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改并确定研究课题

1.衡量恰当课题的标准

有效的文献检索有助于我们了解前人在本课题上所做过的工作,并因此确定恰当的课题。所谓恰当,有两层含义:

第一,要有新意,即“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新的问题

即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会有这样一些问题。其中一些是客观上已经存在的,但没有得到重视;更多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问题。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出了许多在传统媒介技术时代不存在的新问题。

(2)新的理论框架

运用新的理论框架去研究旧有的现象和问题,也许会得出新的结论。如传播学研究中的受众研究,就经历了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角色的几个阶段,得出了被动的受众和主动的受众的不同结论。

(3)新的结论

新的结论可以是对既有结论的深化和补充,也可以是对现有结论的修正、反驳甚至颠覆。

(4)新的资料来源

如果说理论框架是科学研究的结构和骨架,资料就是研究的肌肉和血液,是结论的基础。相同的课题、相同的理论框架,运用不同的资料去求证,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新的研究方法

如我们在绪论中回顾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史时所展示的,学科既有的研究方法也会随着客观实际,甚至研究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第二,要有可操作性,即可能性。可能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兴趣

毋庸赘言,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可以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可以支持我们将可能枯燥的研究坚持到底。对学术领域的兴趣与个体的经历、气质和性格等密切相关。而对自己的了解和实事求是的认知,是确认个人学术兴趣的前提。如我们在后面关于对资料搜集方法进行选择的讨论中将要指出的,有不同学术兴趣和性格气质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研究方法。

(2)个人学术积累和背景

不同的课题要求不同的学科知识和背景知识积累。能将这二者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是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的必要条件。

有人提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知识储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学科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一般性知识。赵惠丰等.社会科学情报概论.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16—17.我们认为,从广义的层面来看,知识还应该包括对方法和研究设备的运用等。如,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就是做需要量化分析的课题的重要条件。

(3)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是研究中必须具备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条件。

在传播学研究中,客观条件涉及:

1)资料:资料的可得性是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资料指的是关于所研究的对象的情况。在传播学的定性研究中,资料可以是访谈的记录、文本、观察记录或实物等等。获取这些资料,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如,访谈记录的获取,首先要获得同意并对访谈对象进行采访,要有详尽的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整理。这其中的任何一环如果得不到落实,作为访谈的资料就不完整或不可靠。

又如,文本是做文本研究的充分资料条件,也就是说,文本研究的对象就是文本,没有完整的文本,就等于没有研究对象。传播学中的文本研究资料的形式有很多,如报纸、电视节目脚本、一些传播活动的录音或录像,等等。

2)时间:时间是做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具体的一项研究中,对时间的估计要与课题的性质联系起来,同时要具体化,也就是说,要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估计所需的时间。不同的题目需要不同的时间长度。

如,那些需要通过观察方法来获取资料的题目,就相对的要多耗费时间。从操作的层面考虑,研究的前期准备,如文献的检索以至于课题的确定,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花费比预料要多的时间。

作为条件的时间和课题本身对时间的要求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定的课题要求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时间要服从课题的需要。反之,如果时间条件是确定的,那么,就要考虑调整课题,以保证研究按时完成。

3)经费:研究需要一定的费用。研究方法不同,所需费用也不同。费用包括:前期的文献检索所需要的费用,如购书款、复印费;资料搜集中所需要的费用,如问卷的复印费、访谈场地的租借费等。在以人为对象的研究中,为了感谢研究对象的配合,有时还要赠予一些小的礼品等。经费还要包括交通费,甚至外出的住宿和餐费等。

4)人员:要根据课题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需要研究的辅助人员以及随之产生的费用等等。

5)仪器设备:如访谈所需要的场地、录音或录像设备,分析资料所需要的计算机及软件等。

2.修改课题

修改课题,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确定选题是否恰当。

综上所述,我们所谓恰当的课题是课题的价值、主观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客观条件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课题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研究者的兴趣和学术积累是相对恒定的变量。客观条件中,有一些是可以改变和争取的。在确定课题时,我们要对三者进行一定的取舍。如,当课题的重要性和意义相对重大时,个人的兴趣就要做出让步,或者做一点学术知识上的“补课”。事实上,进行研究的过程对每个人都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客观条件中,有的是可以设法去解决和创造的,比如经费等。

