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伟哉!墀松德赞

汉族的外甥墀松德赞是吐蕃第五位赞普,是吐蕃历史上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君主,被藏人称为祖孙三大法王之一。他的武功使吐蕃帝国更加威名远扬。墀松德赞和他的两位祖先拉脱脱日年赞、松赞干布被西藏人视为佛殿中文殊、普贤和观世音三尊佛的化身。他的两位祖先为引入佛教作了大量的准备,墀松德赞则为佛教落户西藏奠定了基础。

一、攻占长安

当时的东方大唐,唐明皇沉醉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不理政事,各地频频造反,使唐王朝大伤元气。大食人(阿拉伯人)正在中亚称霸,藏王乘机与其结盟,在甘肃一举消灭了大唐西部辖区的武装。从此吐蕃的势力一发不可收拾,公元763年,吐蕃军队占领唐帝国的都城长安达十五天之久,在被迫撤出时,还适时地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唐蕃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近四十年。

墀松德赞在鼎盛时期,曾进军西至大勃律和吉尔吉特,占领了西藏以西的地区。然后向南,挺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孟加拉和比哈尔。布达拉宫的一座石碑记下了他的煌煌伟业。

君臣二十五人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君臣二十五人》为一组唐卡,共五幅,描绘的是墀松德赞及其臣下二十四名得道者,中间为墀松德赞的变化身形相。他们大多曾去印度学习过佛教,后来成为译师。传说他们有的能飞行空中,有的能用手指钻石取水,有的能死而复生等。唐卡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各自的本领。这是五幅唐卡中的一幅。

二、迎请大师寂护、莲花生,佛苯两度交锋

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后来,赞普墀德祖赞为了发展佛教,派人去唐朝京城长安请来经典一千部。但是,原始苯教在吐蕃人心中仍根深蒂固,绝大多数臣民仇视佛教。

墀松德赞成年亲政后,学习前代诸王笃信佛教,设计翦除了反对佛教的大臣玛祥·仲巴杰等人,颁布奉行佛法的诏令、翻译佛典,并派人到尼泊尔迎请来著名印度佛学大师寂护。

寂护大师到藏后,为赞普讲法。恰逢此时,吐蕃发生了雷击、瘟疫等多种灾害。有人便说,这些灾祸都是因佛教的教义“触怒了藏地的邪恶鬼神”所引起的,要赞普下令让印僧返回尼泊尔。墀松德赞王不得不让寂护返回尼泊尔。

耶喜措嘉

耶喜措嘉原是藏王墀松德赞的王妃,后来成为莲花生大士的首席弟子和双修伴侣,她还撰写了莲花生的传记。

莲花生大师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印度大师莲花生曾被墀松德赞延请到西藏宣扬密法。这幅唐卡的主尊是莲花生大师,右下是其藏族弟子耶喜措嘉,左下是他的印度弟子曼达拉娃瑜伽女。上界正中是大日如来佛,两边是阿弥陀佛和白莲花王观音。左下角是印度大师寂护。右下角是藏王本人,双手结说法印,指间捻两枝莲花。莲花上生出一把智慧剑和一本《般若波罗蜜多经》,意指他被看做是智慧佛文殊菩萨的化身。

这次受挫,没有动摇藏王弘扬佛教的决心。他又派人去乌仗那(今克什米尔)迎请密咒大师莲花生前来“调伏魔障,显扬佛教”。莲花生一到吐蕃即用佛教密宗中的那套类似于苯教巫术的咒法,将苯教的许多自然神灵接纳到佛教密宗中,宣布为佛教护法神。更为有趣的是,后来在莲花生的倡导下修建的桑耶寺,“寺内的菩萨像,系仿照藏人的形象塑造的。”对此,《贤者喜宴》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桑耶寺的修建过程中,“雕塑佛像的工匠说:印度、汉地之中选哪国的风格塑造佛像?请赞普、众臣、堪布商议。这时堪布说:佛出自印度,故按印度之风格塑造佛像为宜。赞普说:还是按吐蕃的风格建造,这样做对诸贪恋苯教的藏人改信佛有益处。遂召集全体藏人,以藏人的模样塑造了诸佛、菩萨像。”这是墀松德赞采取的佛教藏族化的一个重大举措。莲花生和墀松德赞的佛教藏族化的方法十分奏效,为佛教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但佛苯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绝迹,于是一场佛苯之间的辩论开始了。结果,佛教以自己理论的深奥,衬托苯教思想的粗浅,辩论以佛教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佛苯之间的第二次交锋。第一次交锋,墀松德赞以强制手段剪除了崇苯反佛的权贵;这次则以辩论方式从理论上战胜了苯教势力,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地位。

