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编 导 读

本辑包含了2011、2012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涉及旅游社会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多个基础领域,全部围绕旅游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在进一步规范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6篇博士论文的主题既有对传统研究领域如旅游地社会矛盾、旅游地政府治理模式、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的不同视角的理论解读与深入案例调研,也有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如政府论坛现象、奖励旅游组织市场与高尔夫旅游者的研究。反映出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将西方理论运用到本土实践中所做的思考及扎实的深入现象的调查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其关注现实的责任感及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张力时所显示出来的创新精神。

如何实现旅游地的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是当代中国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东道主社区参与旅游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既不能进行简单的同质化处理,也不能单纯沿用西方的社区参与理念。翁时秀的《权力关系对古镇旅游地的社会影响研究——以乌镇为例》,从旅游地政治结构的轴心——权力的分割、表征、转移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在此方面的认知,推进了对旅游地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

中国2000年前后出现并延续至今的以政府机构为举办主体的论坛现象层出不穷,虽然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尚未引起学界对该现象的关注,对论坛各方短期内集聚背后的原因、产生的问题均认识不足,朱峰的《政府型论坛现象的案例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并在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旅游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旅游地发展的政府主导模式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很多探索,但由于其涉及产权多样化、治理主体变化及社区参与程度不同等一系列的复杂现象,使得对其内在运作机制认识不足,研究也往往缺乏可进入性。孟威的《不同资源产权下旅游地政府治理模式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两种典型产权制度下的治理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中国旅游地发展中政府治理的认识。

奖励旅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展成熟。在旅游业由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旅游福利化倾向的出现及中国商务会奖需求的快速增长,奖励旅游的本土化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其的认识少之又少,以致所发表的成果多流于表面,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李晓莉的《奖励旅游组织市场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对国内奖励旅游的需求、供给与消费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丰富了我们的认识。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速度不慢。高尔夫旅游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价值诉求、类型与行为特征等我们都知之甚少,而这正是促进高尔夫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陈奕滨的《基于顾客价值的我国高尔夫旅游者类型及旅游行为研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的选择对中国旅游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过程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政策变迁、多重利益主体及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等问题,是一个难题。海南省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经历了典型变化。陈钢华的《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的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以三亚市海棠湾、亚龙湾为例》试图回答这个难题。

下一辑将包括2012年、2013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它们是梁增贤的《主题公园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以深圳华侨城和北京华侨城为例》、古诗蕴的《中国主题公园市场规模的关键参数研究——基于华侨城主题公园的案例分析》、曾丽的《旅行社行业转型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战略与资源的共演模型》、罗佳琦的《居民对城市社区中非赌场类博彩的感知与态度:一个分析框架的建立》、王亚娟的《基于行动者中心的旅游减贫研究——以漓江杨堤—兴坪段为例》、罗芬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中的行动者互动过程、特征与治理——以湖南五尖山、天门山和张家界为例》。

本辑由李晓莉博士协助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