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加强青年一代的传统美德教育

经济全球化是可以的,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在文化和道德上的特殊性,这个民族将会部分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努力维护和保持自己民族文化和道德的特色。当前要真正弘扬传统道德,就要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传统美德教育,这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全民族精神家园,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一代四有新人的需要。那么如何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第一,加强传统美德的知识教育。大约十多年前,有研究者对中国大陆和港台的青少年对传统道德名言的掌握和认同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明显发现,大陆青少年不如港台的青少年,为什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不仅在学校教育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试想,青少年以至于成年人连传统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叫他们承接?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这个调查,不仅可以在小、中、大学生中做,也可以在成人中做,问一下他们“仁义礼智信”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尚且在中学里开设“儒家伦理”课程,而我们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蔡元培主政教育部时,规定在所有中等学校以上的学校里均要开设“经学大意”、“人伦道德”两门课,而在建国后的课程体系里,至今还没有关于传统道德的课。长期以来,我们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我们号称是“礼仪之邦”,但实际上我们在与日本人、韩国人打交道时,觉得恰恰是他们更好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明”,而我们则将传统道德与礼仪的优良传统丢失了。因此,要做到与传统美德相承接,我们必须想办法,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大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为此我们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首先把道德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剥离出来,另外,要针对传统道德教育设立相关的专门课,以教育体制来保证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延续。

第二,加强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道德德性的获得是要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逐步养成的,而不像人的理智品质那样仅靠知识的传播和认知就会有效的。因此,在与传统美德承接方面,我们除了开展传统美德的教育外,还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养成教育。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养成,实践活动中的义务责任感养成,活动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等等。道德不是仅靠讲大道理就能讲出来的,不仅要“学”,而且要“习”,要通过“习惯成自然”的养成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注重情感体验教育,加强道德意志力和行为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在实践的意义上使继承延续传统美德的工作落到实处。从最近发生的一起道德建设的有争议的个案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2004年初的寒假里,给400多名新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论,正面的意见认为“给父母洗脚”催醒孝心教育,一旦大学生们走上社会,假如连孝心都不具备,何谈对集体、对单位、对周围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合作呢?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样“太做作了”,因而拒斥这种要求。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拒斥还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的道德建设缺乏这种实践中的养成教育,比如古代的孝道总是首先表现在对父母的“昏定晨省”、“冬温夏清”的日常生活礼仪和生活起居关怀的具体实践中。日本小学生至今在出门回家时还有固定的语句“ただいま”向父母打招呼以表示礼貌和尊重,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礼记》中所讲的“出必告,返必面”,可是我们今天有些小孩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近来我们在看韩国电视剧时还看到儿媳妇遇到公公下班回来,站在家里房门口恭恭敬敬迎接的镜头,这反映出他们对传统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继承下来了。这难道对我们没有启示吗?有的大学生之所以拒斥给父母洗脚这种道德实践活动,还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没有这样的伦理实践了,乍实践起来就会觉得别扭、难堪,但通过给父母洗了脚才认识到这种实践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动,使他们和父母有了身体与精神上的亲密接触,使他们的道德和人格得到了升华。

第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身发展实际。

对未成年人的传统美德教育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实际。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身特点和认识能力。纵观中国德育史,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一般是遵循着先蒙后经、先行后理、先习其所当然后习其所以然。从教育的内容和教材来看,一般是先学蒙学教材,再学“四书”“五经”的经典。按传统的说法,蒙学属小学,即8至15岁少儿的启蒙教育,如古人所说“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小学与大学的界限除了一般情况下的年龄界限外,主要是在教育内容上,朱熹说:“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朱子语类》卷七)就是说,小学灌输行为规范与道德的规范,大学则进一步研习其哲理,前者习其所当然,后者习其所以然。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儒家哲学如理学家的著作中主要不讲价值规范,而讨论哲理,而在蒙学中则主要讲行为规范而没有过多的理论探讨。

未成年人由于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起来,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应放在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之对为人之道、人际规范和礼貌、做人的基本责任与义务等有正确的把握和实践,而不是要他们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在他们成为一个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之前,他们首先要成为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好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否则一切都是没有人格基础的。几十年来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以政治取代道德,以政治思想代替行为规范,严重脱离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规律和实践需要。人们常常说,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的是文明礼貌教育,这种说法真是对我们几十年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生动写照。我们一定要下气力纠正这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我们现在的未成年是以18岁为限的,而15岁以下的大多处于初中阶段,因此,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小学”阶段,主要教育内容应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在这个阶段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时机。高中阶段可以逐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第四,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与价值行为规范教育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是以传统文化经典和几千年来仁人志士的道德实践和高尚人格作为载体的。今天,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利用什么样的教材,重点在什么地方,这也是需要讨论和引导的。近些年来,在民间社会的某些地区,一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积极推动了青少年的吟诵传统文化经典活动,在某些大学如华中科技大学,则直接把老子的《道德经》引入课堂,甚至直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还作为经验加以推广,这是值得讨论的。如上所述,就是在古代,也是让人们根据年龄和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而分为蒙学和经学两个阶段的。社会上有的少年诵经班读、背《三字经》,也有读、背《论语》和《道德经》的。我认为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年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修养或人文素质教育来读、背一点传统文化经典,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但这些经典文本毕竟是过去时代的东西,以之直接作为今天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且不说这些经典的文字是不是所有受教育者都能读懂,其内容如《论语》还是表达了积极入世的伦理智慧,而《道德经》的思想基调和哲思抽象程度就绝不适合中、小学生来读。因此我们要防止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加分析批判地一哄而上,一定还是要以今天的时代需要作为价值标准,吸取那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要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就是说目的是要用传统的优秀美德来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注重正向的价值行为规范教育。这与现在时兴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经典教育是不同的。而且这种教育也要分年龄段进行。有的大学开设《道德经》课,我认为只能作为一种大学生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内容,绝不能以此取代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学则不能让《道德经》进课堂,因为大多数中、小学生还读不懂它,即使读懂了,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恐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就是在新加坡的中学里也是开设“儒家伦理”课而不是简单化地让《论语》进课堂。

第五,要用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把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所体现的伦理道德智慧之所以能对社会秩序和民众生活实际上发生那么大的作用,按照余英时的看法,“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关系”。“自辛亥革命以来,这个建制开始全面解体了。儒家思想被迫从各层次的建制中撤退,包括国家组织、教育系统以至家族制度等,其中教育系统尤为关键。”“儒家经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减轻。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的修身和国文课程中还采用了不少经训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小学校教科书中所能容纳的儒家文献便更少了。”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如何对待传统道德资源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这已经是近百年来的一个老问题了,但要做到与传统美德相承接,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时的而是作为长期的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的话,非得有制度化的保证,这也就是余英时的所谓建制化。在现代社会,不可能再有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建制化来推行儒家思想了,也没那个必要,但仍然要从儒家文化中或者从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伦理精神和伦理文化中汲取那些有益于今天的中华传统美德,如果缺乏起码是教育上的制度化保证,我看是难以奏效的。为此我们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针对中华传统美德设立相关的专门课,以教育体制来保证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延续。

没有德性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境界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这就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智慧告诉我们的,这也是现代中国人的内在精神需要。让我们用传统道德智慧滋养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境界,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