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敏感而体贴的公司
- 王涛
- 2157字
- 2020-08-26 15:17:18
第二章 冥想与企业的洞察力
洞察自己即洞察消费者
美国和欧洲的管理学家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商业的直觉”了,随之又出现了大数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发现和提炼)的意义。经营管理已经走上科学的“直觉”,数据分析已经被无须知道“为什么”,只要知道“是什么”的大数据所革命。只需知道“是什么”不正是直觉吗?扔掉对数据分析和直觉的旧观念吧!
当某天你去一家国际品牌的零售店购物,遇到了无礼、不认真的对待后,在不满、愤怒之余,是否看到自己内心中闪现的念头:这家公司的服务质量开始下降了;在中国的零售店服务没有管理好,他们不了解中国人;今后不再到这家零售店了,或是干脆弃绝它的实体店而去网上或经销商处买;要投诉吗?算了,我没时间,不想费口舌,这是他们的事情等。
如果这家公司相关的负责人看到了这些想法,必然会震惊和马上行动。因为这些思想开始侵蚀我对这个品牌积极的、欣赏的情感,动摇了对它的忠诚度。这意味着我在向其竞争对手的产品靠拢。以前不屑一顾的国内品牌,也许开始吸引我的注意力。如果他们做得好,我就会注意到那精彩之处,动心购买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你开发了一款有利于健康的食品。信心满满,因为产品确实是有针对性的健康作用,又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你是否知道,也许人们在想:“我知道这个产品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口味太差了,太难吃了。它又不是主食,我可以不吃它。我是慢性病,它也只是食品而不是药,不是必须要吃;不是在挨饿下的解饱而只是零食性的食品,我何必去忍受如此难吃的口味;我忍一忍自己的馋嘴冲动,或许可以少吃点其他食品,虽然它们不健康,可是好吃,或者甚至可以忍住不吃零食。”
如果你知道人们都是这么想的,还会很乐观吗?难道不替自己感到害怕吗?这是企业或产品倾覆的内因。即便没有征兆,它已经悄然存在了。它是种子,必会长成大树。它不再是一个小问题,可能是关系到这个产品乃至整个公司命运的关键性问题。
虽然健康性是这个产品的核心,可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它只是这个产品必须具备的,却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你健康,又好吃,我买;你健康,不好吃,我不买或少买;你没有健康功能,但好吃,我买或少买”。在这样的市场上,你会怎么做?
在网上购物,卖家们是否知道,人们也许在这么想:叫我“亲”又有何益?其实你对我一点也不亲,就是想赚我的钱而已。我与你沟通,就是想了解产品更多细节和你的真实性。不了解细节,我可能会买错了。
不确认你的真实,怎么敢买?所有这些,我需要在与你的沟通中探知。因此,你的“亲”和极度的热情并不能替代它们。所以,你既应该热情,又应该真诚和专业。你让我看到它们,我就买,而且会一直找你买。如果你知道人们是这么想的,你的“亲”中是否会加入真诚,以及在专业水平上努力不懈?
企业营销者知道了人们的想法,还用担心生意做不好吗?
还用担心竞争对手吗?
还会担心所谓的强势的零售商(现在是强势的网商)吗?
这不是“顾客是上帝”的口号,而是需要你在工作中付出全部的身心、精力和注意力。
那么,如何知道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呢?如何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
可以像宝洁公司那样,派人进驻人们的家中,与他们一起生活。可问题是,你与他们一起生活,看到的仍然是他们外在的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语言不可信,就犹如问卷调查的缺陷一样。实际上,人们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你也许今天喜欢苹果公司的产品,明天就喜欢三星公司的产品了。这是怎么发生的?内心有了什么变化?什么因素导致的这个变化?),你还是需要具有洞察他们内心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什么?
如何具备?
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要从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即了解、探究、洞察直至最终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们的思想及其活动过程都是一样的。你在无礼的服务态度下生气、不满及开始动摇对这个品牌的热爱,其他人是一样的;你在别人侮辱下会愤怒或屈辱的忍耐,别人也是这样的;你害怕与人发生冲突,他人也同样害怕与你发生冲突。所以,你在自己内心看到的一切,就是他人心中的一切。
另外,当你真的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后,这类似于一个觉醒,即从此你知道什么是内在世界,你已经涉足过了。就如从未去过沙漠而首次踏入沙漠后,你就对再次踏入沙漠充满信心。其实是你具备了踏入沙漠的能力。也就是你具备了知晓、感知、洞察内心世界的能力。不管是你的内心,还是他人的内心。
那么,如何觉知、洞悉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显然,是冥想,也可以称为觉察。它很简单,与宗教、神秘无关,可以当作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
你的内心、头脑一直在活动着。内心和头脑的活动是你的内在的体现。你想到要去看它们,就能看到它们。
此刻,看到了吗?
(补充:当一个人具有了洞察力,可以看见自己的内心后,如果想要了解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消费群体的内心世界,那么,宝洁公司的做法就是可取的。在与消费群体的共同生活中,观察、洞察他们的内心。)
而且,宝洁公司这么做,是在一群美国中产阶级想要了解诸如印度低收入人群内心对洗衣粉的想法有巨大鸿沟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我是中国人并在中国长大,那么,想要了解中国各个消费群体的内心想法,无须专门与他们生活一段时间。生活中,谁没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同事,以及各种媒体中所见,网络上如微博里人们吐露的想法,路上所见呢?
只要具有了观察力、洞察力,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当然,在差异巨大时,宝洁公司的做法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