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版)
- 刘少杰
- 4138字
- 2020-07-09 20:56:26
三、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舒茨虽然明确了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或社会世界的立足点,并因此而把主体间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矛盾,这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上引起了重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革命性不是明确的。当人们评价某种学说是否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转变,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贡献只能说是社会学思维方式转变的先声,但还未能开始真正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变。因为,由孔德、迪尔凯姆包括韦伯在内的社会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为社会学确立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舒茨虽然接受现象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强调在人与人或主体间性的关系中看待生活世界,但是更进一步的也是更实质的问题没有提出来:即社会学同生活世界是什么关系?具体说,如果生活世界是人与人交往的主体间关系,那么这个主体间关系在社会学面前是被作为客体看待呢?还是作为主体看待呢?
当舒茨仅仅谈论生活世界时,他无疑是把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关系解释为主体间关系,而当他涉及社会学同生活世界的关系时,也就是涉及社会学同生活世界二者之间是何种性质的关系时,他不仅止步不前,而且受韦伯价值中立原则影响,认为生活世界是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对象而存在的。这就是说,现象学社会学在研究生活世界时,就生活世界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主体间或人际间的关系;而当生活世界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客观性,是社会学研究的客体。因此,现象学社会学同生活世界的关系是主观同客观或主体同客体的关系。这说明现象学社会学仍然保持着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它仅仅是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主体间关系的强调而预示了社会学思维方式即将发生革命。
真正开始社会学思维方式革命是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是在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但它在社会学理论上引起的变化要远远深刻于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最早、最明确、最坚决地向孔德、迪尔凯姆、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或主流社会学提出挑战的,它不仅坚定地把社会学的立足点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明确主张要用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不仅社会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而且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日常关系,也应当用日常人的眼光和方法去理解。
把社会学本身也看作是一种日常活动,它的革命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首先,这个观点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社会学家及其社会学研究活动不再具有二元论思维方式中的那种主体性,他不仅仅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的观察者、反映者、辨析和评判者,是社会生活的构造者、整理者和实践者,而且更为重要的他还是一个在日常交往关系中的受动者,在其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对象主动作用的被作用者,是一个被研究对象能动地指向、理解和评价的对象。这个变化非同小可,不用说在实证社会学那里社会学家是作为站在社会世界之外的观察者、描述者出现的,而且在韦伯甚至舒茨那里,他们也没有把社会学家放在社会世界之中,社会学作为与研究对象相对立的主体的身份没有改变。
在常人方法学中,社会学不再是绝对的主体,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人。常人总是在具体条件中存在的,常人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既能思又被思,既他思又我思。社会学若是真把自己看成常人,那就应当在常人的环境、常人的地位和常人的心态中反思自己,应当认识到社会学面临着自然科学不具有的许多限制,应当在反思自身的限制中展开社会现象的认识或理解。社会学创建后一个多世纪,一直缺乏对自身的批判性反思,这既是二元论、实证论思维方式的结果,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看成常人活动,不仅明确地提出社会学要在研究社会现象中不断反思自身,而且大张旗鼓地向传统社会学宣战,拉开了社会学批判自身、反省自身的序幕。
常人方法学对传统社会学的反省与批判,引起了社会学从神化到人化的转折。孔德曾嘲讽前实证的思维方式都是神学的,是把自然与社会神化的活动,而只有实证社会学按照物理学的原则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才停止了理论思维对社会现象的神化。其实,孔德及其后继者们都没有超越理论思维的神化活动。神化不仅仅是神话中的虚构、神学中的偶像崇拜,脱离事物的具体条件去强调它的功能与作用,也是神化的表现。实证社会学不反思社会学的主观局限性,把自己看成不证自明的主体,看成在对象之外的反映者、描述者,这与外在于人世的神并无本质的区别。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看成常人或常人的活动,迈开了社会学从神化转向人化的一步。当代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在论述社会问题时不断反思社会学的局限,甚至出现了布迪厄为代表的反思社会学,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常人方法学。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只有社会学作为主体,社会现象作为客体才能成立,而当常人方法学消解了社会学的绝对主体的地位后,社会现象的外在的、受动的客体性也随之被消解。虽然社会现象的客体化,或者说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并非始于实证社会学,但实证社会学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客观化→非人化→自然化。也就是说,在实证社会学那里,社会现象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是去人性的、是被当作物一样去看待的自然化的。社会现象客观自然化是与社会学主观神化同时发生的,并且是互为前提的。只有把人的社会看作非人性的自然,社会学家及其活动才能绝对化为神,并且也只有社会学自认为是外在于社会的神,社会学才能否认社会的人性而将其看作自然。而当常人方法学要求社会学承认自己是常人时,社会学被置于社会世界之中,置于常人的交往联系之中,社会学不仅不再把自己看作外在于社会的主体,而且也找不到像自然一样的社会客体,于是,神一般的主体和自然一般的客体都在常人的生活世界中消失了。
