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代英主松赞干布

在西藏,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祖孙三大法王之首。

一、迁都卧塘

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是悉补野世系中第32代赞普,生于墨竹工卡强巴明久林宫。少年时,他已是一位智慧出众、有勇有谋的王子,父王疼爱,臣子拥戴。此时,父王朗日松赞的统治却面临了重重危机:外部,征服的达波、工布、象雄和苏毗等部落反叛;内部也有臣子叛乱。朗日松赞本人则被敌人进毒而亡。

当此内忧外患之际,刚满13岁的王子松赞干布被拥立为赞普。松赞干布当机立断,先对为首的进毒者采取断然措施,尽行斩灭,很快使叛离之民复归治下。然后,他采纳娘·芒波杰尚囊之策,用种羊领群的方法,劝降了苏毗各部落首领,进而全部兼并了苏毗的土地和属民。后又不费一兵一卒,征服了吐谷浑。

一天,松赞干布征战路过吉雪卧塘(拉萨),在吉曲河(拉萨河)沐浴时,抬头观望这片土地,发现在这水草丰美的平原上,红山(布达拉)和药王山两山巍然相望,地势极为险要,很有战略地位。而这时,新归附的藏博、苏毗和吐谷浑等部落统治未稳,而吐蕃旧都的旧贵族也有图谋不轨之心。这内忧外患促使松赞干布决定放弃南方的旧都巴明久林,打算迁都。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迁都卧塘。于是,在红山修建庄严的宫殿,君臣、将士迁居这里,建立了统治全蕃的核心。

松赞干布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2代赞普,他统一了吐蕃,定都拉萨,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并与唐朝联姻。佛教传入吐蕃后,他被尊奉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之法王。

唐卡中松赞干布左手握法轮,右手持莲花,左舒式坐于金刚座上。上方为佛教上师及其修行本尊十一面观音。背景为大昭寺,座两侧绘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座前拄杖老者是大相噶尔·东赞,手托经书的青年是吞弥桑布扎。

二、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

松赞干布能够名垂千古,吐蕃的两位伟大政治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吞弥桑布扎和噶尔·东赞域松。

现代藏文的首创者是大臣吞弥桑布扎。关于创制藏文,有这样一个故事:松赞干布13岁举行盛大的嗣位宴会时,吐蕃四邻的小邦及各部落首领遣使来贺,贺信使用不同的地方文字。当时由于吐蕃无文字,都用来使的文字书信答谢,或捎口信致谢。对此,赞普很难为情。他认识到没有文字很难完成国政大事,一定要有吐蕃自己的文字。

于是,松赞干布从吐蕃相臣子弟中选出16名聪慧青年,派遣他们去天竺学习文字。但16人中,有的半途而返,有的难耐天竺酷热,中暑而亡。赞普再次派遣聪慧坚毅、出身高贵的青年吞弥桑布扎去天竺留学。

三代法王像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因为对佛教的引进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后世佛教徒把松赞干布(唐卡中间)和墀松德赞(右)、墀祖德赞(左)称为“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能够名垂史册,有两位大臣功不可没:一位是藏文创制者吞弥桑布扎,另一位是噶尔·东赞域松(拄杖者)。

吞弥桑布扎和噶尔·东赞域松

吞弥桑布扎在印度苦学七年,学成后创造出30个藏文字母,终于创制了现代藏文。噶尔·东赞域松则是吐蕃大相,在松赞干布处理内处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吞弥桑布扎拜南印度大学者婆罗门李勤为师,学习五明(五明是藏族对一切学问的总称,包括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又拜班智达拉巴僧格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声明学。经历7年专心苦修,他成长为一名很有影响的学者。

返回吐蕃后,他开始奉松赞干布的指示创制文字。他从梵文字母中反复推敲、提炼,创造出30个藏文字母,又采用三种头四种脚和前加字、后加字进行拼读。终于造出了藏文!

