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历史的深与广: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论文集
- 赵学功
- 3500字
- 2021-03-30 00:36:35
二 研究路径和一般发展情况
20世纪60年代,城市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加大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研究力度,即19和20世纪的城市与城市化研究。当时的城市被认为是整个社会最核心的事务,城市化则代表着现代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史研究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从中世纪和现代早期转移到现代及工业城市。
城市史的编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增多,且形成了一些城市史流派,并开始编辑新期刊、年鉴和通讯。至此,城市史研究著作稳定增加,新的城市史研究中心纷纷涌现,成立了更多的城市史研究机构,还成立了一个欧洲城市史协会,加强了国际合作,并且启动了一些围绕教学和科研的跨国项目。
1964和1977年,《城市研究》和《城市和区域研究国际学刊》分别出版,均为城市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1964年,格拉斯哥大学推出了《城市研究》国际期刊,作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论坛。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科和方法进入城市研究,这份期刊也不断扩大。《城市和区域研究国际学刊》则是由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众政治经济学家推动出版的,意在用“激进的方法研究城市问题”,是一份以宏观社会为视角并融合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跨学科刊物。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事务研究协会之类机构才陆续出现。欧洲城市研究协会成立于1997年,包括来自芬兰、保加利亚、新西兰、土耳其、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机构会员和个人会员。该协会每年召开年会,并于2008年推出了名为《城市研究与实践》的刊物。该协会的成立得益于欧盟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尤其是2004年成立的欧洲城市知识网络和次年成立的国际城市研究初级网络(一个青年学者的非正式网络组织)。欧盟成员国中120多个大城市的市长组成了“欧洲城市”,为该协会提供政治支持。“欧洲城市”与1932年成立的美国市长会议相似。
1991年,瑞典成立了城市研究与行动国际网,以便促进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城市运动与理论分析和研究之间的交流。该组织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互动平台,使他们共享理解当代城市发展的批判方法。其成员广泛参与了城市社区改造的很多活动。其研究成果与地区行动和项目相关,直接受后者启发和影响;该组织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并定期发行出版物。
尽管《城市研究》由格拉斯哥大学城市研究学院发行,但围绕城市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国。其城市研究者大多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或来自城市和地区规划的建筑学领域。在伯明翰、布里斯托、剑桥等地也有城市研究中心,但其城市研究能成为独立项目的并不多。不过,城市研究在各大洲的多个国家出现了,不管是依附于某个学科,还是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之外。在不同国家,城市研究者相继获得了自我认同。阿姆斯特丹大都市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1998年建立了城市项目,而柏林科技大学的大都市研究中心则成立于2004年。
1964年,墨西哥学院建立了城市环境和人口研究中心,来研究墨西哥和拉美的人口与城市化。在智利,1964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城市发展跨学科调查委员会,随后,天主教大学跨学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68年。哥伦比亚也在1997年成立了城市研究所。
芬兰于1968年成立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是芬兰多所大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试点。但直到1998年,赫尔辛基大学才在城市研究领域设立了专职教授岗位。这些教授岗位的资助来自赫尔辛基大学、赫尔辛基市政府和教育部。起初,只有6人获得资助。尽管后来更多的人也得到了资助,但只有已建制学科如历史、地理和社会政策才有教授岗位。
在城市史研究方面,居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学术界。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美国学术界占支配地位的是以特纳为代表的“边疆学派”和以比尔德为代表的“经济学派”。这两个学派对于城市的发展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当时美国曾零星地出现一些城市史著作,但多半是彼此无大关联、纯记述性的城市方志,在通史中未获一席之地。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钱宁在其六卷本的《合众国历史》中,曾用一章专门论述城市的发展,在当时也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的迅速发展对美国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史学家的注意力开始由中西部转向城市和其他领域,并对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1933年,老阿瑟·施莱辛格撰写了《1878至1898年间美国城市的兴起》一书,强调城市在19世纪后期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首次提出美国历史的城市解释观点,以反驳特纳的“边疆理论”。他认为,城市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知识进步的中心。971940年,施莱辛格教授又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一文,重申并发挥了美国历史的城市解释思想。这种见解在美国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出现了撰写城市史的热潮。
从施莱辛格的开拓性论著起,到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城市史研究的初创时期。这段时间有大量论文与专著问世,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分时期阐释城市的发展,二是记述性的城市方志。98
20世纪60年代,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新”字号史学流派纷纷脱颖而出,要求重新解释美国历史。由于城市是社会矛盾的汇集处,城市史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的史学流派瞩目的中心,这就形成城市研究的大飞跃局面,构成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高潮。
到1967年,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史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史已成为一门主课。从1882至1974年,广义上属于城市史研究范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有1 414人,而绝大多数是1950年以后被授予的。城市史著述种类增多,范围拓宽。首先,出现大量教科书。主要有格莱布与布朗合著的《美国城市史》、麦凯尔维的《美国城市化比较史》、赞恩·米勒的《近代美国城市化简史》、斯蒂尔的《附有文献的美国城市史》、德怀特·胡佛的《讲授美国城市史教师指南》。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版的大多数通史类教科书中,均设专章叙述城市的发展。其次,丛书与季刊相继问世。1967年,韦德主编的城市史丛书《美国的城市生活》首卷出版,至1978年共出版了24卷之多。哈佛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类似丛书。1953年由麦凯尔维和斯蒂尔发起成立小型研究团体“城市史研究小组”,出版内部小型刊物《通讯》,1975年改为《城市生活方式今昔》(半年刊)公开发行。1974年,《城市史杂志》创刊。再次,研究手段增多。例如,1977年,布鲁斯·斯特夫的《城市史的形成》即把口述史学应用于城市史研究中的一种尝试。他走访了8位城市史研究的知名学者,请他们就城市史的一些关键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最后,研究的范围除以往多侧重的时期外,出现了很多记者论述20世纪城市的著作。
值得专门提及的是1961年问世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作者是在城市理论和城市社会学方面的大师级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这是一部厚重的城市通史,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其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的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直至今天,这部著作仍被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推崇为经典。
1963年,一些史学工作者在耶鲁大学举办“关于19世纪工业城市”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城市居民的生活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了解和研究这种变革是当务之急,而研究城市史是一主要手段。会后,斯蒂芬·塞恩斯特罗姆和理查德·塞内特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题为《19世纪的美国城市:新城市史论文集》,“新城市史”学派由此得名。99塞恩斯特罗姆还概括介绍了“新城市史”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主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社会学理论与史料结合起来,摒弃传统的记叙体撰史方法,打破各学科分离的藩篱;其二,扩大城市史的研究范围,尤其要注意普通城市居民的社会经历,进而考察城市化与社会结构、人口的关系;其三,充分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新城市史”考察的重点是19世纪的城市。
“新城市史”学派的出现轰动一时,吸引了其他与城市史有关学科的注意。1970年,数学社会协会在麦迪逊市举办有关城市史的专题讨论会。会后,利奥·施努尔将会议论文汇集成册,题为《新城市史:美国史学者在计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城市史研究进入成熟阶段,可以看成城市史研究的第二个高潮。从研究的广度看,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了专门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选题都很多。2012年,雷蒙德·莫尔在对城市史研究进行总结时,所划分的研究领域有城市与区域,空间与场所,城市环境史,技术、交通与基础设施,城市规划,住房,城市政策史,城市政治史,阶级,移民与族裔,非洲裔美国人城市史,城市中的妇女,性别史,消费运动与休闲,犯罪与骚乱等,共16个,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数十篇(部)代表作。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