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二)

某一年美国地理学会会长的主席演讲中讲到,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家所做的事就是地理学。套用过来,旅游学是什么?旅游学者所做的事就是旅游学。

这是一个宽泛的说法。但某种程度的确适合后现代的观点,“所有的生活都是跨学科的”。在今天的以流动为特征的社会中,学科边界也变得模糊,而旅游的魅力恰恰在于研究者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和研究旅游现象的可能性。前段时间旅游学界五人对话中,谢彦君教授非常坚持建立起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和学科的可区分度与独立性。我理解谢彦君教授对学科的坚守,但我更偏向王宁教授的观点,为什么西方的学科界限不分明,是因为每一个学科的共同体之间的学术规范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规范和基本的方法论普及开了,无所谓你是哪个学科的。

从旅游实践的角度,我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清晰的。首先,旅游的行业指向性强。从基础的操作性工作到上层的政策制定工作,旅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需求逐渐从奢侈的需要转为必需的日常需要。旅游经济从长期看都将是未来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持续的活力。再次,旅游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它越来越成为理解人的存在状态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旅游已经是一个社会事实,也是个人“制度性的意义生产机制”(Graburn, 1989),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所代表的生命力是旅游研究的最坚实基础。

从研究的角度,建立一个知识共同体的共同学术规范,不仅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规范,也不仅仅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和可进入性,更是一种学术价值和学术立场。这一点在建构旅游理论时尤为重要。

简单来说,理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解释(Sharpley, 2011)。而任何的理论解释都隐含着某种学术立场。旅游理论也是如此,不同的旅游理论背后事实上反映了研究者的某种哲学或本体论立场。霍尔(Hall,2000)曾将其归类为三种主要的哲学立场:

(1)古典实证主义(Classical empiricism/ positivism)。古典实证主义的哲学立场认为真知的获得只能通过科学,也就是说,知识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经验的证实。因此,实证主义研究的理论建立过程往往首先包括一个或多个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经验研究的证实,得以规律化和普遍化。

(2)先验观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这一学术立场主要追溯到康德的哲学理论,康德哲学认为对于事物的解释不是根据它们本来的样子,而是根据个人的体验。这种哲学立场因此与实证主义立场相对,强调任何事物没有唯一的或普遍的理论,而存在多种理论的可能性,这些理论反映了不同的个人在看待具体现象时所赋予的不同意义。这一立场与现象学概念相似,主张知识与理论的创造来自于个体体验某一事物或现象后的理解,而这些理解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归纳的或扎根方法的研究。

(3)先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与先验观念论相对的是先验实在论,其主张是,现实就是它实际的样子。换言之,事物的现实是自有的(given),脱离于任何个人的信仰、价值和行动而存在。因此,在先验实在论立场看来,理论就是提出理解事物现实的概念框架。而对理论使用者而言,理论的检验就是看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内部一致性。

霍尔(Hall)总结的三种哲学立场在旅游研究中都存在,早期的旅游研究和知识创造主要以实证主义为主,近年来,先验观念论的哲学立场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纳,具体的方法从比如旅游社区的民族志研究到旅游体验的纯现象学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丰富了旅游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扩展了旅游研究的内容。

应该说,在许多与旅游相关的具体理论的创造和运用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比如巴特勒(Richard Butler)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恩(Eric Cohen)提出的旅游者类型划分,道尔西(Doxey)在研究主客关系时提出的愤怒指数理论,麦肯耐尔(MacCannell)提出的舞台化真实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极大地深入了我们对于旅游这一复杂现象的理解。下一步的挑战在于,通过旅游研究,我们是否能像其他成熟学科一样,建立起更加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提出能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概念,使得旅游学成为知识溢出的学科?换句话说,国际上的旅游研究在“小”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而在普适的“大理论”(Grand Theory)方面仍然还没有突破。

基于现状,我认为,中国的旅游研究仍然处在一个不断积累、广泛吸收的阶段。从哲学基础看,我们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主要受唯物主义思潮影响,更多地认可实证主义,因此,早期进入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因为受过比较好的实证主义训练,对中国旅游的贡献相对较大;从文化传统看,“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因此我们的研究以应用导向为主,甚至研究与应用不分,造成我们今天旅游理论研究贡献在世界上相对很小。

在中国旅游研究的问题认识上,最早我认为是研究规范问题,之后强调研究问题缺失和文化传统,现在看来除了这几方面问题外,哲学基础可能是我们更大的问题。

中国的旅游现象,出现的问题和可总结的经验,需要今天的旅游研究者既要有西方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本土的扎实深入现象调查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有想象力。当现实与已有的理论产生张力甚至冲突时,往往是新的理论和知识产生的机会。这个理论既包括已有的西方的旅游理论,也包括其他成熟学科的现有理论。

理论的建立是一个理性的和逻辑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需要我们对旅游现象和已有文献有充分的理解和消化,“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的旅游研究也是如此,或从文献阅读中,或从经验实践中,反复观察和思考,还原事实和现象本身,秉持一种基本的踏实做学问的学术态度和立场,这样的研究方可持续而有所建树。

保继刚

2013年12月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