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郸,位于河北省南端,是晋、冀、鲁、豫四省的交汇点,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交汇处;秦统一中国后,邯郸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大名府。

邯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8000年的历史铸造了丰富的邯郸历史文化,它包括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等,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堪称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当我们走在邯郸市区的学步桥头,看到燕国少年学习邯郸人走路的石像,“邯郸学步”的典故会立刻涌上我们的心头。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时刻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它在今天的重大启示意义: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他人之模式,而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就会跟燕国少年在邯郸学步一样弄得不伦不类,而成为别人的笑柄。

在邯郸老城区的街道里,有一个短小但却十分著名的巷子——回车巷。相传这里就是赵国的贤臣蔺相如回避大将廉颇的窄巷。巷口立着一块石碑,它不断向经过这里的人们叙述着“负荆请罪”的故事。

出了邯郸城区向北走,我们就来到了家喻户晓的黄粱梦,它以成语“黄粱一梦”或“黄粱美梦”而闻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远近闻名的吕仙祠,里面有一个横卧在地的石像,他就是这个成语中的主人公——卢生。

看到邯郸西南的插箭岭、火车站广场上的雕像和市中心那巍峨的丛台城楼,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这位赵国的一代雄主,自继位之后,奋发图强,锐意改革,终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在邯郸市的主干道人民路与滏西大街的交叉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人的雕像,他手持书卷,若有所思。他就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由于他知识渊博,学问精深,曾被赵国拜为上卿。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令燕赵堪比齐鲁,令后人高山仰止。

荀子不但继承了儒家思想,还对其有所发展,是儒家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家。他提倡的“性恶论”,常被人们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他还是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师从他的思想和帝王之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他的学问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他的名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学不可以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至今仍为人们所熟识。

作为中国著名的成语之乡,邯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成语与典故资源,据统计有1584条之多。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挖掘、展示、发扬和传播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我们精选了故事发生在邯郸或者与邯郸相关的部分成语,将它们翻译成了英文,以飨读者。我们衷心希望能够通过此途径,将我们邯郸的文化瑰宝更加广泛地进行传播。由于我们编写组人员水平有限,翻译中难免有各种错误发生,在此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刘安平

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