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冯小刚的类型电影

讲到大众文学声像化倾向,似乎不能不谈冯小刚的类型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他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为代表的中国内地类型电影尤其是贺岁片,事实上已成为当下大众文化的重要领地。在这些影片中,冯小刚通过鲜活的现实题材、充满睿智的故事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极尽表达了当下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情民意,形成了地道中国风味的类型电影品牌。冯小刚电影为什么能在中国当代电影痛苦的转轨过程中赢得观众青睐?除却其成熟的营销策略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作品触及中国当代大众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意义系统,揭示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丰富矛盾状态,以及既充满个性色彩又不乏调和意味的社会状貌。

一、价值取向:中国当代都市亚文化观

冯小刚类型电影不仅在题材上尽情展示转型期中国的都市文化理念,也彻底放弃了精英和政治的理想目标式的审视视角,而是更切实地着眼于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在机械单调、刻板平庸的生活中寻找都市人的传奇经历,并以乐观安命的姿态讲述发生在平实生活中的各色情事,这些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素材,经由冯小刚电影重新解读,成为银幕上充满诱惑的奇闻异事。冯小刚类型电影通过铸造市井坊间神话,消解了政治和精英的评判标准和道德立场,给予现代都市市民情趣的合法性定位和足够的精神支持。

首先,冯小刚类型电影中不起眼的小人物,无奈又无助的底层民众,惯于忍耐不反抗的弱者形象被塑造成富于创造力、想象力、生存智慧和生命激情的形象群体,使他们的灰色生活充满了新鲜和神奇的力量。《甲方乙方》通过创办名为好梦一日游公司实则谎言公司,帮人实现好梦,满足各种小人物现实中无法满足的癖好和各种奇思异想,确证他们存在的价值。在目标的丧失和自我价值的缺失的文化环境中,通过这种异想天开的荒诞方式使他们得到精神的满足,而他们所需要的切实关怀即便荒唐而虚幻,他们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这表明小人物的要求是多么卑微,但即便是这样卑微的要求都难以得到满足!但影片却轻松地遮蔽了悲伤和痛苦,通过完全背离真实和现实的谎言公司化为幽默搞笑,将无法掩饰的痛楚内含的荒诞转化为他者爆笑。而《没完没了》则以中国现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债权无法得到保证为题材,塑造了一位胆小怕事的债权人只能通过极端甚至违法手段保证自己权益的故事。主人公韩冬是一位中巴司机,因多次向旅游公司经理阮大为讨债无果,绑架了阮大为的女朋友小芸,结果小芸却看不惯阮大为的行为反过来支持韩冬跟阮大为讨钱,不断出奇招,不仅成功地讨债,而且将阮大为弄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这位胆小如鼠的债权人不仅戏弄了财大气粗、见利忘义的欠债人,同时还致使他不断地走霉运,得到了很大的教训。韩冬之所以能够获得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超常力量,尽显英雄色彩和英雄情结,得益于冯小刚类型电影所表达的牢固的平民意识。冯小刚以平民的视角、充足的自信和自我救赎的姿态塑造了多位生活在底层的草根平民英雄,恢复了被政治意识形态和精英知识分子所抑制了的民间声音。

现代都市不同于乡土社会,获得一定经济基础的都市人并不满足于小人物的卑微地位,同时也要在政治地位上表达其精神需求,因此,冯小刚类型电影不仅通过喜剧的方式“化泪为笑”,挖掘这些底层人物的神性力量,美化优化小人物的反抗手段,还为他们摆脱困窘处境提供了不增加新的伤害又能维持自尊的出路。在当下中国都市文化空间中,冯氏电影具有情感代偿功能。正如好莱坞电影体现了西方世界中男人对女人的驾驭和控制一样,冯小刚类型电影正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大数量的小人物小平民赢得社会的梦想。冯氏电影深刻地洞察到现有社会的正道不是给小人物铺设的,小人物只有通过走旁门左道才有机会胜出,只有借助难得的偶遇才存在胜出的几率,才能维护他们所需要维护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但只要小人物内心还存在着基本的善良,冯氏影片就一定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使这些善良的小人物最终能够赢得世界,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和仅有的机遇中把握事态,主宰命运,以胜利者的姿态圆梦。《没完没了》中韩冬要钱是为了他的植物人姐姐,刘小芸是为了她作为女人的感情,而他们联手不仅使阮大为吃尽苦头,甚至还在精神上占尽上风;《天下无贼》中就为了朴实的傻根能够坚信“天下无贼”的美好愿望,偷盗绝技在身的王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集结号》中在解放战争中失去番号得不到身份确认的连长谷子地为了维护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却得不到应有尊敬的死者,一直不懈地坚持对他们身后尊严和名誉的争取和维护。冯小刚类型电影感人之处就在于小人物总是通过善良的愿望坚忍地坚守着不被他人所理解的善意,以最为谦卑的姿态最积极的方式不遗余力地维护着底层小人物内心的善良。也由于他们最为基本的善良,所以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中总是能够守住道德的底线,表达人性的极致状态却不犯忌。

