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
- 何顺果
- 10字
- 2020-07-09 17:06:40
上篇 美利坚文明的起源
美国历史——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分位于北美洲中央,包括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共50个州及一个哥伦比亚特区,面积937.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全国人口281421906,以白人为主。1999年黑人约3.5千万(占13%),讲西班牙语的人约3.1千万(占1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约1.1千万(占4%),印第安人约220万(占1%)。大部分美国人信仰基督教,以新教各派为主。1999年天主教徒约6.1千万,犹太教徒占2.5%,穆斯林占1%—2%。英语为通用语。首都华盛顿。
史前—殖民地时期
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是冰川时代(40000—45000年以前)穿过白令海峡到来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远离史前文明中心,物质文明较为原始,因狩猎、采集而散居,文化分裂。他们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甘薯、南瓜、豆类、玉米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探险家开始进入北美。西班牙人占据了佛罗里达、德克萨斯和北美西南部。法国人则先后控制渥太华河、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沿岸。英国人到北美殖民,晚于西班牙人但早于法国人,1607年弗吉尼亚公司所建詹姆士顿是其第一个永久据点。此后,一批又一批英国移民涌入北美大西洋沿岸,由商业殖民转入农业兼商业殖民,比西班牙和法国人都有成效。其中,最著名的是1620年在普利茅斯上岸的一批清教徒,他们以“五月花号公约”为契,决心创建一民主与法制之公民社会。英国人先后建立过16个殖民地,按起源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1)公司式,如弗吉尼亚、马萨诸塞;(2)业主式,如马里兰、南北卡罗来纳、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缅因、新罕布什尔、特拉华和佐治亚;(3)契约式,如普利茅斯、罗德岛、纽黑文及康涅狄格,后经调整,合并而成13个。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在北美洲进行了长期的殖民争夺。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夺回内战时被荷兰夺走的殖民地贸易,于1764年取得新阿姆斯特丹并更名为纽约。1689—1763年,英法进行了4次战争。根据巴黎条约,英国获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体是欧洲贫苦人民,他们往往典身为契约奴以换取船票,合同期满后获得份地和自由,很快形成了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的多元社会。当时英国实行重商主义,以殖民地为原料产地和市场,故实行贸易垄断(1651年和1660年《航海条令》、1663年《贸易法》、1733年《糖蜜税法》),扶植母国制造业而限制殖民地生产(1699年《羊毛法》、1732年《呢帽制造限制法》、1750年《制铁法》)。这些政策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利益,随着自治的发展,殖民地议会已经成为真正的权力中心。议会与代表英王的总督经常发生冲突,以拒绝提供兵源和金钱相要挟,要求更多的自治权。为此,英王把许多自治、业主殖民地转变为皇家殖民地。到革命前夕,13个殖民地大多变为皇家殖民地,只剩下3个业主殖民地(马里兰、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和2个自治殖民地(康涅狄格、罗德岛)。
独立战争和建国
七年战争(1756—1765)后,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1763年王家公告禁止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移殖;1764年纸币法禁止发行纸币;同年又派英国海关特使团执行《糖税法》;1765年《印花税法》导致殖民地召开反印花税大会,与会者宣告“无代表不纳税”,达成不进口英货协议;1767年英国为执行《汤森法》而派驻军队;1770年3月波士顿人与英军冲突,数人遭枪杀,酿成“波士顿惨案”。1773年茶税法让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低价倾销茶叶。12月16日,波士顿茶社成员伪装成印第安人,把运抵的茶叶倒入港口,酿成“倾茶事件”。英国立即颁布四个“不可容忍的法令”(1774):关闭波士顿港;削减马萨诸塞自治权;允许殖民地案件移交英国审理;英军可进驻民宅。同时颁布《魁北克法》,将俄亥俄地区划归魁北克管辖。
殖民地纷纷建立“自由之子”和通讯委员会,并在费城召集大陆会议(1774),决定断绝与英国的贸易关系。1775年4月19日,英军抢夺康科德的武器库,在莱克星顿与民兵发生战斗,由此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为殖民地的指挥中心,成立以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大陆军。殖民地人装备落后,又面临保皇派和印第安人威胁,但争取自由的情绪高涨。T.潘恩的《常识》响亮喊出“独立”口号;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自由独立之邦,军民士气大振。1777年H.盖茨将军赢得萨拉托加大捷,再加B.富兰克林的成功外交,秘密提供军火的法国公开承认美国独立,并作为盟军参战(1778)。1781年英军总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投降。英国在《巴黎和约》(1783)中承认美国独立。
