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个别访问

访问是新闻采集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即便采写以观察为主的目击式新闻,也离不开访问活动。访问可以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方式。

一、提问

提问,实质上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主要形式。根据采访意图和对象,随时调整谈话策略,灵活应用提问方式和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

(一)提问的意义

在新闻采集过程中,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具体来讲提问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作用

记者提问技术的高低,关系到能否挖掘新闻事实的价值,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使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

2.引导作用

记者提问技术的高低,关系到记者能否实现采访目的,引导采访对象打开心扉,最终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

3.桥梁作用

记者提问技术的高低,关系到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

(二)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主要有开放式提问和闭和式提问。为了更好地驾驭谈话,在一次具体的访问中要交替使用闭合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记者仅提示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给对方以充分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比较自由,不唐突,不紧张。如“请你谈谈对此事件的看法”,就属于开放式提问,对方的回答可多可少,可以谈突出的印象、看法和想法,也可以谈感受,也可以谈某一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余地较大,不受拘束。

2.闭合式提问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只能回答提问的具体内容。如“您这次访问是否成功?”采访对象只能做出明确的答复,不能模棱两可。闭合式提问常常配合开放式提问,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三)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要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1.正问法

正问法是开门见山、正面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采访一位经济学家,问“今年的房地产形势怎样?”这种方法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比较适合下列场合和对象的采访: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或电视、广播的演播室采访;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或者采访对象十分忙碌的时候;一些领导同志、公众人物等;记者比较熟悉的人,习惯了记者采访或多次打交道的采访对象。

2.侧问法

侧问法是从侧面入手,采用迂回方式提问的方法。一般以闲聊、漫谈、家常话开头,逐渐把话题引入正题。如要问采访对象一个月挣多少钱,采访对象不愿透漏,那么可以从每个月的花费问起,然后绕到正题。注意,绕圈子不是目的,应尽快谈到正题上,不要无边无际,离题万里。

3.设问法

设问法是采用假设方式提问的方法。启发被采访者思考,帮助被采访者回忆,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这就是提问的设问法。如有位打工者因工作原因,不知今年能不能回家过年,记者想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想法,便可以采用设问法提问:“假如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过年,你打算怎么过?”

4.反问法

反问法是从与采访对象表象认识相反或从与事物呈现状态相反的方面提问,也就是逆向提问。记者针对被采访对象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并回答。如记者要采访一名校长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家庭与工作关系的问题,可以这样问:“请你说说真心话,你从来没有想过给你的爱人调换一个轻松的工作吗?”迫使被采访者在坦诚的回答中,反映真实内心的思想活动,令观众看了之后信服。

反问法提出的问题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令人无法摆脱。运用这种方法,语气应慎重,用词应有分寸,刺激强度要适中,不要引起对方反感。一切应以深入挖掘事实的真谛为目的。不过多地揭伤疤,使用频率不宜过高。

5.追问法

追问法是刨根问底的提问方法,也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方法。记者运用这种提问方法,一般都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循着访问对象的思路去刨根问底,使事件的真相水落石出,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这种方法循着采访对象回答的线索,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目的是弄个水落石出。但应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逼问,变成变相“审问”,使采访对象不愉快不配合。

6.错问法

错问法是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提出一个分明错误的问题,以刺激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否认错误问题,澄清事实,探出真相的提问方法,其强度超过反问法。运用错问法应注意,不要一直错问下去,否则会使采访对象误解。这种方法刺激性较强,要注意措辞分寸。运用错问法,出处不能确指,以模糊的第三者为宜,一般采用“有人说”、“据说”或“据传闻”。

(四)提问的要求

一次成功的采访,提问的方式不但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好问题离不开提问技巧的烘托。在运用技巧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能弄巧成拙。

1.准备充分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记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进行。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她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

2.具体准确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而且,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没有具体的事实、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

3.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提不同的问题。针对有着不同心理状态的采访对象,记者应当采取各种提问策略,才能获得事件真相。如外向性格的人善于言谈,记者提问可直截了当,内向性格的人寡言少语,记者提问应善于引导。对普通百姓所提问题是具体的、微观的,对官员、学者所提问题可以是抽象的、宏观的。

4.简洁自然

记者新闻采集时,对提问的问题应该精心设计,简洁自然,不冗长,不让采访者感到尴尬。如果记者问的问题很长,缺乏亲切感,采访对象又请求你重说一次,或者干脆不回答,或者答非所问,那就达不到新闻采集的目的了。

5.气氛和谐

采访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氛围,便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灵沟通,记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记者要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就需有一种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和适应自己的特殊本领。一般需要记者先避开正题,找对方感兴趣的事物为话题开始采访,待对方紧张情感消除后,再见机行事,转入正题。借助这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就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消除隔阂,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二、倾听

记者的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如果不善于倾听,就很难获得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倾听,是记者争取采访对象配合采访的最好方式。只有采访对象认为记者对他的谈话感兴趣,才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因此,一个好记者不仅仅要会提问,还要会倾听。

那么,新闻采集应该怎样倾听呢?

