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可感知性Kahneman(2003), “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3, No.5(Dec.,2003), pp.1449—1475.

心理学在大量实验研究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传统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挑战,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为行为金融学建构新的理性分析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与本章介绍的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理论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理论,以便读者对理论的心理学原因和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理论有更全面的、有联系的把握。

当我们计算数学题时,我们所作的是推理;而当我们发现自己不愿意吃一块蟑螂形状的巧克力时,则是直觉在其中发挥作用。Kahneman等心理学家建构的双系统认知模型就是由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组成的。如表2-1所示,直觉(系统1)具有以下特征:快速、自动、不费力气、不易被控制和调整。而推理(系统2)具有的特征是:缓慢、连续、颇费力气、受规则支配。大部分日常思维和行动通常都是直觉性的。推理系统对直觉系统有监督作用,但这种监督非常松散,许多直觉判断得以自由表达,而许多错误也由此而生。

表2-1 两个认知系统Kahneman(2003),“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3,No.5(Dec.,2003),pp.1449—1475.转引自Kahglelman,“有限理性的图谱”,《比较》,中信出版社,2004年总第13期。

可见行为经济学中的行为人模型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模型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被描述为一个单一的认知系统,这个认知系统有着系统2的无懈可击的逻辑能力和系统1的廉价的计算成本。而行为经济学的行为人模型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有限理性的假设。”同上。这种非理性分析(直觉分析),回应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于“内心的观众”的论述,它与“看不见的手”一样,建构了均衡。

一、可感知性与自然评价

可感知性是直觉判断分析的核心概念,指某个物体、现象或实践能够被感知,从而被大脑选择并进行信息加工的容易度。可感知性是一个连续区间,区间一端的认知活动具有直觉系统的特点:迅速、自动、不费力气,而另一端具有推理系统的特点:缓慢、连续处理、费力,人们需要运用特殊的推理来执行这些认知活动。举个例子,对于竖直搭成长方体状的积木块,长方体的高度和顶面面积等印象是高度可感知的,而其他的特征如这些积木块平铺起来的总面积是可感知性较低或难以感知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深思熟虑的程序估算出总面积。

自然评价(natural assessments)是直觉系统无须有意识的活动便可例行公事地自动产生出来的、自然进行的评估过程。自然评价包括如尺寸、距离、响亮度等物理特征,以及相似度、因果倾向、惊异度、情感强弱等抽象特征。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对于长方体高度的评价就类似于自然评价,是不费多大力气便可感知的印象。

二、可感知性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可感知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2)物理背景相关的因素。如把一个大的绿色字母和一个小的蓝色字母摆在一起同时呈现,绿色的字母会首先进入我们的脑海,这便是物理的显著性影响了可感知性。

(3)历史背景相关的因素。是指经验和技能的获得可以将费力气的、可感知性低的思维活动,逐渐变为不费力气的、可感知性高的直觉活动。比如对于一个国际象棋高手,下棋已经成为不费力气的直觉活动,各种棋局和可能性都了然于胸,与初学者对于一盘棋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4)反应触发、联想激活(associative activation)的随机干扰影响。如提起一个熟悉的社会类别会提高和该类别典型形象的特征有关的可感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