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本文原刊于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90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研究》1993年增刊。

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正处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这是一个充满困难、机会和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坚韧和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明智和慎重的选择。我们的基础是中国的国情,背景是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我们应该考虑这两种因素,确定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战略。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

1.社会工作教育有自己的规范

近代社会工作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有近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及社会需要推进自己的社会工作,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教育。各国在不同背景下的各自努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同时,日益增加的交流又为各国社会工作实践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经验的比较和相互吸收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得各国在社会工作实践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并达成共识。正是在上述两个基础之上,社会工作教育形成了各国、各地区普遍认可的规范,形成了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界通行的标准和规则。这为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和技巧,它以向有困难、有需要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为己任。承担这一任务,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承担了此项责任。为了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具备多种条件,包括合格的师资、必备的图书和教学设备、一定的教学经费和完备的教学计划。显而易见,图书、设备、经费难以形成国际性通则,师资队伍的规格也常表现出差异性,与此不同,教学计划的规则性要求则严格和规范得多。下面,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来分析其国际通则。

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工作是沿着治疗——预防——发展这一脉络发展的,社会治疗和社会改革成为影响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的两大主流思潮。在这两种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工作教育有不同的着眼点和教学设计。社会治疗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将立足点置于帮助有困难的个人之上。这样,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就是:训练社会工作者以协助受助者的技术,基本上从微观入手。社会改革思潮则认为问题的出现系社会环境、社会体制所致,因此,要改变困难者的处境,应该从改革社会环境、社会政策入手。这样,受社会改革思潮影响的社会工作教育多从宏观上着眼,致力于增进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知识,训练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不同的课程设计:前者(社会治疗派)注重医疗知识、精神病学知识、个案工作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培养的是专才。后者(社会改革派)则注重有关社会知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学习,进行通才教育。

尽管如此,不同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还是有其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使它们都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丛林中的一支,并构成通则。教学培养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在这几方面,各国各校社会工作教育的方案设计显示出明显的同质性,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工作价值的培养。帮助受培训者树立和巩固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铸造无私为受助者服务的精神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基础工程。社会工作者面对的多不是令人振奋欢愉的情景,而是困难和棘手的问题。只有助人的愿望、没有献身精神很难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正是因此,社会工作教育特别注重对受培训者进行价值观和信念教育,甚至以此来取舍欲进此门的考生。尽管各国所信奉的价值体系不同,但在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铸造上给予充分的注意却是相同的。这是因为,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工作不是偶尔为之的即兴之举,而是他长期为之的职业。社会工作的价值教育与培养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思想的树立过程,而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十分重视这一过程。

第二,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课程的设置。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工作,受助人所遇困难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它们包括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技巧、工作方法等。专业方向不同,使得课程体系也有所差异,例如专攻个案工作的会更多地学习心理、医疗等方面的知识,专攻社区工作的则对社区规划、社会政策、政治、组织方面的知识予以更多关注。然而不管何种专业方向,它们的课程体系都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正是这些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基础,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通则。它们包括:


必备的基础或背景知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

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障、社会政策、整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研究等,还包括其他实务性分支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

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课程——这些内容常与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融在一起,但为了达到教育及训练效果,不可或缺地设置了社会工作会谈、社会工作实习等课程。


这样,除了价值教育之外,有关人类行为与环境的课程,有关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性课程,有关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的课程,有关社会工作研究的课程,有关社会工作实习的课程就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从而开设这些课程,教授上述知识、培训上述能力和技巧也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

当然,所谓通则只是指适合于一般情况的规则。就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而言,它反映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所必需的课程构架,并没有要求不同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内容等方面高度划一。相反,社会工作的务实性特点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在给出国际通则的基础上也提供了选择空间。这种通则约束与选择空间的结合实际上是国际经验与本国、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

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选择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恢复和重建初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是“安身立命”,即它要求得广大社会,包括行政部门的认可,被社会所认识、承认和接纳;它要加速自身的专业化建设,显示它所独具的、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大概,这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所面临的基本任务。这里绝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着艰辛和困难。

1.基本国情——选择的背景

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取决于该学科或专业的功能范围及其可替代程度。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抑或专业社会工作是否可由其他类型的工作替代呢?这需要我们分析基本国情。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运行机制从高度集中管理向市场机制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原生性社会问题,也会滋生出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贫困 不但包括物质贫困、经济落后,也包括精神贫困、心理贫困,但其集中表现是经济上的贫困,尤以农村贫困地区最为显著,在其他地区也有表现。

老龄问题 我国的一些城市已进入老龄城市的行列,城市老人的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农村老人的物质保障已成为世人广泛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教育与成长问题 在农村,少年儿童辍学、过早流入社会的情况已十分严重。在城市,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彷徨及越轨也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问题 随着社会运行节奏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迫切要求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而在这方面,需求与所提供的服务差距很大。

待业或失业问题 随着体制改革的加快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待业和失业问题会有增无减,这些人的生计和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容忽视。

体制的转换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社会保障的缺失。这给那些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带来严重威胁。

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有些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被单位吸收了的,即政府通过单位化解了某些问题。而在今天,有限政府将取代全能政府,政府要把一些负担交给单位和社会。然而在全社会转向经济中心的情况下,如何保证那些应该得到帮助和服务的人,特别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得到应有的、便宜而优质的甚至是无偿的服务,不能不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需要认真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政府职能转换、发展第三产业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一空间留给了社会工作。而合格的社会工作者的存在不但可以保障社会政策的落实,也可提高服务质量。

2.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选择

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得到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应该得到发展。面对我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除了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社会的了解外,在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应该对以下问题给以特别的关注:

(1)加强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专业社会工作需要一种献身精神,它是做好社会工作的前提。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利他主义思想,近四十年又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这些并不能保证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观的树立。不但如此,近十年来对个人利益的强调和社会向经济实体的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大大挫伤了无私奉献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扎扎实实的价值观教育,社会工作者就难以扮演其应有的角色。

(2)根据现实需要安排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为我们合理地安排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提供了参考构架。鉴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缺少和社会问题的繁杂,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应采取通才教育的模式,即希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能承担多种任务,满足多种社会需求。根据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特点,下面两种考虑或许具有一定价值:

第一,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个案工作等微观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以满足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服务、精神卫生咨询、家庭服务等多种需要。

第二,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宏观课程的教学,以帮助解决由于环境和政策等原因造成的农村贫困问题、城乡人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在二者的比较上,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量很大,而专业社会工作者明显不足,社会工作者在宏观上发挥作用能更多地惠及求助者。第二,行政力量在我国社会的运行中仍处于中心位置。当然,这里所说的倾向绝不是对第一种选择的拒绝。

(3)根据我国现实安排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在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经过严格的社会工作实习训练难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已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并提出了认可标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有800小时的实习经验才可毕业)。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要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马上达到国际标准似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实习作出适当安排。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我们应该认同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通则,并向这个方向努力,但不应该机械地照搬国外的做法。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工作教育,致力于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