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将美国正式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赋予中央以外交和军事等权力,但将主权保留给各州,使之成为一松散联盟。邦联政府最大的成就在西部:自1780年,国会决定西部土地国有化,原依据特许状将疆界延伸到密西西比河的各州放弃西部土地权益。1784年、1785年、1787年的3个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土地向移民公开标卖,并实行领地制,人口满额后可作为州加入联邦,这不仅奠定了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版图及其重心,也确定了西部土地的美国化。但邦联政府无权征税,故无法偿还外债、协调州际关税,更难对付印第安人、谢斯起义(1786)这类挑战。
1787年制宪会议通过确立联邦制的《合众国宪法》,将主权收归中央,授予中央政府征税、管理贸易的权力。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经大小州妥协,国会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名额以州人口为基础,奴隶算3/5人。麦迪逊等“联邦党人”发文宣传新宪法,后形成《联邦党人文集》。反对派主张由各州保障人民权利,要求在宪法中补充“权利法案”,获允后宪法方被各州批准。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G.华盛顿被选为首任总统。国务卿T.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自由贸易,认为应严格解释宪法,宪法未规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则主张工商立国、足额偿付公债,建立国家金融和税收体系,保护关税,主张宽泛解释宪法,以增强国会权力。他领导建立造币厂和第一联邦银行,偿付州债,征收威士忌酒税,并亲自镇压了“威士忌起义”(1794)。联邦财政体制遂逐步建立。此间,美国从西班牙获得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权和在新奥尔良的仓储权(1794);又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俄亥俄地区。1791—1803年,佛蒙特等4州加入联邦。
1789—1801年是联邦派执政时期。反联邦派则以“共和主义势力”的名义活动,逐渐形成了以麦迪逊为中心的民主共和党,所提总统候选人杰斐逊在1800年选举中获胜,联邦派从此一蹶不振,史称“1800年革命”。因选举中出现党内候选人杰斐逊和伯尔票数相等的争端,宪法第12条修正案(1804)乃规定此后总统和副总统分开投票选举。杰斐逊主张“节俭政府”,大幅削减财政支出和政府机构,废除《外侨叛乱法》、威士忌酒税等法令。他坚持以农立国,只以关税为联邦的主要收入,拒绝续签联邦银行特许状(1811)。他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1803),使美国版图增加一倍,并派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队直达太平洋沿岸。拿破仑战争(1799—1815)时,美国实行《禁运法》(1807),影响了航海业和捕鱼业,却推动了制造业,这促使杰斐逊重返“工业立国”方针。但民主共和党未控制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确立司法复审原则(1803),从此联邦最高法院成为解释宪法的最高权威,有权宣布国会法令是否“违宪”。
1793年起,英法交战,美国保持中立。《杰伊条约》(1794)以美国在中立贸易上的让步换取英国在五大湖区的皮货贸易站。法国公使在美装备私掠船,美法互相召回公使,不久又传出法国官员索贿的“XYZ事件”,反法情绪促使亚当斯政府成立海军部,并通过侵害人权的《外侨和叛乱法》(1798)。1800年美法和约取消1778年的同盟关系。1809年《断绝贸易条例》取代《禁运法》。由于“鹰派”的施压,1812年,美国对英宣战,由此开始第二次英美战争。英军一度侵入美国本土,攻陷首都,焚烧白宫和国会(1814)。得利于中立贸易的新英格兰反对禁运和参战;其银行拒绝向政府提供贷款,有的州还拒不提供民兵。哈特福德会议(1814)甚至要求修改宪法扩大州权,威胁退出联邦。但A.杰克逊在南部和西南部的胜利扭转战局。1814年《根特条约》恢复战前状况。战争肃清了五大湖区印第安人联盟,又使西班牙割让东佛罗里达(1819)。1817年《卢-巴协定》确定美加边界。
区域对峙和内战
战后到门罗时期(1817—1825),是民主共和党执政的“和睦时期”,但实际上1824年竞选使党内分为H.克莱和A.杰克逊两派,后者被杰克逊总统改组为民主党。曾一蹶不振的联邦党在19世纪30年代被辉格党取代。1840年废奴主义的自由党建立,1848年转变成自由土壤党,主张在西部建立自由州,但力量尚弱。内战之前,民主党和辉格党一直轮流执政。
1812—1820年,6个新州加入联邦。波尔克政府积极夺取俄勒冈,并通过美墨战争(1846—1848)获得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为阻止法国远征中南美洲、遏制俄国向俄勒冈扩张,1823年总统J.门罗提出咨文宣布:欧洲国家不得在美洲开拓殖民地;对美洲的任何干涉都是对美国的威胁;美国不会干涉欧洲殖民地,也不参与欧洲战争。“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原则。
