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
- 胡河宁
- 3745字
- 2020-07-09 16:32:06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一般理论
所谓“结构”,其实就是构成部分被安排的方式。汽车有结构,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于其中的建筑物也有结构。建筑物的类比,尽管不完美,但它是我们进入组织结构分析的一个有用的方法。结构与关系、结构与过程之间的意义在组织传播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结构的意义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尽管形成了许多流派,但从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问题的思路从根本上说一直存在,不同流派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切入角度有所不同。以孔德(Auguste Comte)、迪尔凯姆(E.Durkheim)和阿隆(R. Aron)为代表的“秩序论”,着重探讨社会的内在秩序。秩序实为社会的结构,且是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20世纪中期,以帕森斯(T.parsons)、默顿(R.K. Merton)和卢曼(N.Luhman)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其主导思想是通过研究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社会功能的对策,至今被公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后来的“交换论”、“互动论”、“冲突论”和“批判理论”都或多或少潜藏着“功能论”的方法,如科塞(L.A.Coser)的冲突理论就明确地把社会冲突的功能定位于促成社会整合和新的社会结构。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由结构到功能的方法,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并由此形成一个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潮。
结构主义一般被认为起源于语言哲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伟大贡献在于,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中语词之间的关系是被结构的。他指出,要理解一种语言必须理解其内在结构。随后,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试图在事件的表面意义之下发现隐藏的运作系统。他认为,结构分析的方法必须首先找到结构的最基本的单位。第二,必须找到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才真正产生结构。第三,当结构中的某一单位变动了,这一变动的意义不能在该单位自身那里去寻找,而应该到它与另一个单位的关联那里去寻找,因为意义必须至少有两个单位才能成立。结构中的一个单位变了,必然要引起另一个单位的改变,从而对结构本身产生影响。第四,必须把经验观察所获得的全部事实材料都放入结构中,使得这些事实材料都可以在该结构中得到说明和解释。这样,当我们把握住事物的结构时,就能把握住它的普遍性。
结构主义思想对组织传播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各类组织都内含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组织传播现象的性质和变化。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认为:“生产关系的结构决定了生产者占据和采纳的地位和功能,就他们是这些功能的支持者而言,这些生产者只不过是这些地位的占据者。”也就是说,社会现实被彼此相对自主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的复杂互动所支配。个人或行为者不具有自主权力,他们只是组织结构的“承担者”。人们的行动虽然受组织结构的影响,但人们往往并不知晓跟组织结构有关的一些深层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组织传播结构的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的一些日常概念,避免产生幻觉。
组织结构也是一种观念现象。我们到一个组织里面去,虽然不能直观地看到结构存在,却能感觉到结构的力量。因此,有学者认为:“结构是知识的分配”,或者说“观念是无所不在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组织传播的特征取决于组织之间相互存有的信念和期望,这些信念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造就的。这不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不重要,而是说物质力量和利益的意义、效用都取决于组织的结构。正是这些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组织结构创造了组织的属性、权力、意向、愿景和意义,这些因素在概念上依赖于组织结构,而组织结构则又“凭借”这些因素而存在。
如果说组织结构对行为个体有制约作用,就意味着组织结构只是对传播行为产生影响。如果说组织结构“建构”行为个体,则意味着对行为个体的属性产生影响。属性作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为这样的作用往往也具有影响传播行为的意义,但是影响传播行为的作用却不一定能影响属性。对于属性作用和传播行为作用来说,结构既可以是其原因,也可以对其进行建构。与影响传播行为的作用相比,属性的建构作用含蓄地表示施动者对组织结构有着更大的依赖性,所以,也是更深层次上的问题。
二、结构与关系
一定的组织结构总是象征着一定的组织关系存在。针对社会科学理论中结构这一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社会学家纳德尔(S.F.Nadel)认为,可以使用一个普通但更为精确的结构概念。他说:“结构意味着可转化部分的有序安排。虽然部分是一种变量,但关系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影响结构的主要特质是永恒不变与经常发生的各种关系。