此后,由莲花生大师选定寺址,寂护大师设计,墀松德赞亲自奠基,于公元779年建成了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以前所建的一些寺,只是一些没有僧伽组织仅有佛像的小庙)。它以古代印度波罗王朝高波罗王(约7世纪后期在位)在摩揭陀的邬坚布日寺为蓝本,实际是用佛教徒想象中的所谓世界的结构做建筑的基本概念。中央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须弥山;南北为日、月两殿,象征日月双轮;四周建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大洲和八小洲;四个角上分别建有红、绿、白、黑四座佛塔;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佛教密宗的“坛城”(曼荼罗)也往往采用这种形式,所以也有人说它是仿照曼荼罗建造的。

桑耶寺的主殿原为三层楼房,也有藏人称它为“三样寺”。这是因其建筑的三种特色:底层建筑为藏族风格,石头结构,塑像面貌仿照藏人;中层建筑为汉地风格,砖瓦结构,塑像面貌仿照汉人;顶层建筑为印度风格,木质结构,塑像面貌仿照印度人。这也反映了当时西藏既有印度佛教的势力,也有汉地佛教的势力。

桑耶寺主殿“三样寺”

“三样寺”印、汉、藏三种风格为一体,反映了当时西藏地区汉传佛教与印度佛并立的局面。

桑耶寺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桑耶寺位于西藏札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它建于779年,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的佛教寺院。它以古印度的邬坚布日寺为蓝本,融合了藏、汉和印度的建筑风格建造。中央的三层邬孜大殿代表须弥山;南北为日、月两殿,象征日月双轮;四周建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大洲和八小洲;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该唐卡布局紧凑,描绘了整个寺院的壮观景象和落成开光时的欢乐场面。

三、七觉士出家与“顿渐之诤”

桑耶寺建成后,墀松德赞心想:佛教的兴盛是依靠僧团掌管的。他建议寂护论师建立僧团组织。并派人去印度,从止迦玛希拉寺迎请12名僧人至吐蕃受戒。赞普问:“吐蕃没有僧人。我的尚伦(官吏)们能否做僧人?”寂护答道:“能不能做僧人,测试后再定。”为了测试是否合适,首先试度7人出家,他们是巴·热特纳、巴·萨囊、恩兰·嘉哇曲央、拉隆·惹觉央、玛班· 仁 者却、拉松· 绛曲嘉瓦、巴廓· 贝惹杂纳,史称“七觉士”。于是佛法逐渐兴盛。

到了墀松德赞王的晚年,汉地的禅宗思想传到了吐蕃地区,其代表人物就是摩诃衍那。由于其所传法易修,吐蕃多数僧尼都改修他所传法。唯有巴·热特纳与贝惹杂纳等少数人忠心信奉寂护传法。由于两派的观点分歧很大,导致了僧人之间的大辨诤,历史上称这次辨证为“顿渐之诤”。区别是:“顿门”讲顿悟,为刹那成就之法;“渐门”需长期修习,逐渐修成。辩论持续三年之久,结果是以摩诃衍那为首的汉地禅宗败北,以莲花戒为首的印度佛教取胜。于是,赞普墀松德赞下令说,今后在吐蕃不准推行顿门派的教法。印度佛教作为当时吐蕃王朝正统的意识形态继续在吐蕃弘扬广大,而以摩诃衍那为首的汉地禅师们则被迫离开了吐蕃。

