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 王和平
- 3613字
- 2020-07-09 16:16:22
第3节 感觉统合训练发展简介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艾尔丝博士创立,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传播,80年代传入我国。当前,感觉统合训练已成为我国学校、家庭及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的干预技术。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最突出问题是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培训及从业资格认定机制。
一、创立与传播
感觉统合训练是儿童康复训练中应用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干预技术之一,在儿童教育、儿童康复治疗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创立到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已经历了近40年的历程。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它始终与珍·艾尔丝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感觉统合训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理论创立以及理论与应用技术传播两个阶段。
(一)理论创立
感觉统合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神经科学特别是脑科学基础上。早在1906年,谢灵顿(Sherrington)和拉什利(Lashley)最早提出“感觉统合”这一术语。1949年,赫布(Hebb)研究人脑感觉和运动的交互作用,认为人的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是神经系统相互联结的结果。
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感觉统合理论的研究工作。起初,她接触的问题儿童主要是学习困难儿童。她发现这些儿童大多智力正常,但呈现与正常发育同龄儿童有较大差异的行为问题,如系鞋带有困难、动作笨拙、学业成就低下等情形。20世纪60年代初,她发现学习困难儿童这一群体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如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存在不同程度困难、手眼或左右两侧协调有困难、触觉反应异常(过敏或迟钝)、平衡能力差等。
在综合前人研究及自身的临床实践基础上,艾尔丝探讨脑处理源于视觉、听觉、肤觉和前庭觉(平衡觉)的信息机制,结果发现:这些感觉器官过敏或迟钝的儿童,会出现学习和情绪上的问题。与此相对应,当个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良好且相互协调,儿童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就能够有效运行。据此发现,她于20世纪60年代末正式提出这一儿童干预理论,1972年在美国加州成立“感觉统合失调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在自己临床中实践应用,并取得不俗的效果(她的其他贡献见知识卡片:感觉统合训练创始人简介)。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反应。个体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
(二)理论与应用技术的传播
20世纪70年代初,该干预理论及技术在美国、欧洲各国迅速传播,这些国家的许多小学配建感觉统合训练室,开展针对问题儿童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它又应用于其他有神经—心理—行为发展问题儿童的干预训练中,包括智能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儿童、脑瘫儿童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感觉统合的理论与实践被系统地引入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稍后的90年代初受到我国港、台地区的重视。在这些地区,感觉统合训练在儿童教育机构非常普及,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大量实施相关的项目,社区的儿童娱乐区域建设有感觉统合训练设施。
知识卡片
感觉统合训练创始人简介
艾尔丝(Anna Jean Ayres,1920—1988),美国加州人,作业治疗师、心理学家,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技术的创始人。她是美国作业治疗协会会员(FAOTA),注册作业治疗师(OTR),一生致力于儿童感觉统合问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她1945年毕业于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简称USC),获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学士学位,1954年在该校获得作业治疗硕士学位,1961年在该校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1955—1984年一直任教于USC,从事作业治疗及特殊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7年开办私人诊疗机构,长期开展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教育与训练,终生不渝。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她是一名著作颇丰的专业治疗师和心理学家,一生发表论文30多篇,专著多部以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和标准化测评工具(Southern California Sensory Integration Tests(1972),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Postrotary Nystagmus Test(1975), and the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s(1989)),并在大众化刊物撰写大量的科普文章。
二、现状及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已经在许多国家、地区的儿童教育机构及相关训练机构广泛开展,成为普通儿童、各类障碍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基本干预手段之一。经过广大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创新,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不断丰富,训练方式、途径及训练设备也在不断更新。
我国内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感觉统合训练。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任桂英、王玉凤两位学者在该干预技术的介绍、评估量表的修订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做了重要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感觉统合训练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当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继承和创新
时至今日,我国的感觉统合训练呈现全面发展势态,继承与创新并行。在硬件设施配建上,我国大中城市的不少幼儿教育机构、小学及其相关的儿童活动中心、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部分新型居民区及绝大部分儿童游乐园和大型公园配设具有感觉统合训练功能的游乐设施。在训练服务上,一些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医疗机构、私营教育咨询与辅导机构,开展对象广泛的感觉统合训练、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在专业人员培养上,高等特殊教育的师范教育课程中普遍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技术,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中也会涉及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的有关内容,一些医疗机构与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制造商合作开展非官方的“感觉统合治疗师”培训。在研究方面,从20世纪末至今,全国不少地方开展了针对本地区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每年有为数不多的感觉统合训练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报告见之于学术期刊上。在硬件研发上,全国有几十个厂家生产感觉统合训练的器材,尚有为数极少的几家机构从事感觉统合设备及训练技术的研发。
2.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在服务我国儿童青少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感觉统合训练在城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普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我国大陆的中小城镇、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教师和儿童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硬件设备和训练项目比较陌生,大多数还停留在媒体的介绍上,无切身体验。
(2)设施设备玩具化,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大中城市虽不缺乏该类设备,但一般作为儿童游乐和休闲的活动设备,儿童使用设备的频率及实际的训练强度都比较低,且活动形式非常局限。
(3)从业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低。儿童教育机构中真正系统接受感觉统合理论及训练技术培训专业人员非常少,这是制约该类机构开展有效训练活动的关键制约因素,也是感觉统合设备沦为一般玩具的重要原因。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专门职业的尝试可能会有利于该领域的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有关该领域的职业化研究并未开展。
(4)一些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过分夸大感觉统合训练的功效,似乎儿童的问题都与感觉统合失调有关;过分夸大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似乎感觉统合失调成为影响多数儿童、特别是男童的普遍问题,忽视儿童自身发展的潜能和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
(5)科普宣教不力。国内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介绍感觉统合理论及技术相对较少,广大家长对感觉统合常识认知率非常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训练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一大批儿童错失更好发展的机遇。
本章小结
感觉统合是脑对源于多种感觉系统的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脑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它参与个体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时发挥重要作用,是较任何单一感觉能力更为高级、更为复杂的能力,对个体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学习活动过程及效率、心理健康、个体间的人际交往以及他人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个体开展活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其感觉统合水平也不同,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低位统合,有的表现为高位统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感觉统合的概念及基本理论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构建了相对成熟的领域内理论。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脑功能整体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感觉统合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个体感觉统合能力的发育在胚胎期就开始,至青春期基本发育成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是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主要时期。其成熟过程有赖于脑功能的发展,并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
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称为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为前庭功能、触觉功能、本体感觉功能异常,这也是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领域。特殊儿童广泛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成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基本手段,在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机构及特殊儿童家庭中广泛应用。
思考与练习
1.查阅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有关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感觉统合领域内基础理论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联系1~2家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以志愿者身份定期参与机构的活动,了解训练对象的特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工作的组织管理等。
3.组织一学习小组(3~5人),广泛搜集与本学科相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