(一)把握好倾听的度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给我们人类每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其用意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这句谚语告诉记者在采访中多听,少说的重要性。那么。在采访中,提问与倾听各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外国一些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倾听的比重应占40%~45%,说话的比重应占20%~30%,其余的时间可以用形体语言来补充。这说明倾听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相当重要,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握倾听度的大体原则。在多数的情况下,可根据采访对象和实际情况而定。

(二)做好倾听中的概括

在采访中,记者要善于不断对被采访者说的话给予简短概括并及时反馈。这样做的好处是检查记者理解是否正确,为澄清错误提供机会,向采访对象表明自己一直在饶有兴趣地倾听,并向被采访者反馈他所传达信息的清晰程度。如“根据我的理解,你说的意思是……”、“所以你的观点是……”。若被采访者表示不同意见,记者则需重新概括。这是个不断重复的过程,直到双方达成统一的理解。

(三)在倾听中做出积极反应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适时做出积极反应,可使采访对象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化。通过记者的倾听和理解,使双方之间产生和谐气氛,并将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向预定方向。那么,怎么做出反应呢?一是充分运用如点头、微笑、身体倾斜、目光接触等形体语言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二是不要急忙下结论,不轻易否定采访对象任何一个观点或陈述。三是努力让被采访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

只有采访对象愿意对记者敞开心扉,才会和记者交流,才会慢慢向记者说出心里话。因此,记者采访要善于倾听,做个倾听的高手,以便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达到采访目的。

(四)悉心倾听的注意事项

新闻采集中倾听非常重要,为了学会倾听,记者在平时就应注意一些问题。

1.悉心获取新闻线索

寻找新闻线索往往是记者面临的最大困难。没有新闻线索,则没有办法进行下一步工作。记者如果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悉心听取周围人的交谈,做一个“有意”的听者,仔细揣摩,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角度,就能产生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2.适时调整倾听环境

采访时,记者要注意不能距离采访对象太远。采访对象的声音过轻、过慢或过快,应有礼貌地请采访对象调整。在过分嘈杂的环境中,记者应建议换个采访场合,若没办法回避,可考虑结合其他采访方法。

3.着力听力训练

新闻听力并不是生下来就不可改变的。平时采访中,记者应着力培养专心听讲的工夫、虚心倾听的态度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可以帮助记者获得过硬的听力水平。

三、观察

新闻采集活动是一种综合手段的运用。除了提问与倾听,还要学会观察与思考。观察,是采访中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一种无声的采访,是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睛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采访。换言之,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记者只有学会观察,才能不断发现更多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二)观察的特点

在新闻采访中,要充分利用观察法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观察的特点有下面几个方面。

1.直接性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要获得第一手材料,就要到现场去观察。新闻观察不是通过摆布、虚拟和实验等手段进行间接观察,而是非常重视亲眼所见,要求记者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观察。只有记者到现场观察才可以获取直接感受,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2.目的性

新闻采访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不是简单反射式的感觉,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研究。现场观察的东西很多,但能够写进新闻报道的事实,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观察必须围绕新闻事实展开,并且为新闻报道服务。

3.选择性

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新闻现场观察并不是一般地认识现象和事实,而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选择能表现新闻价值的一些细节和过程。记者,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观察对象上,把观察始终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分析哪些事实和细节有新闻价值,剔除无关现象和干扰,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4.客观性

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是认识事物的依据。但是,对于记者而言,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获得事实材料的观察是否具有客观性的品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记者如果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或者主观武断,做出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的报道,就违背了观察的客观规律,更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5.综合性

观察主要是通过眼睛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审视。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不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而且贯穿于整个记者生涯。在这个过程中,视觉器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观察也要在大脑的支配下,调动起眼、耳、口、鼻、舌、身等各种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因此,观察具有不可忽视的综合性。

(三)观察的作用

观察是新闻采访常用的一种方法,贯穿于采访整个过程。记者不仅可以使用观察搜集和积累各种事实、资料,仔细观察采访对象的外部表情,而且可以在观察分析中检验所采集资料的正确性。