杰克逊上台后进行了一些带有“直接民主”性质的改革:更多官员直选,确立男子普选权;加强州政府权力,削减州议会权力;在他任期内否决的法案超过前几任总统的总和。工会和地方劳工联盟也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女权、禁酒、和平运动广为传播,史称“杰克逊民主”。
19世纪30—50年代,北部、南部和西部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新英格兰地区,工业革命在第二次英美战争以后从纺织业扩展到采矿、钢铁和交通业,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形成。在南部,工业革命使棉花取代烟草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奴隶制种植园迅速繁荣,形成“棉花王国”,种植园主阶级占据中心地位。在西部,土地投机者、农场主和奴隶主从联邦购得土地,由于免除了绝对地租,形成了大量个体农民。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标志着连接三大区域的国内“三角贸易”体系形成。
三大区域在关税、银行和铁路建设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为保护东北部制造业发展,1816年《关税法》第一次确立20%的保护关税率,此后税率数次提高。南方棉花种植园主依赖国际市场,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关税保护。南卡罗来纳甚至成立“州权党”,威胁退出联邦(1832),杰克逊被迫降低关税率,到内战前已接近自由贸易水平。1817年,第二联邦银行及其分行建立,导致各州特许银行纷纷倒闭。针对州与中央在金融管制上的矛盾,马歇尔以“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1819)一案判决肯定“国家主权”,抑制“州权”,将建立联邦银行归为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默许权力”。但西部人反对联邦银行,不满它抵押没收西部土地。杰克逊上台后支持州银行,1836年,第二联邦银行破产,各地方银行迅速发展,“野猫银行”在西部泛滥,造成1837年、1857年经济恐慌。但自40年代起,铁路网在全国大发展,又受到1848年“淘金热”的刺激,铺设太平洋铁路势在必行。纽约“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萨克拉门托“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于是联手承建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南部企图以新奥尔良而非芝加哥作为铁路起点。1853年,为获得横跨大陆的南方铁路筑路权,美驻墨公使J.加兹登从墨西哥高价购入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南部的小块土地,却因此确立了美墨边界,史称“加兹登购买”。
区域分歧的焦点是奴隶制。1820年之前,自由州和蓄奴州数目相等,因而在政治上相对平衡。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取消了划分奴隶州与自由州的梅森-狄克逊线(1804),密苏里成为蓄奴州,不得不从马萨诸塞划出缅因组成新自由州,以维持平衡。1846年《威尔莫但书》禁止从墨西哥获得的土地实行奴隶制。1850年,加利福尼亚成为自由州,但允许犹他和新墨西哥领地自主决定奴隶制存废,从而破坏了《威尔莫但书》。1854年,道格拉斯提出《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以“居住者主权”为据,允许两地人民决定奴隶制存废,实际上废除了《密苏里妥协案》。次年,堪萨斯发生暴乱,亲奴隶制政府和“自由土壤党”政府并立。1857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德雷德·斯科特案”中宣布国会无权禁止在领地实行奴隶制。奴隶制在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领地合法化。少数民主党人因此退党,并与部分“自由土壤党”和原辉格党人于1854年组成共和党。
第二次英美战争后,《解放者》等报纸出现,废奴运动兴起。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反响巨大。1833年,W.L.加里森组织全国性反奴隶制协会,废奴运动走向激进。1859年,布朗起义一度占领哈帕斯渡口军火库。1858年,发生了著名的“林肯-道格拉斯辩论”,林肯的激进态度为他在北方赢得了威望,却触怒了南方奴隶主。
1860年,由于民主党分裂,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总统。12个南方州于是先后脱离联邦,组成独立的南部同盟。1861年4月21日,南部同盟总统戴维斯以武力进攻萨姆特要塞,开始了长达4年的南北战争。北方有人口和经济优势,但南方有英国的援助。前两年,李将军指挥的南部同盟军多次获胜。1862年,林肯发布《解放黑奴宣言》,赋予内战以正义性质;同年又颁布争论了10年的《宅地法》,争取到西部农民的支持。1863年7月,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取胜,战局发生转折。英国转向中立,不再援助南方。1864年7月,谢尔曼将军在亚特兰大战役中给南部军队以决定性打击。1864年4月9日,南部军队投降。翌年4月14日,林肯遇刺身亡。1865年通过的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法律上完成了摧毁奴隶制的任务。
重建和工业化的深入