概言之,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都常人化了,在它的理论视野里,一切都要放到日常人的生活中或日常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常人方法学由此把一个真正的常人生活世界展开在社会学视野之中,也展开在社会学的整个活动之中。常人生活世界是一个被科学、生产、政治、乃至宗教、经济、哲学遗忘的世界,因为这些文化形式或专业形式都是主题化的活动,它们只有从非主题化或未主题化的常人生活世界中选取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追求目标而“提升”出去,它们才能获得这些文化形式或专业形式的资格。传统社会学一直在模仿其他文化形式,也试图从生活世界中主题化某一个方面,成为一个独特的学科亦即特殊的文化形式,然而,社会学的经验性、整体性承诺却一再把它拉回未分化的、原初的日常生活世界。但是,传统社会学一直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日常生活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立足点,是自己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确立自己独特地位的基础。
日常生活世界或常人世界是真实的人的世界,这里没有科学世界、生产世界和其他主题化世界里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甚至也没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一样,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才能界定、才能成立,不论哪一方,只要有一方的界定发生变化,另一方也必然随之变化。在常人方法学里,主体与客体都变成了常人,不仅在社会学面对的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中是人与人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而且社会学同这个生活世界之间也是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intersubjecty),应称之为互为人性。事实上,subject的最基本含义是人,而不是主体,subject只有在与object(客体)的对立关系中才具有主动性、支配者的主体含义。
进入日常生活世界,面对互为人性的常人活动,常人方法学的问题论域发生了变化,许多在传统社会学中是主要内容的问题被抛弃了,而许多传统社会学无暇顾及的社会问题被提了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传统社会学主要关注内容的客观的社会结构问题不仅逐渐淡化,而且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也遭到了批判。常人方法学反对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结构看作客观的、具有必然性的秩序,认为这是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物化和神秘化。于是,常人方法学提出了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去物化”(dereification)主张,也就是要求抛弃物理学的原则,把社会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关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研究。其二,当常人方法学以平常人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生活时,发现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不是结构、模式等抽象形式,而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并且发生最普遍的“交谈行为”(conversational behave),并认为只有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谈行为,才能真正进入生活世界,真正接触到人们的日常经验过程。因此,关于交谈的研究成为常人方法学的主要理论内容之一,常人方法学称之为“交谈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常人方法学阐述了丰富的交谈分析理论,对交谈规则、交谈秩序、交谈中的制度、符号、意义等等问题都作了深入讨论。可以说,常人方法学的交谈理论是当代社会学开始语言学转向的标志。语言学转向是由哲学开始并波及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种学科中的重要学术变化,它的意义也许比欧洲近代哲学中发生的认识论转向还要深远。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由本体论转移到观念论,通过语言学转向由观念论转移到生存论,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交往在语言学转向中进入了哲学,很多哲学流派由此而融入社会理论,而社会理论成为当代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新哲学;常人方法学开始的语言学转向无疑是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影响下发生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日常语言学,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1911—1960)的言语行为理论,都是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来源。常人方法学通过交谈分析理论开始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其结果是:由观念论转移到生活论。人们在常人方法学的交谈分析中看到了孔德期望的具体的、真实的经验现象研究,也看到了斯宾塞呼吁的对观念论的超越。
常人方法学的主要价值是在方法论上的贡献,并且是在方法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思维方式上实现了转变。虽然常人方法学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没有当代流行的各种社会学流派那样丰富,但是当代社会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却是在常人方法学实现的思维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建立的。常人方法学掀开了社会学理论的新篇章,它在社会学视野里实现了孔德希求的精神革命。因此,可以把常人方法学看作社会学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是传统的现代社会学转向反传统的后现代社会学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