其实,正如笛卡儿所说:“任何一种观念若加以仔细考察后,都有一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广袤观念、绵延观念、数目观念,都包含着各部分的一种秘密关系。”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者王永民,成功解决了电脑汉字输入问题,原因在于他通过对成千上万复杂汉字关系的正确认识,抽象出了一个共有的关系结构,提炼出了清晰和全面地解决汉字输入问题的关键方案——字根。只要练习和掌握了结构性的字根,复杂的汉字输入过程就变得迅速而准确。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对存在于化学结构中的关系的认识的一个典型范例。人类在解决关于复杂事物的问题时,总是先建立一个对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模式。从这两个事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认识模式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点:(1)在事物内在结构中能找到蕴含其中的关系;(2)这个关系本身的要素要清晰完整;(3)这个关系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并符合其所处环境的条件。
组织结构就是由各种内外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与自然类别的构造不同,组织结构既包括外在的形式结构,又包括内在潜隐的各种关系结构。外在结构的存在表示组织类别在根本上具有相互关系的性质。组织类别产生的原因不是与其他类别的偶发互动,组织类别是由社会关系建构而成的。
一般说来,决定组织外在结构的因素主要有:(1)规模与成立时间。随着规模的扩大、时间的累积,组织结构会变得更复杂、更正规。(2)核心流程。组织的核心流程或技术必须与结构相适应。(3)环境。在稳定的环境下,组织倾向于采用简单的结构;不确定的、急剧变化的环境,要求组织采用更复杂、更具有适应性的结构。(4)战略与目标。目标在清晰度与一致性方面的差异,要求适当的结构与其匹配。(5)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更扁平、更灵活的结构成为可能。(6)组织中个体的性质。受过更多教育、更专业的雇员,会要求更多的自治与自主权。
内在潜隐的关系结构包括组织中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文化价值结构等等。由于结构是组织达成目标的工具,因此,组织结构是具有目标取向的。在某种意义上,“组织的定义是结构化的人际关系系统……个体根据权力、地位和角色被区分开来,于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也被规定下来”。由此可以说,组织的内在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会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的智力、社交能力、经验、态度、情绪、专业技能等等,而且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相同的。然而,组织又正是通过结构趋向于减少矛盾冲突,弱化那些试图偏离组织价值的个体行为,增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从这一点上说,组织结构加强了人际互动关系的可预见性。
三、结构与过程
结构具有某种最高的真实性。一方面,结构是偏爱稳定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组特性之所以被称为结构,指的是它对于该事物的其他特性具有稳定的决定作用。有这样一个故事:以色列的一群小孩,星期天在一起商量上哪儿去玩,有的说打鸟,有的说游泳,有的说打球……最后的表决结果是游泳,于是大家各自回家,即刻都带着泳装出来,一起去游泳。而中国的一群小孩,星期天在一起商量上哪儿去玩,有的说打鸟,有的说游泳,有的说打球……最后表决结果是游泳,各自回家之后,都没出来(从后门走了)。星期一碰面,孩子们各自都说自己昨天玩得好开心。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中国传统的组织文化结构下要形成一种共识,并把这种共识贯彻和延续下去,对于我们这个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民族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同时又重要的事。这也说明,特定的组织文化结构对于个体潜意识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由这些潜意识集合外化形成的群体行为,自然是相对稳定的,是可预测的。要想改变这种行为路径依赖,必须首先改变文化的结构体系。因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任何文化结构的改变都部分地依赖于持续的微观调整的能力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结构是使得组织架构成为可能的因素。组织架构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把结构从变化中隔离开来,就会如同杜威所说过的:“这将使结构变成一个神秘的东西——使它变成形而上学的(按照这个字眼的通俗意义),一种鬼影般的东西。”因为,无论是属于所谓物质一类的结构,或属于统称为心灵的这一类的结构,都是一种在关系上和在它的职能上稳定的和持久的东西。这一点可以通过另一方式来予以说明:没有一个作用是没有反作用的,没有一种制约力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活动,没有一种调节的样式完全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进行着的。凡影响其他事物变化的东西其本身也是起了变化的。
组织结构以因果方式依赖于组织成员及其实践活动。这在结构变革的情况下表现得最清楚,因为结构变革的原因是组织传播过程中的某些行动破坏了现有结构并造就了新的组织结构。因此,组织结构与组织传播过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结构是过程产生的不间断的结果,同时,组织传播进程又是结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