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

人物名片董方军,1972年3月生,山东省沂源县人,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在读博士。曾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山东省希望工程贡献奖获得者、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淄博市十佳市民、淄博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殊荣。

 

“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位在商场打拼多年,同时又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的年轻企业家董方军这样评价自己。从1992年创办烧结厂,到扩展为山东沂源汇泉矿业有限公司,到2005年成立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大运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一步步扩展事业的同时,董方军先后求学于山东财政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如今在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宾馆一楼的咖啡厅,伴着欧美流行音乐的优美旋律和卡布奇诺的丝丝浓香,记者静静聆听着这位含蓄内敛的民营企业家,讲述他创业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他衣着简约,笑容朴实,言语谦和。

由生产经营型到资本运作型:实现企业转型完美“三级跳”

董方军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董方军出生于山东沂源具一个偏僻山村的普通农民家庭,中学毕业以后在山东省沂源县徐家庄乡税务所担任了协税员。当时不到二十岁的他对自己进行了一番综合评价,思索自己最适合干什么,也评估了这份工作的前景。经过慎重考虑,1992年初,他毅然谢绝领导的挽留,走上了创业的路程。

当时沂源附近的莱芜钢铁集团大量需要一种经铁精粉结成球团的原料产品,而这种原料在沂源及周边地区矿藏十分丰富,且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极具商业意识的董方军产生了办烧结厂的想法,并且很快将想法转变为现实,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办企业的第一年就小试牛刀,实现产值300万元,掘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大大增添了他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到1995年,企业业绩在该行业中已经做到了山东省第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董方军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管理才能的欠缺。为此,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1996年他毅然到山东财政学院脱产学习了三年,专攻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的管理知识,也慢慢意识到一个企业不仅仅要依靠自己生产,也应该整合同行业的资源。董方军说:“虽然当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很高,但以后的事业发展和那几年的学习有很大关系。”随后,他相继投资八百多万元成立了山东沂源汇泉矿业有限公司,建起了多个厂矿企业,实现了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汇泉矿业公司抓住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逐步改变经营模式,从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变为资本运作,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2年,董方军通过认真的市场考察,并请专家论证分析,大胆进行资本运作,出资购买了淄博华联矿业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份,并积极参与华联公司的经营管理。他还发挥自身优势,赴浙江、上海等地招商引资,并出资参与温州一民营企业的并购,使濒临倒闭的沂源商厦重现生机。董方军的这一运作,成为沂源县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的典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汇泉矿业公司已成为一家以能源为主,集运输贸易、高效农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规模化民营企业。2005年,董方军出资成立了北京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质的飞跃。

而现在董方军正忙于做企业下半年上市的准备,通过在北大MBA的学习,他深刻感受到了企业上市的重要性,通过市值来体现企业的价值,而自己的公司也完全具备上市的条件。他解释说,企业上市后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受到的监管比较严厉,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能够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公司的品牌。

企业由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由生产经营型再到资本运作型,以及上市的筹备,这期间董方军经历了十来年的探索,而能够顺利地实现这个转变,董方军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一直以独特的眼光思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并不断地“充电”学习。

在商业与学业中穿梭 努力寻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董方军像一块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先后求学于山东财政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5年9月又考取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在学海里任意驰骋,无往而不利。

提起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两年读书生活,董方军流露出难以自已的深情:“在北大度过的两年,是我一生中的骄傲和眷恋。”他坦诚自己有很浓的北大情结,北大在他心中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为曾经在北大上过学而感到自豪。毕业后他也经常参加光华校友举办的活动,自己还承办了一次校友会。

他说通过在北大的学习使其在企业的运作上实现了一个质的变化,北大的学习奠定了他今后发展的根本方向。他不无陶醉地回忆起厉以宁老师关于股份制运作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让他受益匪浅。还有从北大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企业战略的规划知识、证券公司和商务银行的资本运作理论都让他记忆深刻。而一起学习的同学不仅有来自中国的精英,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每个同学都是一本书,每个同学都是一个发展史”。至今他手机里还存有80多个北大同学的号码。无论是生活和事业上的交流,都让董方军获益颇多。董方军实现了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到资本运作型的转变,事业版图也由山东逐步扩大到国内,延伸至深圳、香港、内蒙古、新疆。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在管理角色上的转变,以前在企业里干什么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通过在北大的学习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老板,重要的是考虑战略和规划,其他事情应该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去做,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战略设计者”。