二、叙事策略:都市丛林中的乡土表达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形成在空间上表现为都市在乡土中国的扩张,冯小刚类型电影在叙事策略上紧紧抓住历史转折中的文化心态,表达徘徊在都市与乡土间的国人精神动向。都市的诱惑促使当下中国人极速展开行动,而惯有的乡土观念又阻滞他们变化和更新,他们所有的矛盾、困惑和挣扎都基于都市新气象的询唤和乡土旧观念的羁绊,冯小刚类型电影选择了这一历史节点的各种冲突形态,既表现了都市人对都市生活的追逐,又体现了对都市生活中被掩埋的乡土气息的留恋;既呈现都市生存理念的势所必然,又不背离放弃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乡土观念,以包容的心态建立起当下都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大众文化行动准则。

1.牢固的生存观念承接传统道德意识

冯小刚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观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与它诉诸最为广泛的人群密切关注的问题和普遍情感有关。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包含了基本的生存观念。这是由政治中心转向经济中心的现今中国最为活跃和最切实的社会问题,也是连接中国人个体情感和尊严的基础条件。生存观念跨越传统和现代的时代界限,既消弭了追求物欲造成的道德压力,又自然地与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相衔接。选择生存观念为人物展开活动的基础条件获得了观众最大范围的理解和认同,不管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有多大的观念上的差异或者道德上的偏见,在基本生存观念上都能被认可和理解。在早期的《永失我爱》中冯小刚类型电影就塑造了一位活在边缘状态的追求至真至纯爱情的青年,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却被视为不落俗套的最好诠释,而他为生活奔波的独立姿态和不拘小节的性格却成为他动人的优点;随后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等影片都表达了人们迫于生存压力而做出的过激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不受指责,反而在影片中受到鼓励;而新片《非诚勿扰》中依然坚守这一人物行为动机。影片中的主人公秦奋虽然是海归,依然生活在主流社会的主流生活之外,在都市的社会结构中,这些边缘身份的人物依然以解决生存问题为人生第一要务。他发明的所谓的“分歧终端机”和征婚经历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正是通过这些与观众无异,忙于生计问题的男男女女,误打误撞地制造了各种发生在身边的传奇故事,才使得观众产生广泛的共鸣。

基于牢固的生存意识,冯小刚类型电影塑造的小人物都具备了坚韧的性格特征和坚忍的人生态度。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生存资源不平衡的环境中,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处于劣势,他们不能通过暴力的反抗,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赢得机会,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没完没了》、《不见不散》中男女主人公都是“认死理”的犟劲,他们为了目标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停手。《不见不散》中男女主人公在外在条件上并不般配,注定了他们不可能一见钟情,但是也正是男主人公的坚持,最终才赢得女主人公的芳心;《没完没了》中债主相对于欠债人来说,可谓是人轻言微,加之作为老板又是江湖老手,在欠债人女友的帮助下,对欠债人穷追猛打、死缠烂打,逼迫欠债人意识到自己耗不起那精神。《大腕》中接受操办丧事人物的摄影师搜肠刮肚、千方百计,直至住进了精神医院还在念叨着他的任务。《集结号》中谷子地为了能够找到他的部队,为死去的弟兄讨个公道,不顾一切困难,不计较成败得失,直至做出独自一人在广阔且深不见底的煤矿上挖掘尸体的疯狂举动。而他们执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力最终不负有心人,让他们获得难得的资源或机会,实现小人物的梦想。

