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俄国的侵略与扩张

俄国兼并芬兰

芬兰自16世纪中期起成为瑞典统治下的一个公国,境内多岩石和湖泊,素有“花岗岩与万湖之乡”的美称。芬兰的可耕地面积仅为整个国土的10%,除花岗岩、木材和铜外,其他物矿并不丰富。由于芬兰地处波罗的海东北部地区,因而成为俄国必夺之地。尤其是经过北方战争,彼得一世将他的宝座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为了使彼得堡得到较好的安全保障,彼得一世就非要夺取芬兰不可。遗憾的是,彼得一世在位之时以及后继的几代沙皇(包括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未能如愿。

1807年7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迫同拿破仑签订的《提尔西特和约》,虽然使俄国处于屈从地位,“但是它却靠牺牲自己昨天的同盟者而获得了新的领土”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1页。,即俄国从拿破仑那里得到了可以在瑞典和土耳其自由行动的许诺。1808年2月,拿破仑在写给亚历山大一世的信中又明确表示:“您的需要是把瑞典人送到离开您的首都更远的地方去。……在这件事情上,我准备尽我所能用一切办法帮助您。”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第342页。

拿破仑的许诺,使亚历山大一世感到满意。为了弥补《提尔西特和约》给俄国在利益以及声望等方面带来的损失,他不经宣战,便在1808年2月8日派军队“大胆横越冻结的波罗的海”入侵芬兰,由此发动了1808—1809年的俄国瑞典战争。与此同时,一支丹麦军队也从挪威边界入侵瑞典。

对于俄国的入侵,瑞典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效果不大。继同年5月被称为“北方的直布罗陀”的斯维堡落入俄国之手后不久,芬兰的南部及中部地区也相继被俄国占领。在俄军继续向芬兰北部推进的时候,瑞典军队曾拼死抵抗,但最终未能阻止俄军的前进。不久,瑞典军队就被赶过了凯米河。当年底,俄军占领了芬兰全境。

在战争尚在进行之中,亚历山大一世便在彼得堡召见了芬兰四个等级(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农民)的代表,宣称他将兼并芬兰,并敦促芬兰人民效忠于他。1809年2月,亚历山大一世签署命令,要求芬兰召开议会,确认他对芬兰的兼并,同时他还宣称,同意芬兰人民将继续享有以前依据宪法应享有的一切权利。

1809年3月,俄国大军跨过尚在冰封的波的尼亚湾,打进了瑞典本土。瑞典在军事上的失败,加速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一部分自由派官员团体和西部军队的军官发动政变,废黜了国王古斯塔夫四世,由其叔父即位,称查理十三世。3月15日,亚历山大一世再次宣布保留芬兰的基本法,并确认芬兰人民依宪法应享有的宗教自由等一切权利和特权。次日,亚历山大一世亲临芬兰的波尔沃,出席了芬兰的议会开幕典礼。

同年6月,孤立无援的瑞典开始同俄国在濒临芬兰湾的腓特烈斯哈姆进行和谈,并于9月17日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瑞典将整个芬兰连同阿兰群岛割让给俄国。从此,芬兰成为以俄罗斯皇帝为其大公的大公国,新政府设在奥布(今称图尔库),并设政府会议(1816年改名为芬兰帝国元老院)。新政府下设两个委员会,一个管理行政,一个掌管司法。政府的行政权完全控制在由俄罗斯皇帝指定的总督手中。与此同时,在彼得堡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协调有关俄国与芬兰大公国间相互关系的芬兰国务秘书处。总督与芬兰国务秘书处都只对俄罗斯皇帝负责。

兼并芬兰,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并缔结俄法同盟后的“第一个成果”。占有了芬兰,不仅使俄国的首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多少可以改善一下《提尔西特和约》给俄国带来的屈辱的形象。“但是,芬兰不过是一88个前奏曲。亚历山大追求的目的,像往常一样,仍然是沙皇格勒。”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1页。

俄国吞并比萨拉比亚

进军巴尔干,夺取君士坦丁堡以控制黑海出海口,这是沙皇俄国自彼得一世以来一直奉行的国策。至18世纪末,俄国先后经过1695—1696、1710—1711、1735—1739、1768—1774、1787—1791年的对土耳其作战,虽然夺取了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大片黑海北岸领土,但是,俄国要在“君士坦丁堡的废墟上建立沙皇格勒”的梦想不仅远未实现,而且,巴尔干也尚在奥斯曼帝国的掌握之中。所以,沿黑海西岸向巴尔干推进,便成为俄国在近期内必须实现的目标。然而,法国革命的爆发,打乱了俄国的扩张计划。

为了镇压法国革命和反对拿破仑,俄国自1793年起多次参加反法联盟作战。1798年7月拿破仑率兵入侵埃及,招致土耳其于同年9月9日向法国宣战。这样,土耳其与俄国这两个长期对立的国家不仅于1798年12月一道参加了第二次反法联盟,而且两国还在1799年1月3日缔结了为期8年的同盟条约,土耳其向俄国军舰开放黑海两海峡,俄国援助土耳其进行反法作战。此后,为了巩固这个同盟条约,俄土两国又于1805年9月24日再次签订了为期9年的同盟条约。但是,俄土同盟从一开始就是不稳固的,它不过是双方反拿破仑作战的暂时需要,一旦它们当中之一方对这种需要有所减弱,这个同盟就必将解体。