1.可以获得真实材料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观察现场,可以把在访问中已获得的各种材料,在现场进一步验证、核实,以辨别其真伪,避免在稿件中出现事实性的差错。

2.可以获得细节材料

细节材料是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的细小环节,能使记者把获得的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形象化。记者利用这些细腻和传神的细节可以生动报道和再现事物发生的情节,使新闻写得具有形象性、可读性、可信性。

3.可以使报道具有深刻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飞跃的心理活动过程。现场观察,能够增进对采访对象所介绍情况的理解。记者到现场看一看,可以深化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4.可以使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无论是采访新闻人物,还是采访新闻事件,在现场目睹这些事实和人物活动,记者有时会触景生情,获得真切的具象的感受,产生真情。在写作中,记者可以更好地再现现场情景或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四)观察的注意事项

人的眼睛会受到观察范围局限;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因此,进行现场观察,还必须讲究观察的方法。不掌握观察方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

1.注意观察的位置

观察位置的选择,对于记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进行有效观察,甚至会影响一次采访的成败。记者的采访位置尽量选择光线充足的环境,并与采访对象正面相对。另外,记者还要同采访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听觉受到干扰。位置选得好,记者才能观察到事物在变动中最佳的状态。

2.选择观察的时机

采访时机的选择恰当,可以使原本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事实成为好新闻的素材。在选择观察时机时,一方面要根据观察目的,确定时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事物在变动中最能反映出事物特征的关键时刻。此外,记者还要考虑到观察对象所能提供的观察机会,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3.观察与思考结合

在进行现场观察时,记者在用眼睛看的同时,要善于用大脑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使眼睛和大脑同时发挥作用,眼脑并用,边看边想,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才能发现事物的特征,加深对事实的理解。有的记者亲临现场,却没有抓住有价值的材料,多半是观察不细致或者是不善于用脑。脑勤方能眼尖,那些在记者头脑中反复思考的事物,一旦出现在眼前,才可以感知和捕捉住。否则,即使有价值的事实出现在眼前,记者也会失之交臂。

4.概览与细察相结合

概览是对某一事物做大略的、鸟瞰式的观察。细察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做重点的、仔细的观察。概览和细察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从一个完整的观察来说,没有概览,就无法把握整体,掌控全局。但是,如果只作概览,而没有细察,就很难掌握事物的特点与细节。因此,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概览和细察必须视情况而定,做到两者有机结合。

5.比较中观察,观察中比较

观察孤立的事物是不易抓住特征的。比较是人们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现场观察中进行适当的比较,连贯起来观察和思考,即从比较中看事物的优劣,论事物的短长,可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中找出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

四、思考

采访,离不开口问、耳闻、目睹,更离不开用脑子思考。动脑筋思考,在采访前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贯穿整个新闻采集过程。采访中的思考过程,不仅要考虑事实重要性,还要考虑主题、角度和细节。此外,采访思考还要顾及新闻写作。因此,采访思考是记者对于客观事实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一)思考的概念

思考是记者运用智力,根据眼前的资讯和现有的知识经验,从事问题解决和新知识探究的过程和活动。思考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记者运用各种策略对新闻现象产生意义的心智活动;二是思考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三是正面积极的态度达成采访目标。记者的智力是一种能使思考使用、发挥的潜能。记者的知识经验有助思考,思考反过来亦增进知识经验。记者的态度影响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方向。

(二)记者思考的重点

1.客观事实的思考

事物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而且都是客观存在。新闻报道必须抓住事实的本质,反映事实本质的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事实往往是纷繁复杂的,记者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透。记者在采访中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情况、问题,必须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对于事实的思考,记者除要求把握其特点、性质外,还包括对政策的思考、群众心理的思考、社会传播意义的思考等。

2.对问题的思考

在采访中,记者除了倾听采访对象谈什么外,还要围绕采访目的,准备提出新问题。虽然记者事先准备了提问要点,但还是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发挥,随时提出采访提纲中没有涉及的新问题。如思考采访对象所谈的情况真实不真实,有没有水分,有没有夸大的地方,此时需不需要追问等。对问题的思考,使记者能够逐渐明晰眼前的事物,也让记者能够更全面的分析所面临的情况。学会思考,学会对问题的思考,这是记者获取有价值新闻事实的重要能力。

3.对写作的思考

新闻采集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新闻素材,用于新闻写作,传播报道新闻事实。所以,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就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必要的思考。如记者在采访到一定的事实材料后,就要考虑这些事实材料可以从什么角度报道,可以提炼出什么主题,用怎样的新闻体裁报道,还要根据报道的角度、主题和体裁的特点去衡量、选取材料,甚至做一些补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