在许多研究中,课题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时,就应该尽量地满足研究操作的可能性条件,也就是说,在经过文献检索等初步的研究后,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初步问题加以调整,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以实现课题的价值。

不恰当的选题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需要修改方向,甚至放弃的课题。如:原课题是想研究某传媒公司的内部企业文化和传播。但经过对客观条件的初步考察,发现研究所需要的一些企业文件、会议记录等,属于企业机密,无法获得。这样的问题就属于资料条件的缺失。而根据课题,这类资料对研究一个企业的内部文化和传播机制,又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对题目做出调整,以至于放弃。

第二种,原课题过于空泛,即所谓的“大”。什么样的课题就过大了呢?从理论上来说,课题的大小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研究项目的大小而言的。一项综合的研究项目,涉及的内容丰富复杂,允许完成的时间较长。如,“中国城市少年儿童互联网使用”这样的项目,显然是一个涵盖地域广阔,内容丰富的大课题,需要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都相对较多、较大。对于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研究者来说,如一个学传播学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期内完成就不太现实。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大”的题目。但是,这个题目对于一个由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所领导的团队而言,在一定的经费和时间保证下,就不是过大的题目。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研究题目的大小呢?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拟订题目后,通过检验关键词的方法来判断。如果一个题目中的关键词内,含有过多的子概念,那么,这就是个较大的题目。这是因为,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一项合格的研究,题目就确定了它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总和应该与题目确定的范围相符。文不符题,题不符文,都是不允许的。

下面,我们以“中国城市少年儿童互联网使用”这个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确定“中国城市少年儿童互联网使用”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在这个题目中,可以确定“中国城市少年儿童”和“互联网使用”两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和他们的互联网使用问题。然后,我们分别检验它们各自是否包含了过多的子概念。

“中国城市少年儿童”,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概念。一是“中国城市”,二是“少年儿童”。“中国城市”包含了中国境内的所有符合城市标准的地域,既包含大城市,又包含中小城市;即包含沿海城市,又包含内地城市。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总体就是所有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中的所有少年儿童。第二个概念,“少年儿童”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概念,如可以定义为“6至15岁”。

在“中国城市少年儿童”这个概念中,“中国城市”就包含了相当多的子概念,或者叫“子类”。即使是只研究城市中的少年儿童,我们的研究总体也是相当大的。

第二个概念“互联网使用”,可以定义为所有与互联网发生关系的行为。这些行为以方式分,有浏览、聊天、发送信息等等;以目的分,有学习、获取信息、娱乐,甚至消磨时间等;行为还涉及时间、地点等层面。可以确定,“互联网使用”这个关键词也包含很多子概念和类别。

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的课题“中国城市少年儿童互联网使用”要研究的是所有类别和规模的中国城市中的少年儿童使用互联网行为的所有方面。可以肯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题目,要求相对长的时间,相对多的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不具备这样条件的研究者要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就是选题不当。

第二步,对不当的选题进行修改。

第一类不当的选题,是由于操作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当某个条件是必要条件时,修改的办法只能是修改研究方向,甚至放弃原题,如第一个例子。

第二类不当的选题,是由于题目过大。这是选题中更经常出现的。这既是选题过程的正常现象,也是许多研究者,特别是缺乏经验的研究者的通病。我们在选题时往往会首先考虑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而忽略了实现研究价值的可能性。修正这类选题的方式,就是将过“大”的问题的范围缩小,或“细化”,使它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在小的范围内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上面第二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将“中国城市”和“互联网使用”这两个关键概念缩小,各选取其中的某一类别作为研究总体,如,可以将题目缩小为“北京儿童互联网使用目的研究”。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细化过的题目的研究结论,只能推广到所限定的范围内。对北京少年儿童的研究结论不能推广到全国。这固然似乎减小了研究的范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大而无当和小而具体深入的研究之间,当然是后者更有价值了。因此,在科学研究的选题中,应该遵循“小题大(深)做”的原则,而切忌“大题小做”、“大而无当”。

3.确定课题

经过修改和限定的课题,如果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它就是一个合格的课题。但在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之前,还要将课题用明确的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并定义关键概念。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步骤加以说明。

