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主第三波与“第四波”的前景

1989年前后,东欧和苏联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而其中某些国家至今仍未能摆脱专制的阴影。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了选举的基本规则,但是在缺乏民主和法治传统的国家,这些制度往往在专制文化的影响下变形。在许多转型国家,民主制度仍然在确立过程之中。俄罗斯本身的改革一波三折,而普京接替叶利钦成为总统之后,俄罗斯的民主宪政更是前途未卜。

2004年1月4日,在格鲁吉亚的总统大选中,37岁萨卡什维利击败执政10年的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成为格鲁吉亚的新任总统,为众多独联体国家树立了一个“和平政变”的榜样。据新华社报道,萨卡什维利的当选开创了独联体国家“反对派通过和平革命的方式民主更替政权”的先河,也揭开了东欧国家“橙色革命”的序幕。

2004年11月21日,乌克兰举行总统大选。参见《乌克兰大选风波难以平息》,载《参考消息》2004年11月26日;韩显阳:《乌克兰总统大选:曲终人未散》,载《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1日。由于没有候选人获得过半的选票,决选在得票最高的两位候选人——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ich)和反对党领导人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之间进行。根据官方统计结果,前者最后以49.5%比46.6%的微弱多数获胜。结果宣布后,反对派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在选举中作弊,并号召举行全国大罢工。国际观察员指责政府在选举过程中有多起舞弊行为。美国外交部和欧盟委员会公开表示不能接受选举结果,并暗示乌克兰当局如不进行调查将受到制裁。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迫不及待地祝贺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成功当选。乌克兰政府一度坚持不妥协,指责抗议者实际上企图政变,并暗示将采取大规模镇压活动,从而使国家濒临内战边缘。在各方面压力下,乌克兰最高法院开始审查选举舞弊问题,并最终宣判选举结果因存在严重欺诈而无效。

12月26日,乌克兰再次举行总统大选,结果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获得52%的选票获胜。虽然亚努科维奇仅获得44%的选票,他拒绝承认重选结果,并称将对重选出现的违规现象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12月28日,俄罗斯外交部对监督乌克兰大选的欧安组织观察员提出严厉批评,指责他们未能发现26日的大选第二轮重新投票中存在的广泛舞弊行为。大约1.2万名外国观察员监督了重选投票过程,并表示此次投票基本公平。两次大选之间,尤先科曾在荷兰接受医疗检查,证明其在大选前曾遭人投毒致病。

几乎与此同时,罗马尼亚12日再次上演了类似的选举风波。此次选举是自1989年12月罗政局剧变以来罗举行的第五次总统选举。在11月28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一位候选人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得票领先的前两名候选人参加第二轮的角逐,获得简单多数即可当选总统。在总统竞选的第二轮投票中,由于选举结果极为接近,现任总理阿德里安·讷斯塔塞和反对党候选人、布加勒斯特市长特拉扬·伯塞斯库均宣布在大选中获胜。最后结果显示,伯塞斯库以52%的得票率胜出。

这些事件表明,民主制度并不因为宪法文本的规定就得到确立(consolidation),而是需要反对派的艰苦争取才能成功。只有在反对派通过合法斗争掌握政权之后,民主转型才算基本完成。虽然民主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但它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却可能一波三折。在其他一些东欧国家,政府仍然可以通过限制言论、新闻、集会和结社自由来封杀反对派对选举结果的质疑,一如既往地在民主的表面下维持专制。《吉尔吉斯斯坦局势急转直下》,载《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白俄罗斯拘押前总统候选人》,载《新京报》2006年3月27日。

在此前后,亚洲宪政也有所进展。韩国与台湾地区赶上“民主第三波”,分别于1986、1987年实现了宪政转型。2010年11月,缅甸当局释放了被软禁的反对派领袖、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1990年,昂山素季率领民盟赢得大选,原可担任总理一职,但军政府宣布选举作废。她因不接受政府驱逐出境的交换条件,在过去21年中有15年处于被软禁状态。1991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却无法亲自前往挪威领奖,只好让儿子代替自己发表了答词,其中引述了她的名言:“缅甸国民追求民主,是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为了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而进行的斗争。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其自然属性的瑕疵。”张乐:“昂山素季获释后上千支持者迎接”,《新京报》2010年11月14日。她将130万美元的奖金交付信托,用于缅甸人民的健康与教育。就在其获释几天前,缅甸官方宣布,该国成功进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并呼吁全国各派和各个族裔团结协作、摈弃前嫌,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缅甸。官媒《缅甸新光报》还发表“握手问候、携手前进”的社论,并释放出“如有组织愿意组建政党可以依法申请”的积极信号。在2015年11月的大选中,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以明显优势击败执政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

图5.1 缅甸反对派领袖获释后发表公开演讲

昂山素季呼吁缅甸人民团结一致,以全国和解的方式面对挑战,以理性正确的方式争取诉求。

从2011年开始,北非和中东出现了“阿拉伯之春”,穆斯林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的连锁反应。导火线是:突尼斯一位失业大学毕业生在街上卖菜,因无照经营而被警察没收,结果愤而自焚。年轻人的愤怒顿时爆发,他们纷纷上街抗议政府贪腐,最终导致74岁的独裁总统本—阿里下台出国。“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引发全国骚乱,总统外逃”,2011年1月15日,http://news. qq. com/a/20110115/000764. htm.稍后,埃及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大批民众抗议物价高涨、失业和腐败,要求82岁的年迈总统穆巴拉克下台,解除实施了30年之久的“紧急状态令”,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埃及万人游行逼掌权30年总统下台”,《华商报》2011年1月27日。在席卷全国的示威浪潮面前,穆巴拉克不得不黯然离职并移交权力,最终因贪腐和滥权而接受法律审判。“埃及成立修宪委员会,推进政治和民主改革”,2011年2月9日,http://news.163. com/11/0209/22/6SG0BEMA00014JB5. html.此后,阿尔及利亚、巴林、利比亚、叙利亚相继发生反政府示威。“多个阿拉伯国家爆发反政府抗议”,2011年2月15日,http://news.163. com/11/0215/15/6SUO6AQA00014JB5. html.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对示威者实行血腥镇压,最后在联合国介入下被反对派暴力推翻。“利比亚首都爆发示威,卡扎菲之子发表电视讲话”,2011年2月21日,http://news.163. com/11/0221/08/6TDESUG700014JB6. html.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处于胶着状态时,政府军一度甚至对反对派使用化学武器,造成至少数百名平民死亡,引起国际社会强烈谴责。张乐:“叙利亚示威民众遭安全部队枪击至少120人遇难”,《新京报》2011年4月25日。总的来说,破不等于立;虽然“茉莉花革命”推翻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专制统治,但仍然处于建构宪政民主的转型阵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