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 詹石窗
- 3699字
- 2020-07-09 15:16:08
一 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
我在前面的两次课中多次引述《太平经》这部书。由于侧重点的问题,我当时还没有对这部书的由来与内容作具体阐述。因为时候未到,我不能增加太多枝节。现在,是到了应该进一步解释的时候了。《太平经》这部书可以说是道教符箓派组织的前导,有了这部书就像有了思想武装一样,组织机构就逐渐建立起来了。所以,我讲道教派别的产生不能不稽考《太平经》的来历与流传情况。在阐述了这部书之后,我将进一步说明道教符箓派组织的形成问题。
(一)《太平经》与符箓派的名义
《太平经》这部书在早期道教中是很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奠定了道教的宗教思想基础。《太平经》或称《太平清领书》,它的前身是齐人甘忠可所造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大约在汉成帝年间,《汉书·李寻传》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甘忠可力图建造一个秉承天意的宗教哲学体系,把真人奉命传达天意与君权神授的思想结合起来,以解救当时的政治危机。
但是,甘忠可的主张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到了汉顺帝时,于吉(或称干吉)以此书为蓝本,扩展成《太平清领书》,这就是道教相传的《太平经》。该书按照天干系列划分10部,每部17卷,总计170卷,每卷若干节。每节前有小标题,或称“法”,或称“诀”、“诫”、“条”不等。该书继承《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企求太平世道的意愿,以天帝使神仙下凡教化世人的手法来宣扬道法。每节基本上以“真人”向“天师”讨教为始,“天师”则代天传言,就宇宙天道、政治、社会、个人修行种种问题详为解答教导。
《太平经》的思想博杂多端。基于先秦道家关于宇宙的天道观,《太平经》倡导一种“太平”政治理想与“三通相合”的自然社会秩序论。它说:
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气致也。
显然,《太平经》是以天道观为基础来阐述它的太平政治理想的,它强调“和”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正是因为汉末社会存在“不和”的情况,所以《太平经》特别说明“和”的价值。
与此同时,《太平经》大力宣扬生的意义,以此激励人们努力修行。它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要逃脱死亡,就必须努力修行。只要努力修行,不但可以成为“种民”,还有望长生成仙:“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人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太平经》将成仙与为善、孝慈等德行联系起来,认为不孝不能久生,积德可以长寿,等等。《太平经》还介绍了房中术、符箓及针灸、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具有明显的法术意味,这为符箓派组织的勃兴提供了思想导向。
什么是符箓派呢?这就是以符箓作为传教布道主要形式的道教组织。“符”的本义是相合,后被作为帝王下达旨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拥有“符”就拥有权力。《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道教中人认为天神有符,授给道士后,道士就拥有了驱使鬼神的权力。一般地说,道教的“符”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划为主的神秘形象,被认为有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等众多功能。而“箓”的原义指记录用的簿书。道教中的箓是通神的一种符号表征。《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引陶弘景曰:“箓者,本曰赤文洞神式。”所谓“赤文”即经朱笔书写,“洞”与“通”相合,故“洞神”即通神,箓正是以赤文与神相通的方式。由于符、箓书写方式和基本性质大体相似,后来的道门中人将之合为一类而用之,合称“符箓”。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道、五斗米道均属符箓派。
(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作为汉末一个有影响的道派,太平道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太平道的建立,除了受《太平经》政治理想的启迪之外,还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各种不平事物的存在。“不平”既表现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而太平道就是要“除尽不平方太平”。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巨鹿人张角,时间约在公元168—172年间。
太平道为符箓派道教,这有大量资料可以证实。《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从这一条资料可知,太平道吸引民众的方式就是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关于这种情况,在《后汉书·皇甫嵩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这个记载反映了当时用以治病的手段是有一定效果的。