(1)问题的表述,即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这样做的理由是,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想法,在头脑里可能是模糊的、发散的,它所涉及的概念是漂移的。而只有将想法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所要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将课题表述为具体的“问题”或“假设”的形式,我们可以进一步清理所要研究的内容甚至考察一些概念的使用是否得当。

课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问题”或“假设”,分别表述为疑问句或陈述句。

以上述“北京儿童互联网使用目的研究”为例。其“疑问句”的表达形式是:“北京儿童互联网的使用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研究结果实际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其“假设”,或者“陈述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性回答,如:“北京儿童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呈多样性,但主要是玩游戏。”我们的研究结果就是检验这个假设的“真”或“伪”。

问题的表述使我们能够集中目光,明确范围,不偏离对象和研究目标,不涉及无关的领域和概念。经过这样的文字表述后,研究的对象(北京儿童)和核心目标(互联网的使用目的)就十分明确了。

(2)关键概念的定义

提出了问题或假设后,还要给其中涉及的关键概念下定义。

我们都知道,概念是一种语言或文化对某一种事物高度凝练的指称。概念因此是高度语境化的,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一个概念可能具有不同的,甚至极度不同的含义。如,我们形容一个少女长得“美丽”,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少女的“美丽”意味着身材苗条、匀称,皮肤细腻、白皙,等等。但我们只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这样理解或定义“美丽”这个概念。无论在中国的古代,或当代的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少女的“美丽”都可能含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义。中国唐朝仕女以身材丰腴为美,像“燕瘦环肥”,就是把身材丰腴的杨玉环算做中国古代的大美女之一。同样,在太平洋的岛国瑙鲁,人们一直以肥胖为美。

即使是在同一种语言中,一个概念也可以有多重含义。传播学研究经常会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根据权威的国内外词典,文化就有如下的定义: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and products.

—development or improvement of the mind by education or training.

—the sum total of ways of living built up by a group of human beings and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a particular form or stage of civilization, as that of a nation or period.

—the behavior and beliefs characteristic of a particular social, ethnic, or age group.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5:330.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定义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18.

可以看出,要对一个概念加以研究和考察,首先要明确它在你的这个语境中,即你目前的研究问题中的意思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

给关键概念下定义的必要性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看出。对内,即研究者研究的必要。所谓关键概念就是本研究课题要关注的核心点。试想,如果没有首先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在研究中就有可能发生偏离、模糊。比如,对定义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研究,如果以艺术产品为替代,则其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就大大地偏离了原有的指向,其结论也就谈不到合理了。

对外,那些没有经过明确定义的关键概念会造成交流的混乱,所谓“鸡同鸭讲”是也。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交流和共享。交流的基础是有共同语言。这里的共同语言不光是指汉语或英语。在一种语言内部,也要有对概念的共同理解。这就需要有定义。

需要指出的是,对某一概念的定义不是唯一的。严格地说,在一个语境下的定义只是一个“工作定义”,即,此时此刻的定义。如:“文化”在本研究中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总合”。给本研究中的概念下定义,并不意味着这个定义是“真理”,更不意味着“唯一”或“高下”。它只是多重的定义中的一个,是本研究要讨论的范围。

那么,如何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呢?

每一个关键概念需要两种定义,即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

概念性定义,即用一些其他的概念来解释需要定义的概念。如:“文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个解释,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其概念性定义,因为,它是用其他的一些概念,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等概念来说明的。概念性定义说明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相对较为固定。

而操作性定义确定它包含什么或用什么指标来体现。在上一个例子中,“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就是它的操作性定义,即对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方式进行界定,带有特定语境下的定义。

再举一例。

研究假设“电视中的暴力场景与儿童的暴力行为有关”。

其中,“有关”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概念之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检验二者的相关性是否存在。

我们首先要给“有关”一个概念性定义,即,何谓“有关”。如,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两件事物互相联系”。

但在研究中,有了概念性定义是不够的。“互相联系”是如何体现的?如何测量?都需要操作性的定义,如,定义为“对暴力行为的迅速模仿”,或“看暴力电视节目越频繁,暴力行为越频繁”等。

概念性和操作性定义在研究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概念性定义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和本质,操作性定义告诉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和如何测量这个事物和现象。

只有完成了对关键概念的两个定义,研究才有可能在明确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结果才谈得上有科学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