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天下:110位北大毕业生的职场奋斗历程
- 方伟
- 2363字
- 2020-07-09 17:11:32
孙凤鸣:我热爱这片土地
人物名片孙凤鸣,内蒙人,1983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现任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
22天的进藏之路
孙凤鸣是内蒙人,1983年毕业于北大法学院,适逢北京市政法学院改成中国政法大学,需要许多师资,管毕业分配的老师想把他分配到政法大学。当时才二十来岁的孙凤鸣不太愿意留在院校,而更想去公检法等部门干一些实际工作。他不想去政法大学,北京又没有其他合适的单位,想回内蒙老家没有分配的名额,而学校正大张旗鼓地动员毕业生去西藏,有意向去的学生比较少,于是他跟老师讲自愿要求进藏。他说:“那时年轻,想法比较单纯。来西藏其实也挺偶然的。”他喜欢写点东西,想着到西藏来可能会获取更多的写作灵感。另外,国家当时的政策是八年内调,对于进藏大学生工资也有优惠,对于他这种家境比较贫困的学生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他当时跟北大、教育部、西藏都签了合同,这份合同孙凤鸣一直保存到现在。对于他去西藏,父母也没有多说,只感觉西藏太远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一趟。而同学都跟他讲西藏气候不好,要多保重。从北京出发时,二十多位同学到车站送他,那天不巧下起了大雨,他们就一直站在雨中,直到列车开走……
进藏的路特别难走,他从老家内蒙出发,坐火车到北京,又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再从西宁坐汽车到格尔木,在格尔木进藏大学生接待站又等了十几天,当时国家投资建设青藏公路,公路改建。他在戈壁滩上一共走了一千来公里,起早贪黑的走了四天。前后22天才到西藏。一路上高山反应挺厉害的,到拉萨才好一些。他说:“到拉萨后我还能踢球、跑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越来越不好了,缺氧对人的各个器官都有影响,心脑血管、胃、肾都有毛病了,不过刚进藏那会真有‘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感觉。”
在西藏工作要经受三个方面的考验
去之前他对西藏毫无概念,除了知道有个布达拉宫外什么都不了解,只觉得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看过电影《农奴》,知道西藏的条件很差很艰苦。但是去了之后西藏的艰苦程度却超过了他的想象。二十几年前的西藏与现在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他说,“现在来的人感觉西藏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好,我们那会来的人感觉西藏要比我们想象的差得多。”当时全拉萨只有一个理发店、一个饭店、一个澡堂。很难吃到新鲜蔬菜,多数情况下都是吃罐头,以及有限的几样菜——土豆白菜之类。不过物质上的困难还在其次,精神上的孤独更让他难以忍受。原本想去人大法工委或政府法制局的孙凤鸣,阴差阳错到了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当时公安厅给他分了一间大平房,大概二十多平方米,屋内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周末他没地方去,就坐在屋里发呆。他说:“来西藏,在西藏坚持这么多年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刚来时他被分到办公室做材料工作,转正半年多被破格提拔为研究科科长,研究科管全区公安厅的材料,他天天加班加点的爬格子写材料。后来在基层挂职锻炼了两年,到一个分局做教导员,回来后还是继续在办公室工作,虽然他不是在一线搞侦察破案,但是西藏一些重大的事情他都经历过,后来在办公室当副主任、主任,一直到副厅长。
孙凤鸣任研究科长时,当时全国其他地方都有《公安》报纸或杂志,而西藏没有,他和几个年轻人创办了《西藏公安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包括文学、公安等各方面的东西,从最早的一期办到《西藏公安》杂志,到现在改为《西藏公安研究》。他曾经写了许多包括“试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警民关系的社会心理探讨”等文章。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他当初想写点东西的愿望。并且直到现在他还是保持着当年在北大不断看书学习的习惯,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在西藏工作要经受三个方面的考验”,孙凤鸣说,“首先是政治上的考验,这在西藏是非常现实的,每天都可能面临这方面的考验,有些西藏领导干部甚至还经不起这个考验。其次是艰苦生活环境的考验,这个也必须要经受得住。第三是金钱等物质方面的诱惑。”
最美好的人生时光献给西藏
如今,孙凤鸣在西藏已经待了二十多年,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都献给了西藏,跟他同期进藏的人,多数都回内地了,他却仍然留在那里,他也有一些机会可以回内地,单位的挽留,加上妻子也是当地藏族的,方方面面的原因让他还是留在了西藏。西藏每年有一到两个月的休假时间,他利用这段时间回内地探亲,从高原到平原,孙凤鸣说每次都要昏昏沉沉地醉氧一个星期。
长期的高原生活让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说:“虽然在西藏也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得到的更多。”西藏对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在这边他工作比较顺利,能干到今天他很满意。机关里大家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藏民族也是一个非常朴实、善良的民族,在西藏这种环境中人生活得很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他说:“在西藏能一直走到今天主要是对这片土地有感情,热爱这片土地。每次从内地回来,一下机场我就有一种特别圣洁的感觉。蓝天白云,清澈的水,西藏让人感觉特别清爽,在这里能获得一份宁静的心。”
人活着总要有点理想、有点精神
谈到现在进藏的大学生,他说:“现在大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压力比当时要大,我们当时是分配制,就业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北大的毕业生去一个比较好的单位问题不大。现在有些学生来西藏大概考虑实际的功利的东西多一点吧。但是来西藏还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他提到所在的单位去内地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招人时,很少有人来问相关情况。他说:“现在的孩子们比我们那时实际多了,我经常说1983年进藏的大学生是中国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
末了,孙凤鸣意味深长地说:“就我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把人生看得太理想化,不要把理想太世俗化。走进社会之后,个人的很多理想不可能按照自己的设定去完成,理想跟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人活着总要有点理想、有点精神,不要把这种理想太世俗了,要在世俗的烟尘中让心底留一块不受污染的绿洲。”
(文/尹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