也正是因为理论的学习使他加深了对战术战略的理解,董方军决定继续读博士。在酣然垂钓之后,方可以从容游刃,厚积而薄发。2003年,他从几百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考取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师从产业经济学博导、国务院参事袁伦渠教授,成为山东省第一位考取统招博士生的民营企业家。虽然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是董方军所经历的社会历练却是其他人没法相比的。面试时,他跟老师讲:“我肯定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但是肯定做到是你最优秀的学生。”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在场老师。凭着一颗年轻好学的心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现在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生产力研究》《金融教学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2篇专业论文,涉及“大部制改革”、“次贷款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学术上出色的表现显示出他深厚的潜质。与此同时,他将学术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将学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当记者问到董方军事业如此繁忙,如何兼顾学习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只要想学想做就都能安排得好,这是一个决心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办大事业,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会提前做一些规划设计,先急后缓,平常以学习为主。因此,在谈到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时,董方军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家庭第一了”。他告诉记者,周末没有特别的安排,自己就回家陪家人吃饭、出游,平时晚上也尽量在家一起吃饭。闲暇时间,董方军还热心参与母校山东财政学院北京校友会的活动,并作为理事为校友会慷慨解囊达十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1992年刚刚开始创业起,董方军就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他认为回报社会是对一个企业最底线的要求。在他眼中,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美誉度和企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他先后拿出上千万元帮助家乡修路、上水、架电、开通有线电视和农业产业调整等。但实践使他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仅靠捐款捐物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必须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通过到泰安、临沂等林果业发展好的乡镇取经,董方军承包了沂源县徐家庄乡龙子峪村的300亩荒山荒坡,发展起以寒露蜜、中华寿桃为主的桃园。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荒山坡已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农业部授予“万亩无公害基地”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董方军还聘请果树专家定期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桃花岛山水相依,素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誉。董方军巧妙地利用“桃花”做文章,在桃花岛农场开发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组织“农家乐”绿色旅游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连续14年成功地举办了“桃花艺术节”。每年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几十万名游客来此观光。果品远销到北京、深圳、上海等10个大中城市。2001年“桃花岛”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蜜桃生产基地”。“这是我在公益事业方面做的最为满意和自豪的一件事情。”董方军如是说。

董方军还十分热心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救困、抗旱救灾、拥军优属……,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累计捐款达百万元以上,成为沂源县个人捐款最多的爱心“明星”。实现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家的追求目标,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在董方军看来,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很大关系,他觉得投身公益事业没有什么可夸耀的。董方军希望博士毕业后从事一个更新更宽的事业,利用所学的知识和财富造福更多的人,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汇聚自己的知识和财富,将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定要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价”

在谈起就业难的话题时,身为汇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董方军结合自己多年在商场打拼的经历,真诚地告诫北大的学弟学妹,一定要对自己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价,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做什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人生规划。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也要事先有个深度了解。

谈到当下的热门话题“创业”,董方军连连表示“不提倡”。“虽然国家对于创业的门槛比较低,但我并不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就创业。”在他看来,毕业生刚出校门,各方面经验和资源都比较欠缺,最好先到一个企业去学习摸索一段时间后再创业,要深入地了解一个行业,同时保持创业的激情。在商界发展,需要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需要对市场发展动向的深切感知力,这也是他在招聘中最看重的应聘者素质。

结束采访,记者与董方军走在马路上,也就自然谈起了北京这座城市。“虽然北京堵车,但北京的气氛、资源和人脉很适合我。所以,几年前我就将集团总部搬到了北京,也在这里安了家。”和董方军接触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向上、好学和不服输的性格让人很自然地觉得:这样的人,就得在这里打拼。

 

(文/尹艳霞 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