堪洛却松三尊像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堪洛却松”,意为“师君三尊”。即指亲教师(堪布)寂护,轨范师(洛温)莲花生,法王(却杰)墀松德赞,“松”是三个的意思。寂护(左)第二次来藏后,协助赞普设计修建了桑耶寺,任该寺第一任堪布。唐卡中央为莲花生,印度密宗大师,曾利用密宗法术同苯教巫师斗争,并与寂护共建桑耶寺,被称为“前弘期”佛教之祖。墀松德赞(右)在位期间大力扶持佛教,推动了西藏佛教早期的发展。所以,后世佛教徒把他们三人尊称为堪洛却松。

四、藏医祖师宇妥宁玛·云丹贡波

藏医学是建立在中医文化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发展壮大的一种医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之一是宇妥宁玛·云丹贡波编著的《四部医典》。

宇妥宁玛· 云丹贡波,公元708年出生。他的父亲是神医(太医)。他利用一切时间为患者看病,被赞为“第二神医云丹贡波”。他曾经治愈了赞普的眼睛和牙齿疾病。赞普十分喜欢宇妥宁玛,任命他为神医。

宇妥宁玛3次去印度学医,历时近十年。其间,他依止尼泊尔大医师巴纳宝利罗哈和印度大学者班钦旃扎第瓦(旃松陀罗第瓦)、还旺等学习了许多医学知识。宇妥返回吐蕃后,花费了十年时间,撰写了一部具有理论体系、适合本民族环境的医学论著《甘露要义秘诀窍续》(即《四部医典》)。这部书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此外,还撰写医著多部。他的这几部论著为推动和发展吐蕃医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伟大贡献。

宇妥宁玛55岁时,在工布曼隆创建了一座非常特别的医学寺院,招收培养了300多名医学人才。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程度规定医学单位:曼巴本热巴(相当于主任医师)、饶强巴(相当于主治医师)、噶层巴(相当于医师)、都惹瓦(相当于医生),授予不同程度的人。

宇妥宁玛·云丹贡波年逾八旬时,还经常带领门徒行医治病,传授医术。公元832年去世,享年125岁。

新宇妥·云丹贡波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新宇妥·云丹贡波是老宇妥·云丹贡波的第十三代后裔,12世纪西藏著名的医学家。他用厘定后的藏文修订《四部医典》,借鉴吸收汉地的《月王药诊》及《月光》、《八支医要》等医著,加入旁注,并用实践经验充实了《四部医典》。在藏医的历史传说中,新宇妥·云丹贡波是老宇妥·云丹贡波的转世化身,因此习惯上将他们混称为宇妥·云丹贡波。

精品唐卡赏析:松赞干布画传

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为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是藏族最有影响的古代民族英雄。关于他的传记唐卡很多,这是其中之一。本唐卡主要描绘松赞干布时期修建大昭寺、生子贡日贡赞以及松赞干布逝世的情形。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先是娶了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又向东邻强盛的大唐求婚,经过软磨硬泡,唐太宗终于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墀尊、文成两位公主进藏时,各陪嫁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等身像,松赞干布修建了大、小昭寺来供奉这两尊等身像。

贡日贡赞为松赞干布夫人孟萨·赤姜所生,该子十八岁即亡。

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松赞干布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贾王”。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逝世。他一生中建立了几大功业:统一吐蕃,定都卧塘(拉萨),首创藏文,制定吐蕃的法律——基础三十六制,唐蕃和亲、修建大昭寺等,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汉藏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组:1)唐柳与“唐蕃会盟碑”

大昭寺建成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亲自于庙门外栽插柳树,这就是著名的“唐柳”。藏民十分爱护这株柳树,把它看做藏汉民族亲密合作的信物,并加以神化,说此树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故又称“释迦发”。

大昭寺寺门正前方树立着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唐蕃会盟碑”,建于公元823年,会盟碑记载了唐蕃近200年和亲友好的历史,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画传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扎什伦布寺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扎什伦布寺和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并称为格鲁派四大寺,其他三寺皆建于拉萨市郊,唯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市。该寺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1447年建成。1713年,清廷册封第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该寺也成为历世班禅大师驻锡之地。现为后藏格鲁派最大寺院。这幅唐卡不但绘出了扎什伦布寺宏伟的全貌,还描绘了寺外奇丽的山石,日喀则城和年楚河。

