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 杜石然
- 1670字
- 2020-07-09 15:27:08
前言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肩上。建国三十年来的社会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想实现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都将是不可能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何使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够有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是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的。今天的科学技术,正是由过去的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借鉴历史、温故知新的作用。
这正是我们编写此书并向各位读者推荐此书的真正目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出现了不少辉煌的成就。这些人物和成就,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可以毫无愧色地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祖国曾以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和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这些人物和成就,毫无疑问,我们是要酣墨重彩着力加以叙述的。但本书将不局限于这些方面,除叙述古代成就之外,还要叙述近代的落后;除罗列历史事实之外,还要试图探讨产生这些历史事实的原因。这些决定了本书的体例是把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按时代先后,分成若干阶段的“断代体”。
在分期断代的具体处理上,我们采取的原则是:以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为主,划分为萌芽、积累、奠基、体系形成、提高、高峰、缓滞等若干阶段;同时适当考虑中国历史上惯用的王朝体系的,相互参照。我们没有采取按原始、奴隶、封建等社会形态划分的方法。例如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多根据社会形态不同而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则从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出发,考虑它们之间无何显著区别,因而把它们置于一章之内。再如明清时期,我们也没有按王朝时代把它们严格分开,而是按科学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把传统科学技术和西方科学技术传入这两个不同的内容,分别置于上、下两章。另外,在各章之中,为使不同学科内容的叙述相对集中,我们还采用了追叙和延叙的方法,打破了各章间严格的时间限制。关于191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因研究不够,一时很难就绪,故本书暂未包括这部分内容。我们希望有机会再版时,能够把它补上。
在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提法。我们认为:这样的体系是存在的。不仅科学技术的各个分科,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农业、冶金、建筑、纺织等各学科都存在着自身的体系;而且从科学技术的整体来看,体系也是存在的。这里所谓的体系,不仅表示它具有可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心明显区别的若干特点,而且还表示它具有着可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的力量,即不断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得到了长时期的持续不断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曾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很多成果,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许多成果贡献给全人类。对科学技术内容的文化交流进行叙述,也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及全国许多单位、许多同志的大力协助。关于本书编写的详细情况,谨记于全书“后记”之中,以志感谢。
在本书书稿即将付印的时候,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都不能不一再深刻地认识到:编写这样一部综合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所做的还只能算是初步的尝试。对全书体例以及许多问题,如科学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原因的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的提出,和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讨论等等,虽然我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更集中地写入了全书的“结语”之中),但因水平所限,全书不妥之处一定很多。另外由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之处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决定把本书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在这里,我们热烈地期望同志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修改,使它得到不断的完善。
编著者
198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