2.中国当代都市边缘人形象塑造

冯小刚类型电影不仅将都市与乡土间观念的挣扎视为影片故事推进的动力,还在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都市边缘人形象,他们在生活形态上属于都市空间,但在精神形态上承接了中国道家传统。

组成冯氏电影故事的活跃分子是都市空间中的边缘人。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是活得很潇洒,很滋润,也很自足。绝大多数的都市人都能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感受到自身英雄般地存在,不再为自己在社会中的微不足道而惴惴不安,不必为自己的地位、从事的行业而妄自菲薄。在闲散人身上开展游戏,在小偷身上找冒险刺激。他们将严肃的压力化为轻松和搞笑,疏离了都市空间的主流生活,在忙碌平庸的都市社会中制造闲适传奇。现代化进展过程也是体制化日趋完善严密的过程,人的自由空间日渐被压缩挤榨。冯小刚类型电影题材虽然以都市社会为活动空间,但是活跃在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纳入都市主流社会的社会角色,或者没有固定的职业,也不存在有特别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单位。《甲方乙方》中组建“好梦一日游”的人员都是社会闲散人员,而到此公司实现“好梦”的都是无法获得尊重的“书摊老板”、妄想成英雄的“厨师”、想象浪漫爱情的“失恋者”……都是生活在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边缘的各色游民;《没完没了》中的人物主要活动的展开不是他们作为旅游公司的经理和司机的身份,而是为隐藏在另一空间中的作为弱势的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经济利益关系;《不见不散》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虽然生活在海外却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的临时职业;《天下无贼》中的触及的是正统社会之外的小偷世界,表达的是“盗匪”们的道德准则;《集结号》的主人公谷子地虽然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并且指挥他的连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命令,但是他及他死去的战友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而且在战斗结束后他们还因为部队编制的改变而艰难地为确证自己身份四处奔波……这些人物形象共同的特点都是被制度、秩序及规范遗失或者遗落的边缘人员,他们无法在社会主流话语层面找到行为的合理依据,只能游走于归整社会边界,采取不能被纳入理性、逻辑和规范的散漫和游离行为方式,如《甲方乙方》中的组建的“好梦一日游”公司难以用道德标准进行好坏善恶的定位;《没完没了》中的债务关系处理正是商品社会扩张过程中难以界定的经济关系……几乎无一而足地表达边缘人复杂、多元又散漫的行为方式。

冯氏导演中的“假海归”、有道德的“小偷”、失去部队番号的“战斗英雄”等,几乎都是些悖论角色,当社会进入归整的秩序化后,他们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成为不被体制接纳的“闲散人员”,成为具有不同声音却不具备“颠覆性”的亚文化元素。而这些边缘形象,却能以更为清醒的态度来审视严整的都市社会,能在越来越严密的都市体制中找到精神自足的空间,持有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冯小刚类型电影既不是认同规范,也不是认同反规范,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表达上,并非延续“五四”启蒙精神以文明与愚昧的对比一味推崇现代化的都市社会批判乡土中国的精英态度,也不是固守传统截然拒绝都市文明的保守态度,而是借助都市文明的外壳,寻找乡土中国传统的扩张、渗透和延续,却提供了另一番的中国当代观众所期待的都市真实。冯氏电影找到了进程中的中国都市文化追求传奇色彩和闲适心态的双轨表达,既保留了古典浪漫气质,又吸纳了自由平等等现代理念,在观影效果上既适意于现代化充分带来的都市文明形态,又内化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视世界的视角,取得了最大范围的认同和理解。

三、艺术手法:同构异质

基于当下大众文化的多种意义混杂的定位,冯小刚类型电影集中表达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各方面的纠结、矛盾,同时,他又把差异、抵触等负面情绪化解融合在表层的圆满下,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法满足了当下文化语境中同构异质性的观众心理需求。

首先,通过无间缝合的镜头语言和大团圆的结局保证了流畅、轻松和诙谐的浪漫喜剧效果,使观众最终获得紧张之后的心灵的放松和精神的休憩。冯小刚类型电影尊重观众的普遍视觉规律和主观心理感受,也少有导演的强烈主观意识的倾注。冯氏电影少见陌生、难懂的视觉语言,没有风格化的镜头语言,既不追求影像的造型,也不追求氛围的营构,没有突兀的特写镜头,也没有烦闷的长镜头,也不出现充满新鲜和刺激的蒙太奇剪辑。他的镜头连接完全按照叙事的节奏进行,与剧情交代完全缝合,即便如《大腕》中精神病院中的具有神经质的开发商的强烈言语表达后的变形的脸庞特写,也契合观众对这一形象的心理感受。