约翰逊总统主张温和重建南方,但激进派很快占据国会,于1866年颁布《民权法》和宪法第14条修正案,禁止各州剥夺黑人民权。1867年,激进派通过新的重建法令,撤销已建立的南方文人政府,分5个军区对南方实行军管,其代表只有保障黑人选举权,才可进入国会。共和党因此控制了南部,北方实业家、退伍军人和南方投机者占据要职。1865年建立的“自由民局”安置解放后的奴隶,形成一批黑人自耕农;另有许多黑人奴隶变成分成农,租佃制取代奴隶制。由于政府贪污频繁,负债严重,三K党等组织出现,对黑人和支持黑人的白人实施私刑。1872年,联邦大赦,许多南方白人重获政治权力。1876年,海斯总统撤走联邦军队,重建时期结束。共和党从南部退却,民主党逐渐摆脱黑人,重新控制各州议会。1883年,最高法院在民权案例中支持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使1875年《民权法案》无效。19世纪90年代又认可铁路、公立学校实行“隔离但平等”的原则。黑人回到二等公民的位置。
内战期间,政府重新提高关税,达到战后47%的税率,许多工业品国产税被豁免。1863年,《国民银行法》通过,旨在管理市场,稳定金融体系。国会贷款或拨出土地资助铁路修建,1869年,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即“联合太平洋铁路”建成,到1890年,全国性铁路网基本形成。重建后美国工业空前发展:1890年,制造业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农业,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内部也发生变化,优势产业从60年代的面粉和粮食加工、棉织品、木材、皮革等,变为1919年的屠宰加工、钢铁、汽车、机械制造、棉织品、面粉等。资本主义也在农业中扩展,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大型独自经营农场形成,耕作日益科学化、机械化、集约化。工业化还推动了城市发展,1920年,人口都市化比例超过50%,但都市化也导致贫民窟的增加和市政管理的困难。
技术进步使这一时期发明层出不穷,专利数量逐年激增。1893年,汽油内燃机的应用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飞机试飞,预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1880年,爱迪生发明电灯,开启电气时代。电话(1876)和无线电(1890)的发明导致了通信方式的巨大革新。
移民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1865—1917年,2500多万移民到达美国,1910年,移民工人已占工人总数的4/5。工会和种族主义者对此不满。1882年起,阻止移民的立法增加,亚洲移民尤其受歧视,乃有1902年的《排华法案》和1907年的《排日法案》。这类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
工业化的深入改变了自由竞争环境,经济组织开始从独资向集资发展。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等垄断企业纷纷产生,它们合并生产、垄断原料和市场,甚至支配政府。1882年,美孚石油公司建立托拉斯,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为反对垄断,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出台,宣布限制贸易的契约为非法。19世纪末,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改革运动兴起。农民反对高利贷、高关税和政治上的无权,掀起许多抗议运动:如60年代的互济会“格兰奇”运动,70年代反对通货紧缩的“绿背纸币党”,80年代的“农民联盟”和90年代的“人民党”。随着产业工人的形成,以工会为基础的工人运动规模扩大。1866年,全国劳工同盟成立,1869年,劳动骑士团建立,1886年,龚伯斯领导的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成立。1877年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罢工,不久波及全国铁路,成为第一次全国性罢工。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游行,3日晚发生芝加哥“秣市惨案”,后第二国际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69年,在美国成立第一国际北美支部,弗·左尔格任书记,活动近10年。1876年,成立美国工人党,由左尔格、魏德迈领导,翌年改名为“社会主义劳工党”,推动了工人运动。该党内部分裂后,一派于1901年成立美国社会党。
19世纪末,西进运动到达“最后的边疆”(堪萨斯中部和内华达山之间),为把印第安人安置在保留地,美国进行了最后的印第安战争(70—80年代)。1890年,俄克拉荷马领地向移民开放,印第安人最终失去了永久性领地。1887年《道斯法》废除印第安土地公有制,将保留地分配给各部落个人,印第安人自此开始融入美国社会。1889—1912年,剩余的西部土地先后建立了10个州。
T.罗斯福时期到一战期间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T.罗斯福大力反对垄断组织,如1904年根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解散大托拉斯北方证券公司。他还扩大政府调控权,曾作为第三方干涉劳资谈判,在1902年对无烟煤矿工人罢工进行强制性调解。政府权力的延伸还表现为立法检验食品、药物和肉类,创造国有森林,加强水土保持。威尔逊政府以“新自由”为号召,将进步主义推至高潮,1913年新税法降低10%的税率。为弥补低关税带来的财政损失,宪法第16条修正案规定:实行累进所得税。宪法第17条修正案实行参议员直选。《联邦储备法案》设立储备银行,稳定了金融体系。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加强政府监制,打击不正当竞争,并使罢工、游行合法化。1916年《联邦农业贷款法》增加农业贷款。进步主义还从政府改革扩大为社会运动,揭露企业和政府黑幕的杂志和文学作品兴起,形成影响很大的“黑幕揭发运动”,由于《丛林》描绘了肉类加工场的悲惨状况,立即导致《肉类检查法》通过(1906)。在E.C.斯坦顿等领导的女权主义运动推动下,宪法第19条修正案(1920)决定给予妇女选举权。
