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播之学

认识到人类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我们就能看见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互相依赖的宇宙中。当外部压力产生、新技术革命被引入以后,传播的每一种形式会受到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自组织过程的影响。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罗杰·菲德勒(Roger F.Fidler,1945—),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在美国奈特—里德报团工作21年,1992年建立信息设计实验室,探索报纸网络数字化出版的可能性,1999年获美国新闻博物馆授予的电子新闻开创者荣誉证书。此后他先后担任肯特州立大学网络信息研究所所长、密苏里新闻学院雷诺兹新闻研究所所长。

传播学是在上个世纪传播业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首先形成的。由于我国上个世纪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与世界隔绝,引入传播学还是1978年的事情。那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的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介绍传播学的译文。同年10月,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访华,他是第一位在中国面对面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翻译“communication”,于是即时翻译成“传播学”。“传播”在中文的语境里通常被理解为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在传播学中,这个概念的本意是双向的;其中的“学”字,是翻译时加上去的。一旦约定俗成,就很难改了。“Communication”在上下文中,有时仅指具体的传播现象,有时含有“学”的意思。可能由于这门学科太年轻,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至今也没有创造出诸如英文那样后缀为“-logy”(特指某门学科的单词所惯用的后缀)的传播学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