这一年,松赞干布颁布诏书,要求吐蕃全体臣民,都要学习好藏文。吞弥桑布扎编写了一本完备的语法书,尽管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失,但仅存的两章作为藏文的标准文本沿用至今。

三、制定基础三十六制

据说松赞干布曾隐居玛茹宫四年,学习新文字。臣民们便议论,国王四年不出宫,如一愚夫,吐蕃平安乃是众臣所为。松赞干布闻此谣传,于是召集众臣说:“我在宫中不外出,而臣民能够安全,说我是愚夫,国家都是臣子治理,并非这样啊。这都是我命令群臣做的,现在必须制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条大法。如果无统一的法律,我的臣民百姓就会再受痛苦。”

于是松赞干布制定了基础三十六制,主要包括:六大法典、六大商议原则、六级褒奖、六种标志、六种诰身、六种勇相。其中六大法典最为重要,包括六六大计法、度量衡标准法、伦常道德法、敬强护弱法等。

六大法典中又以伦常道德法所含的内容为最多。其中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即“人道十六则”:一是皈依虔敬三宝(佛、法、僧);二是敬重报答父母;三是以德回报有恩之人;四是不犯上且听其言;五是所行效仿贤哲;六是潜心学习佛法及文字;七是笃信因果,戒绝恶行;八是对人莫生歹心,而应有益于人;九是行事公正不欺;十是节制酒食;十一是明知羞耻;十二是借债如期偿还;十三是升斗斤两禁伪诈;十四是他人未委托之事,当禁无益之干涉;十五是做事有主见,遇变不乱;十六是对所发之誓及保证视如生命。

这些法规受到苯教徒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反对“皈依三宝”。但松赞干布仍大力推行他的法规,逐步扶植起了佛教的地位。

佛祖涅

图为佛祖在拘尸那城圆寂的场面。

菩提树下成佛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思苦想,悟道成佛,创立佛教,弘法四十多年,后回到拘尸那城圆寂的过程,还包括了三宝的由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佛教的核心。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是为“佛宝”;成佛后他前往鹿野苑为五名苦行者说法,三转“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位苦行者听法后,顿然有悟,成了罗汉,是为“僧宝”。后世以“三宝”作为佛教的标志。

四、五难婚使

为保证王祚和吐蕃政权的传承,松赞干布前后娶了四位王妃。三位藏族王妃中,首位王妃孟萨·赤姜生下王子贡松贡赞。之后松赞干布还迎娶了尼泊尔墀尊公主。

当时,东方的大唐十分强盛,令人景仰。据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18岁时(公元634年),派遣使臣去向唐太宗献贺礼,唐太宗也派使臣致谢,唐蕃开始建立联系。当时,松赞干布效仿突厥和吐谷浑王室的先例,向唐室请求和亲,但遭到拒绝。松赞干布猜想这是吐谷浑的离间所致,于是迁怒于吐谷浑,率兵攻打已成为唐朝附属的吐谷浑,吐谷浑王兵败逃至青海北部。之后,赞普攻破觉白兰羌、丽江(绛)等地,并亲率20万大军直攻大唐四川西北部的松州边界。赞普再次派使者去唐朝贡金甲请婚,并对手下说:“公主不来,我就要打下去。”但是唐太宗仍未答应。直到唐朝派来强大后援,吐蕃凶猛的势头才被阻止。双方僵持了一年,赞普又一次派使者向唐朝谢罪并请婚,此时他强大的军力已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宗便接受了求婚。

松赞干布满心欢喜。当下派遣噶尔·东赞域松为首的百位大臣骑士带着多种黄金宝物等高贵礼物以及绝密汉文书信,前去唐朝为赞普聘娶公主。当时到长安求婚的,除吐蕃外,还有天竺、波斯、鞑靼等国家和地区的使臣。唐太宗决定让使臣们比赛智慧,谁能获胜,文成公主就嫁给他的王。

给出的第一道题是,100匹母马、100匹马驹,识别母子关系。各国婚使的辨认方法,不是用颜色区别,就是照老幼搭配,或以高矮相比,结果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均告失败。轮到噶尔·东赞识别,他先把母马和马驹分圈关着,一天里,只给马驹投料,不给喝水。第二天,噶尔·东赞又吩咐将关小马和关母马的马厩打开,母马胀了一天奶,马驹饿了一天奶,100匹马驹口渴难忍,都纷纷扑向母亲吃奶,轻易地就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