看他的电影,观众的感受形如老朋友间拉家常式的表达,跟生活流程和叙述节奏高度一致。

当然,为了使电影更吸引观众,冯小刚类型电影利用离奇、反差、意外和悬念造成叙述的起伏,使观众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强度,而他在故事的结尾总是安排了大团圆的结局,所有的险情都能安然渡过,所有的矛盾都能冰释。如《天下无贼》饱含悲情地安排了男主人公的死亡,却又安排他们得到灵魂的升华和解脱,安上了光环的尾巴。在人们的观影心理能够得到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故事过程中的惊险只会增添对故事趣味的享受而不会造成情绪上无法接受的恐慌、压抑等难以排遣的负面情绪,故事叙述过程的各种意外、离奇和惊险反而会增加故事本身的趣味性。

在和谐同构的外在形式中,冯小刚却能智性有度、曲折委婉又不失锋芒地表达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异质性元素。

1.设置关于谎言的游戏的情节设置

《甲方乙方》是各种闲杂人为排除无聊寂寞虚拟各种社会情境的游戏;《没完没了》通过被逼无奈的讨债出演一场假绑架的喜剧;《不见不散》从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被欺骗捉弄到最后发现男主人公牙齿也是假的为止,整个过程就是一连串捉迷藏的游戏;《大腕》是关于大家翘首以盼的大腕布设的一场人间闹剧;《手机》讲述的是名叫严守一的人说谎又受谎言折磨,使自己情感生活变得一团糟;《天下无贼》就是关于偷窃者相互斗智的故事……几乎导演在极尽搜索发生在人世间的各色谎言,与观众的期待心理兜圈子,挑战各种想象力,造成平凡世界中的神奇效果。冯小刚类型电影以谎言为故事原型,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智力因素和喜剧色彩。谎言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是因为说谎者充分掌握被欺骗者的需求和期待,能充分调动可以达到欺瞒的有利条件,造成谎言当真的结果。一部好的叙事作品就需要具有准确充分把握观众期待的心理;而且需要把故事讲得有起伏,引人入胜,又需要超越人们惯有的观念和成见,需要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各种谎言能够被观众所接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谎言,而是包含着对刻板的、成规和机械的生活的反叛和超越。冯小刚电影作品中的谎言不仅不令人反感,也不会造成伤害和痛苦,而是成为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轻喜剧。

更重要的是,冯小刚类型电影高明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表明这只是个虚假的谎言,充分尊重观众的判断力,令观众放弃信以为真的接受心理,以完全放松的游戏心态参与剧中人物假意表演的游戏。他在每一部片子的开头总是以夸张手法制造近乎神话传奇的情境,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电影就是以这种夸张的方式讲故事,因此,即便他说的是谎言,观众也愿意接受。虽然从道德角度人们可以不断地谴责谎言制造者,但是不可否认在叙事中,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的连贯和完整需要虚构才能达成,从这一角度,任何人们听到的故事都是谎言,高超的叙事者都可能是高明的谎言家。这样,观众反倒获得了“看戏”的游戏真实心理,在观看过程中也拉开了与剧中故事的距离,从而获得了观赏的间离效果。

2.不连贯、延异的结构安排

冯小刚类型电影在情节结构中放弃了传统的闭合戏剧模式,契合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特征,采用片段组合、重复再现事件或场景造成不稳定、不规则、不连贯的叙事结构。

冯小刚类型电影不再遵循传统叙事的一致和连贯,放弃深度结构模式代之以片段的组合。片段间的组接不是沿袭严密起承转,而是淡化前后场景间的因果关系,给予每一片段更大的独立性。如影片《甲方乙方》由“好梦一日游”公司承接业务帮助各种特殊需求的人们完成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八个好梦组成,各个“圆梦”片段也不存在情节结构上的关联;此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手机》、《大腕》、《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影片虽然具备了一定情节性,但是在情节内部还是以单元平行串接,在照顾情节主线基本关联的基础上,又打破了刻板整体性,使得各片段各场景间都能在整个故事中保持着相对独立性,这样既充分尊重观众的观看心理,相信观众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观众注意力集中长度降低,能够保持一种轻松的不费力的观影状态。