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
1890年,海军上将马汉“海权论”的提出是美国的扩张由大陆转向海外的舆论准备。1898年,美国兼并夏威夷群岛,又发动美西战争,获得了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海外殖民体系基本形成。以此为基础,美国展开了对中国和拉丁美洲的扩张:为加入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国务卿约翰·海提出“门户开放”(1899)。1900年派兵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被镇压后,美国劝说欧洲接受赔款而不占领中国,以保证其平等贸易利益。1917年美日《兰辛-石井协定》承认日本在华利益,条件是日本同意“利益均沾”。在拉美事务上,罗斯福和塔夫脱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1903年,美国煽动巴拿马政变,获得巴拿马运河的管制权,1915—1917年又干涉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和尼加拉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并贷款给协约国。1917年,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促使美国对德宣战,战争使美国海军跃居世界第一,首次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40%,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918年,一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是年初,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要求取消秘密条约、主张民族自决、倡导建立国联,企图建立美国霸权。但在次年巴黎和会上,列强仍通过《凡尔赛和约》瓜分战果,而国会则阻止美国加入国联。这表明美国尚无法打破现有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格局。
1921年,哈定打出“恢复常态”的保守主义口号,此后几届政府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企业合并出现第二次高潮,控股公司遍及银行业、水电煤气业和零售业。哈定降低财产税和所得税、调高关税,偏袒了富人、损害了对外贸易;其政府贪污事件众多,工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童工法和妇女最低工资限额被最高法院宣判无效;农民备受农产品价格过低、生产过剩的困扰。但20年代的繁荣掩盖了矛盾。1913年出现福特制流水线后,汽车业带动橡胶、石油等各行业迅速发展;收音机等家电的普及也促进了繁荣。分期付款诱使盲目消费,爵士乐和性解放构成了“爵士时代”的标志。
垄断的发展和所得税的削减使大量资金投资于股市,联邦的宽松信用政策更鼓励了股价飙升,与此同时,工人、农民却因贫困而缺乏购买力。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面临巨额负债,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骤跌,个人被抵押和分期付款击垮。经济大萧条迅速扩展到全球,美国的海外投资枯竭。但此时的胡佛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不愿直接干预商业、帮助个人。30年代初危机向纵深发展,社会激烈动荡。1919年成立的美国共产党在30年代积极推动工人、青年、妇女和黑人运动,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至二战前夕,党员达到10万人。
1933年,F.罗斯福上台,首次设置非政府官员组成的“智囊团”,推出“新政”。他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迫使银行停业整顿以恢复信用。《国家工业复兴法》和此后500多条法规处理了工时、工资、价格等问题。1933年和1938年《农业调整法》决定成立农业调整局,给予农民现金补贴,以减少耕作面积和产量。《联邦农业贷款法》为农业抵押提供了大量资金。公共工程署和公共资源保护队安排了300万人就业,并完成大量公共建设。联邦紧急救济署拨款4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证券法》保证了对证券发行的监督。为刺激消费,宪法第21条修正案对第18条修正案进行再修正,废除禁酒令。1934年《白银购买法》确立以白银为通货发行基础,废除金本位制,物价上涨随之而来。1935年《瓦格纳-康奈利法》授权劳资委员会处理劳资纠纷,提高了劳工地位,工会复兴。1935年后,F.罗斯福又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社会安全法》为失业和老年保险提供法律支持;财产税法打击富人和大企业;银行法确立国家对货币和信贷的管理;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取消了凌驾于营业公司两层以上的控股公司;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确定工时和工资水平,禁止童工。F.罗斯福更注意水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建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新政”摆脱了大萧条,也扩大了政府权力,国家资本主义成分大为增加。