第二道题是要在一个很小的九曲宝珠中穿过一条丝带。此宝珠整个为九曲,中间弯弯绕绕,其他婚使绞尽脑汁也没把丝带穿过曲孔。噶尔·东赞将一根丝线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缝在丝带上,把蚂蚁放到曲孔内,用力向内吹气。蚂蚁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慢慢往里爬,爬过九曲回肠,丝带也随着穿过九曲明珠。

另外的几道题也没有难住噶尔·东赞。

红山宫壁画唐卡 清代 西藏布达拉宫

红山宫即布达拉宫的前身,始建于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当时整个宫堡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圮。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使之成为西藏政教统治的中心。(陈宗烈 提供)

(上页图)松赞干布画传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松赞干布在统一西藏高原后,于641年与唐朝和亲,促进了汉藏间的交流。本图主要描绘了松赞干布派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去长安向唐朝请婚,迎娶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当时唐太宗为了考察各国使节,出了五道题,谁答得又快又好,才能为他的国王娶到公主。结果噶尔·东赞智慧出众,全部取胜。这幅唐卡详细地描绘了五难婚使、公主进藏、修建大昭寺等情形。

一道题是:将百段上过圆线的短木,分出根梢。其他使臣都办不到,噶尔·东赞将木头投入水中,根部质重下沉,梢部质轻上浮,很快分了出来。

还有一道题是考夜晚出入宫门是否迷路。一天夜里,宫中突然响起鼓声,皇帝传召各国婚使赴宫中商量事情。机敏的噶尔·东赞意识到这也是一场考试,便在关键的路段做了记号。果然进宫后,皇帝先请他们看戏,等到深夜时分,才叫他们原路返回,不得走错,结果只有噶尔·东赞取得了胜利。

最后一道难题是:使者要在一日之内宰完一百只羊,喝完一百斤酒,吃完羊肉,揉好羊皮。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急忙宰羊,煮肉,接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肉未吃完,人已大醉,更顾不上揉皮子。噶尔·东赞则让随从小块吃肉,慢慢咂酒,一面揉羊皮,边吃边喝边消化,不到一天工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肉吃完,酒喝干,皮子揉好。这一次,噶尔·东赞又赢了。

最后,还有一个难关,要在三百名穿着相同的宫女中找出公主,幸亏噶尔· 东赞有心计,先通过关系打听好了公主的特征——耳根有痣,终于在百花丛中选出了千娇百媚的文成公主。于是,唐太宗宣布,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为妃。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她与松赞干布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身带来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同时带来了各种工艺技术人员。而对于今天的藏人来说,文成公主带给吐蕃的最重要的礼物,则是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佛像。这就是现在供奉在大昭寺内最显要位置的那尊佛像。

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雕塑 西藏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据佛教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四尊八岁等身像和四尊十二岁等身像,又称觉沃佛。公元4世纪,古印度国王达摩波罗为了答谢中国秦王苻坚资助他击溃入侵者,赠送了这尊十二岁等身佛像。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送至西藏。佛像最初供奉于拉萨小昭寺,后供奉于大昭寺,成为佛教信徒十分崇敬的佛尊。

大昭寺

五、修建大昭寺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墀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每人分别带来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文成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墀尊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在两位王妃的请求下,松赞干布答应为她俩请来的佛像兴建寺院。

传说在为墀尊公主请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选择地址时,墀尊公主请文成公主看一下风水,文成公主测出西藏地形是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的卧塘湖是魔女的心脏,只有填湖建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才能镇住妖魔。于是大昭寺就建在了这里。随后又修建了小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经书、佛塔等珍品供奉在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也供奉在大昭寺北面不远处的小昭寺内,从此大小昭寺就成了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弘扬发展的基地。公元710年,大小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互换,于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成了大昭寺的主供佛。

十二镇魔寺唐卡 西藏 清代

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依照中国的《八十五行历算观察法》,推演出西藏的地形,据说是“严若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于是在卧塘湖上建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以镇女魔的心脏,又在红山顶上修筑王宫,镇压魔女的心骨。为了镇住罗刹魔女及其他魔怪,在四周还修建了昌珠寺、章丈寺、噶察寺、仲巴江寺、贡波布曲寺、洛扎空厅寺、绎真格杰寺、巴扎冬孜寺、康隆塘度母寺、坝卓杰曲寺、智慧度母寺、弄伦寺等十二寺。这幅唐卡绘出了传说中的十二古寺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