。上声的整体听感空间包括:上声-去声起点处的分界、上声-阳平终点处的分界,以及上声-阴平两个平调之间的整体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