1932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美国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不承认日本的占领。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通过《中立法案》,但更倾向于同盟国,1940年《租借法案》允许与同盟国贸易。不久美国销售军火给英国,并以50艘驱逐舰交换西半球的英国军事基地。8月,英美首脑发表《大西洋宪章》, F.罗斯福提出建立“普遍安全体制”,加快了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步伐。日本的侵略活动使美日关系逐步瓦解。1941年,日本特遣队突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美国对日宣战。英美联军以及苏联部队进行了成功的军事合作,1944年6月,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联军登陆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战时美国海陆空军已称霸世界,还在许多战略据点建立军事基地。军备生产使其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为提高,战后出现“大萧条”后首次繁荣。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支持其盟友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加联合国,同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总部在华盛顿建立,表明美国开始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1944年,“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亦被美国控制。1945年,联合国在旧金山成立,美国以其拥有大国否决权,终于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
冷战与当代美国
1947年,杜鲁门发表咨文,将遏制共产主义苏联作为外交的首要目标,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并决定了国内外形势的走向。“马歇尔计划”利用美国经济刺激欧洲的复兴。1949年,作为冷战工具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同时派出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出现反共浪潮,好莱坞明星、国务院官员和高校学者都受到怀疑和迫害,1954年电视听证会揭露了“麦卡锡主义”的阴谋,但国会仍宣告美国共产党非法。1965年,约翰逊将越战“美国化”:轰炸北越,向南越增扩地面部队。但反战运动和越共的抵抗,迫使3年后,约翰逊宣布减少轰炸,退出竞选连任。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承认国际现实而达成停战协议(1973),并开始与中国接触,于1972年访问中国。
二战以来,黑人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40—50年代“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在法律方面取得许多成果:如“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判定公立学校种族隔离违法。1955年,马丁·路德·金博士倡导抵制公车运动,此后,种族平等委员会、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和学生非暴力联合委员会等领导了一系列非暴力行动,最终迫使公共场所废除种族隔离。1968年,金博士遇刺身亡后,激进派控制运动。自50年代末起,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反对越战、反主流文化、批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分配不公,形成“新左派”。一些人赞美直觉和本能,组成实行财产和性爱公有的群居村,最后变成“垮掉的一代”。60年代末,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要求工作中的性别平等、合法堕胎和成立育幼中心。1964年《民权法案》全面禁止种族歧视,标志着美国社会改革的新进展。
