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钢和泰生平考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少年时代
钢和泰这个让中国学术界永远无法忘却的名字,其德文全名是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亚历山大·冯·斯太尔-霍尔斯坦)。自从1897年,21岁的钢和泰继承男爵爵位之后,人们都叫他亚历山大·冯·斯太尔-霍尔斯坦男爵(Baron 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了。除了德文名字以及人们熟悉的中文名字“钢和泰”之外,出生在俄属爱沙尼亚地区的钢和泰其实自幼就有一个俄文名字,那就是АлександрАвгустович(亚力山大·奥古斯托维齐),而且在某些特定场合一直沿用,比如与哈佛燕京学社主任叶理绥教授(Serge Elisseff,1889—1975)等人的通信中,有时互致俄文信函,互相称呼对方的俄文名字。也许这是因为通信内容不愿被别人轻易获取,也许是因为对他们而言,英文、德文或者法文终究是外语,表达起来有言犹未尽之感,没有从小使用的俄文来得畅快自然之故吧。
“钢和泰”这个名字,是其德文名字的最后一部分,即家族姓氏Staël-Holstein的音译兼意译的结合体,“钢”是德文Staël的意译,而“和泰”是Holstein的音译。“钢和泰”或“钢和泰男爵”当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男爵汉文译名,但是,我们最为熟悉并且广为人知的“钢和泰”这个名字并不是男爵唯一的汉语译名,在中国学者的笔下,还出现过“刚和泰”、“钢和太”等不同写法。比如,1934年6月6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聘请钢和泰先生为北大文学院名誉教授时,聘书的名字就是“刚和泰”。胡适日记中记为“钢和太”等。看样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界,“钢和泰”这个名字人们是耳熟能详的,可是人们并不在意这几个字本身的能指所指之类的钉是钉、铆是铆的语言学含义,而只记住它的发音,因此常常出现同音字代替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钢和泰的来往信函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学术界,有的称他为“钢先生”、“刚先生”,有的称“钢男爵”、“刚男爵”,有的称“和泰先生”、“和泰男爵”,有的干脆亲切地称之为“亲爱的钢”、“亲爱的和泰”,还有“钢教授”、“钢和泰教授”等等,不一而足。从称呼可见,人们当时对这位旅居北京的神秘男爵,这位大学者抱有诚挚的敬意和友好的亲近感。
1877年1月1日,这位后来令人尊敬、崇拜的钢和泰男爵,就是在新年元旦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出生在时属沙俄帝国的爱沙尼亚(Esthonia)波罗的海地区特斯塔玛(Testama)的家族领地。父亲奥古斯都·冯·钢和泰,是历史悠久的波罗的海日耳曼裔贵族的一员,和其他许多贵族有亲缘关系,如法国著名作家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ël,1766—1817);他的母亲卡特琳娜·冯·德尔帕伦(Catherine von der Pahlen)同样出身声名显赫的贵族世家。
爱沙尼亚,国土面积45200平方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西北临里加湾,南同拉脱维亚接壤,东连俄罗斯。海岸线长达3794公里。地势低平,偶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境内多湖泊沼泽,最大的湖是楚德湖和沃尔茨湖。主要河流有纳尔瓦河、派尔努河、埃迈厄吉河。属海洋性气候,冬季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摄氏零下5度,夏季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16度,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摄氏4.7度。首都塔林(Tallinn)。塔林在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中心,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地理上如此,历史上未尝不是如此,爱沙尼亚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总是带有双重色彩,既是俄罗斯的,又是欧洲的。爱沙尼亚族从远古时代就居住在现今的爱沙尼亚境内。不过爱沙尼亚的人口组成还是颇为复杂,这与爱沙尼亚复杂而悲凉的历史有关,在历史上她常常是强者们抢夺的猎物。爱沙尼亚的钢和泰家族系日耳曼血统,大概是历史上日耳曼人占领爱沙尼亚时的后裔。极有可能是征服爱沙尼亚的德意志十字军的贵族后裔。
钢和泰可谓出身豪门,衣食无忧,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在最好的环境下接受最好的教育。少年时代的钢和泰从小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除了母语俄语之外,很早就学会讲德语和法语这两门语言了。我们从后来钢和泰男爵的通信中发现,他无论是写信还是学术写作,都是英、法、德、俄文杂陈,精彩纷呈,用什么文字写作,完全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而又游刃有余。——这是因为,除了从小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外,钢和泰后来又在德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游学英、法等国,游历甚广,足迹遍布欧亚中、印、日等国,自然造就了他娴熟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
高贵的出身,使钢和泰男爵多少有些孤傲,与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然而,这位高贵血统出身的男爵一生勤奋为学、诚实为人,并不因为自己的贵族出身而鄙视他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常常会因为别人请教一个小小的问题而费尽周折、苦心查找资料,给予对方尽可能满意的答复;常常会因为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些许帮助而念念不忘。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们是那么喜爱这位博学聪睿、特立独行同时古怪而可爱的男爵了。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886年,9岁的钢和泰要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育了。不过,别忘了他在家里已经接受的很好的初级教育。因此,这一年,他被送到的学校并不是小学一年级,而是爱沙尼亚小镇珀瑙(Pernow)的高级文科中学,那时,许多波罗的海贵族子弟都在那里接受大学前的基本教育。该校除开设代数、几何、三角、欧洲历史及文学、俄语、俄国文学等课程外,还特别重视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语文的教学。钢和泰在这里学习了八年拉丁语和六年希腊语。在1891年,15岁的钢和泰,被送进了爱沙尼亚多尔帕特(Dorpat)的科尔曼高级文科中学(Kollman gymnasium)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