(第二组:2)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全称为羊土幻显殿,因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而得名。拉萨有一种说法叫做: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当年,墀尊、文成两位公主出嫁时各带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进藏,松赞干布下令为两尊佛像分别修建大小昭寺,将墀尊公主的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带来的十二岁等身像则供奉在小昭寺。公元710年,大小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互换。

大昭寺坐东面西,主殿高4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荼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大昭寺门朝西,小昭寺门朝东,表示两位公主思念父母亲人,不忘故土的意思。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各派共尊的神圣寺院,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

(第三组:3)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是相传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十二镇魔寺之一。藏语中“昌珠”的意思是“鹰鸣如龙吼”。传说此地以前是一个湖泊,湖中常有一五头怪龙作乱,松赞干布为除此害,亲自变成一大鹏鸟与怪龙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最后将妖龙的五个头一一啄了下来。因此寺名就叫做了“昌珠寺”,以纪念松赞干布降伏妖魔。唐卡的这部分即描述这一传说。

(第四组:4)孟萨·赤姜生子贡日贡赞

松赞干布的第一位王妃孟萨·赤姜为吐蕃本土人,她为藏王生子贡日贡赞,亦是松赞干布六位妃子中为藏王生子嗣后的唯一夫人。据史载,贡日贡赞王子到十三岁时继登王位,十八岁(公元650年)即亡,松赞干布复掌政,但不久也去世。

(第五组:5)佛殿(可能是三怙主殿)

松赞干布曾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的一个龟形巨石上修筑了一座宫堡,名叫帕邦喀,意为“巨石堡”。图中的佛殿可能是巨石南坡下的策久拉康(三怙主殿)。该佛殿分前后两室,前间石壁上刻有行藏文“六字真言”,相传是吞弥桑布扎的手迹;后殿正中供“三怙主”石佛像,即文殊、观音、金刚手。传说松赞干布与两位公主为修建大昭寺在此静坐时,“三怙主”突然显身,松赞干布就命尼泊尔工匠在“三怙主”显身的石壁上刻下了他们的像。

(第六组:6)红山宫

松赞干布定都拉萨后,修建了红山宫,即布达拉宫的前身。当时宫殿众多,气势宏伟。后毁于战乱和雷击。17世纪时,五世达赖重新修建了布达拉宫。文成公主进藏后,就住在这里。

(第七组:7)出行图

这部分描绘松赞干布及王妃出行时的情景。藏王和王妃坐在两匹马拉的车内,神态怡然,两侧是步行的侍从,骑马的护卫环绕周围,跃马扬鞭,场面十分生动。

(第八组:8)佛教庙宇

在两位公主入藏后,开始在西藏陆续修建其他佛殿庙宇,开始翻译佛经,佛教正式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据说共建造庙宇108座,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就是当时第一批的著名建筑。松赞干布的其他几位王妃亦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佛殿或神殿,作为自己的佛法圣缘。图中下侧庙宇外为两位辩经者。

(第九组:9)(右上图)佛塔与辩经者

佛塔与佛像、佛经是藏传佛教传播的三种主要形式。佛教传入西藏后,松赞干布除了修建寺庙,还建造了不少佛塔。图中佛寺外右上角即是佛塔。寺外为藏王与僧人辩经的一些场面。但这时吐蕃并没有真正剃度出家的僧人,图中的僧人应为印度等地的游僧。到松赞干布的后代墀松德赞时才建成吐蕃第一所佛法僧兼备的寺院——桑耶寺。

(第十组:10)法王修行洞

松赞干布兴佛于吐蕃,文成公主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二人在红山顶上建了一个修行洞事佛,称为法王修行洞。其上筑一佛堂,供奉松赞干布的本尊圣洛给夏然像(即圣观世音自在菩萨的变像)。相传此佛像并非人工雕塑,而是自然现身,因此十分尊贵。1300多年来,它成为布达拉宫的主供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