据说,张角得了《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其组织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统领。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以太平道为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于当年三月十五日发动了黄巾起义,以图实现其“太平”宏愿。
张角是如何把当时的诸多民众发动起来的?除了治病手段具有一定吸引力之外,还与其神明信仰有关。如果仔细考究一下以太平道为组织形式的“黄巾起义”口号,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信仰奥秘。所谓“黄天当立”不仅表明太平道立志改朝换代的决心,而且蕴涵着该道派的神学信仰。因为“黄色”乃是一种象征,在传统五行方位学上,可与五方之“中”相互借代。所以,“黄天”也可以说就是中央,在古代有所谓“中黄太一”之神,太平道所信奉的主神就是“中黄太一”。史载,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时曾写了一封信给曹操,其中谈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一同……”这封信是在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攻击黄巾军时写的。曹操在济南时为了打击淫祀,曾下令击毁其神坛。原先,黄老道也是反对淫祀的,认为祠祀过多有害于清静之道,这种思想被太平道所继承,所以黄巾军对曹操“毁坏神坛”之举加以肯定。在这封信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中黄太一”,把它同黄巾起义口号联系起来就会明白太平道崇尚“黄天”并非无缘无故。
(三)五斗米道及其“政教合一”方略
在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的时候,巴蜀地区出现了五斗米道。该道派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张道陵“羽化升仙”之后,其子张衡、其徒张修、其孙张鲁努力推行和发展五斗米道组织。道教史上将张氏祖孙三代称为“三张”或“三师”。张道陵及其子孙与张修推行的五斗米道或又称“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
关于“五斗米道”的名称见于《水经注·沔水注》:“(张)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所谓“世号”就是世人号称的意思。由此可见,至迟在张鲁时代,世上已有五斗米道的称呼。五斗米道有时又略称作“米道”等等。
为什么叫做“五斗米道”?历史上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后汉书·灵帝纪》注引刘艾《汉灵、献二帝纪》称“愈者雇以五斗米”。所谓“愈者”意味着五斗米道的成立与治病有关,而“雇以五斗米”是说病好了以五斗米为酬谢。按照这种说法,五斗米似乎仅是该道派的领袖人物为人治病换取的一种报酬而已。我以为光从报酬上来理解五斗米道的名义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有关五斗米道的名义问题,道教已有自己的解释。《要修科仪戒律》卷十引《太真科》说:“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治,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这一段话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五斗米在信仰上的意义,这五斗米不是普通的“米”,而是“信米”,即可以传递信息的“米”,交了五斗米表明一个人或一家人对该道派的信仰,因为五斗米乃是天地万物以及木、火、土、金、水“五行”,还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行的象征,同时这又是一个家庭性命户籍的根本;二是反映了五斗米的经济意义,信仰的人交了五斗米,不但可以解决灾荒时的粮食危机,而且可以方便过往行人,有利于该道派的外交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
还值得注意的是,五斗米道名称中的“五”这个数字并不是偶然使用的,它有更为深刻的信仰意义与哲理意义。考《道藏》中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等五种关于五方星斗神的经典,学术界将这五部经典合称“五斗经”。文中称,这是太上老君于汉桓帝永寿(155—157)中降授张道陵的。从行文的信息看,“五斗经”可能是张道陵之徒根据其口述纂修而成的,大概是一种“扶乩降笔”的文字。这些经典表明,原有的自然神崇拜已经升格为以“道”为核心的信仰,老子《道德经》的主阴思想和柔道观念被贯注于五斗信仰之中。
在组织上,五斗米道实施“政教合一”的方针,早在张道陵的时候即已建立了二十四治,到了张鲁的时候又扩展到四十四治。所谓“治”相当于今日的“教区”, 《道门科略》说:“天师立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属。”可见这种组织机构已经比较完善。正如太平道一样,五斗米道也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这就是前人将五斗米道归入符箓派的原因。由于五斗米道的首领受尊为“天师”,所传之道为“正一盟威之道”,故魏晋以来多称该道派为天师道或正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