冯小刚类型电影不仅采用不连贯的跳接、大幅度剪切来应和现代人快节奏的观影心理,还运用停顿、重复等起到突出或者强化的效果,经常运用调侃镜头穿插在情节进程中,这些神来之笔虽然打断故事进程,却也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冯小刚类型电影还会在不同的文本间运用互文,形成呼应。许多现代社会中荒唐的、悖谬的场景或者现象在同一影片或不同影片中还会反复出现:如卖墓地这一现代社会价值观难以抉择的地带不仅在《不见不散》中出现,还在《非诚勿扰》中出现;《没完没了》和《大腕》中用到了许多精神病人或者病院的疯癫元素,《不见不散》中出国人员在国外的生活和《非诚勿扰》中归国人员对自己在海外生活的交代。这些现象在不同影片中出现,也说明了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模糊地带和当代文化身份的复杂暧昧。

3.反讽的情境

冯小刚类型电影在反差中制造意外,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在故事、意象、形象和主题内部探寻悖反性,致力于反讽情境的营造。《手机》片头部分借助于中国普通小镇上出现电话让观众回忆着通讯设备更新带来的新奇感受,进而引发观众对更新一代通讯设备手机的神奇色彩的无限遐想。手机作为现代化通讯工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无尽烦恼。《非诚勿扰》的开头利用重要政治事件、战争、瘟疫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许多镜头画面为广告语,制造了严肃的氛围,然而,当观众正沉浸在高调的氛围中时,那依然有板有眼、正儿八经的画外音竟源于故弄玄虚、糊弄人的所谓的“分歧终端机”上,在这陡然而下的情感落差中,制造了令人喷饭的喜剧效果。男主角郑重其事地向投资者推荐的“分歧终端机”究其原理竟然是对儿童游戏“剪刀石头布”的包装和运用,观众一眼就能看出的、不戳自破的“谎言”,影片中的角色却仍然在一丝不苟地、非常投入地表演,谎言的制造者似乎全然不知他说的就是谎言。

冯小刚类型电影大多选择青蛙王子的故事原型为其爱情模式,为角色位置卑微的男主人公安排了各种奇遇和偶遇,让他摇身一变,制造意外的惊喜,达到离奇的效果。冯氏电影广受欢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物欲化的情爱观的普遍性,青蛙王子的故事只能存在于幻想中,其影片文本与现实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讽色彩。在人物语言的选择上,冯小刚电影吸收了王朔小说的语言特色,制造了许多反讽效果。如在影片《不见不散》中,装瞎子的刘元费尽心机地见到李清时,仿照被视为朦胧诗代表作《一代人》中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你让我看着你。”这种改造事实上完全颠覆了该经典诗句的深刻内涵。冯小刚类型电影中人物经常运用一些台词造成移位、错位,昭示深度模式内在的荒诞感,从而达到解构的目的。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出现与当下勃兴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理念密切关联,体现了都市化进程中对大众口味的自觉迎合。冯氏电影以狂欢却又不极致的表达提炼了都市社会中的各种时尚元素,吸引着观众进入影院感受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的新奇和刺激。同时,在他所构造的充满现代感的光影世界中,又保留了乡村的眷恋。影片向观众传递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由中国乡土累积衍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内涵。都市化空间与难以舍弃的乡土情怀共同铸造着冯氏电影本土化类型化的品牌效应,贺岁片的定位又恰如其分地组织起电影现代艺术对传统文化气息嵌入的营销策略,使之成为契合乡土中国发展都市文明过程中影像范本。近年来,冯小刚不满足于这种相对稳定的叙事策略,开始开拓新的题材领域,甚至原有的拍片风格。他通过《集结号》、《夜宴》等片试图将原来严肃的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的历史、战争和人性等话题赋以更浓厚的世俗色彩,借助传统历史和当代历史拓展自身的拍片路子,在深刻地挖掘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荒诞,命运的无常的同时又能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然而,在填补两者的鸿沟时却失于生硬反倒湮没了原有的个性,无法达到拍片预期,但冯小刚类型电影依然拥有很高的票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