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改革。杜鲁门延续“新政”精神,实行所谓“公平施政”,1949年《住宅法》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住房。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经济复苏,自由放任复兴,许多企业私有化;为与苏联争霸,国民经济被军事化,政府取消原子能垄断,将其用于工业。从此,重视和发展高科技逐渐成为二战后美国的基本国策。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作为新州加入美国,美国版图越出了大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重新出现的经济停滞,促使肯尼迪提出以征服太空为目标的“新边疆”计划,同时推动全面减税、区域发展、改造住宅。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新上台的L.约翰逊面临越战和国内社会运动,提出消除贫困、特权和歧视的“伟大社会”计划,资助教育、补贴住房、改善对老人的医疗照顾,并通过新的民权法案。1974年“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辞职,领导危机使继任的福特、卡特政府面临困难。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受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美国出现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1980年,美国解救因伊朗革命被扣押的人质失败,凸显了政府的软弱。
里根上台后,实行新保守主义,提出供应经济学,用减税来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政府收入。为平衡预算,他减税25%,并大幅削减社会改革的经费,对银行、航空等部门减少管制。在劳资纠纷中他采取极端反工会的态度:为对付1981年空中交通管制员罢工,他使1.3万工人被解雇。但在他任期内美国经济复兴,年失业率回落,美元重新坚挺。里根政府一反尼克松的“缓和”政策,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他致力于扩大核武器计划,提出建立“天基防御”的“星球大战计划”。1981年,美国制裁波兰军政府,又力图颠覆受墨西哥支持的尼加拉瓜政府。1983年,为报复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对叙利亚驻黎巴嫩的军队进行轰炸。同年又侵入加勒比海小岛格林纳达,解散其亲古巴的政府。1986年,为报复利比亚支持的恐怖活动,下令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同时,美国暗中与扣押其人质的伊朗秘密交易军火,并将收入用于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造成“伊朗门事件”。但里根在离任前与戈尔巴乔夫关于武器裁减的对话为其挽回名声。老布什继承里根之外交政策,1989年派美军入侵巴拿马,并罢黜、流放其总统。1990年,借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机,美国为首的盟军对巴格达实行空中打击。
1989年发生的东欧剧变和随之而来的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美国也因此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新上台的克林顿总统面临十分有利的国内环境,他对内增加税收、节约开支、发展高科技,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出现了连续100多个月的增长,财政由赤字变盈余,对外则提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军事转向了经济”,加强了与日本和欧盟的竞争。以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使知识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的首位,社会开始进入“新经济”时代。为了与日本和欧盟竞争,1992年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速了本地区的一体化。但这时国内问题也不少:总统与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联邦预算方面长期矛盾,在僵持7个月以后方才和解(1996);1995年,俄克拉荷马市发生恐怖主义爆炸,169人死亡;1998年,克林顿卷入性丑闻,由于经济繁荣使美国民众对总统宽容,1999年弹劾案才以宣告总统无罪告终。2000年,G.W.布什刚刚当选总统,下半年一度飞涨的IT业纳斯达克指数就迅速跌落。次年3月,经济萧条终于出现,失业率增加,联邦储备银行不得不再一次下调利率,同时推行小布什的减税计划,以缓解危机。
世纪之交,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影响,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挑战:它主导中东和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发动科索沃战争并派维和部队进入巴尔干地区。但美国由于不愿支付联合国经费,几乎失去联合国大会的表决权(1999);拒签对付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使美国在国际上失去同盟。2001年,美军侦察机与中国战机在中国南海空域相撞,中美关系一度恶化。2001年,发生恐怖分子劫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的“9·11事件”, 3000多人死亡。不久炭疽热病毒又通过邮件等传递,造成新恐慌。10月,美国组织多国部队攻打阿富汗,推翻塔利班统治。2003年,小布什又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但其面临的麻烦反增不减。
参考书:
Howard Zinn,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per Perennial, New York,1995.
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