于1798年12月组成的第二次反法联盟,经过三年多的作战未能取胜。1805年9月,英、俄等国又组成了第三次反法联盟。根据1805年的俄土同盟条约,土耳其与俄国一起对法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虽然在海上作战败给英国,但在欧洲大陆却取得了乌尔姆和奥斯特利茨两大战役的重大胜利,迫使奥地利和俄国分别于1805年12月、1806年7月接受了《普莱斯堡和约》与《巴黎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又失败了。

拿破仑取得的这些胜利,引起土耳其极大的震动,它感到自己站在反法一方是一种失误。此刻,俄国既已战败,于是,土耳其宫廷拒绝批准订于1805年9月的俄土同盟条约,并同法国恢复了外交关系,法国也就乘机挑动土耳其反俄。1806年5月,塞巴斯蒂亚尼大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时,法国政府在给他的训令中,就授权他向土耳其政府暗示:在法土联合对俄作战取得胜利后,土耳其将可收回其克里米亚半岛。〔英〕安德森:《东方问题(1774—1923)》,纽约1966年版,第36页。同年6月9日,拿破仑在写给塔列朗的一封信中说得更为清楚:“我的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必须随时尽力,并用种种有效的方法使土耳其政府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我的政策的一贯目标是由我本人、土耳其政府和波斯结成三角同盟,间接地或隐晦地反对俄国。”“我不会支持反对土耳其政府的任何叛乱,……我的政策十分简单——全心全意同土耳其政府结盟。”“我们所有谈判的目标有如下几点:1.对俄国人关闭博斯普鲁斯海峡,……2.禁止任何希腊人扯着俄国旗子航行;3.在针对俄国人的每一个阵地上建筑防御工事或加强武装力量;4.……在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重建土耳其政府的绝对统治。”“我不要瓜分君士坦丁堡帝国;即使给我四分之三的领土,我也会拒绝这样做。我要加强和巩固这个伟大的帝国,并利用它来反对俄国,如同现在一样。”王养冲、陈崇武选取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第291—292页。

塞巴斯蒂亚尼大使在君士坦丁堡忠实地执行了拿破仑的指令,从而加速了俄土两国间的冲突。1806年8月,土耳其突然以亲法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大公替换了原来亲俄的大公。此后不久,又不顾1799年同盟条约的有关规定,阻挠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这就极大地激怒了俄国。早在这一年的3月,亚历山大一世就曾亲口对其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伊塔林斯基说过:“如果土耳其一旦表现出任何一点亲法的倾向,我就将占领摩尔多瓦。”〔英〕安德森:《东方问题(1774—1923)》,第37页。现在,土耳其既已靠拢了法国,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便命令俄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照会土耳其政府,必须恢复被土耳其破坏了的俄国权利。在俄国的压力下,土耳其于10月末下令恢复了原亲俄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大公的权利。然而遗憾的是,土耳其政府的这一过迟的决定已无法避免战争。早已集结的俄国军队已经开进了两公国,并于11月占领了两公国。12月30日,指望得到法国援助的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俄土两国间的战争再次打响。

自反对法国革命的战争开始以来,英国因一直忙于对法作战,减弱了它对于东方问题的关注。俄土战争再次爆发后,英国担心这将削弱反法联盟的作战力量。为了迫使土耳其停止同俄国作战和摆脱法国的影响,英国于1807年1月以一支舰队向达达尼尔海峡发动了攻击。这支舰队虽然在2月攻入了达达尼尔海峡并来到距君士坦丁堡仅8英里的海面上,但由于指挥人员贻误了战机以及土耳其得到法国的帮助,英国舰队最终被迫退出了达达尼尔海峡。

1807年6月,俄国在第四次反法联盟作战中败给了拿破仑,被迫于7月7日同法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这个和约给俄土战争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和约,俄国将退出它已占领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条件是在俄土和约对两公国做出正式规定前,土耳其不得重新占领两公国。此外,拿破仑将负责在俄土两国间进行调解,如果土耳其在三个月内拒不接受调解,法俄两国将共同采取军事行动,以剥夺其除鲁梅利亚和君士坦丁堡以外的全部欧洲属地。这样,在法国的调解下,俄土两国代表于同年8月24日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俄国军队将退出两公国,双方并指派全权代表就和平条款进行磋商。但是,由于沙皇亚历山大想要兼并两公国,因此该停战协定未获批准。不过,双方停止作战一直持续到1809年4月。

1808年10月,亚历山大一世利用拿破仑陷入半岛战争和为了应付奥地利即将开始的反法战争急需俄国帮助之机,在埃尔富特会谈中得到了拿破仑对其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承认,这就加强了俄国在多瑙河地区的地位。于是,俄国便明确要求土耳其政府割让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并允许塞尔维亚独立(塞尔维亚已于1804年发动了反土起义)。土耳其政府由于感到法国态度的变化使自己在同俄国的战争中处于劣势,故同意于1809年2月开始与俄国进行和谈。但是,在和谈期间,俄法两国在大陆封锁政策上的矛盾日益尖锐和表面化,拿破仑预感到不需太久,两国即将决裂,因此,他训示其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尽量为俄土谈判设置障碍。最后,俄土和谈无果而终,战事于同年4月再起。

初期,俄军作战进展不大,至1811年初,库图佐夫被任命为多瑙河军总司令后,俄军取得了较多的胜利,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再次建议和谈。亚历山大一世本欲乘胜继续扩大战果,但是,由于当时俄法两国间的矛盾已异常激化,战争危机迫在眉睫,他急于要将俄土战场上的军队调往西线,同时,为了避免法土结盟共同对付俄国,亚历山大一世只好同意与土耳其进行和谈,并在1812年5月28日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

《布加勒斯特和约》规定:土耳其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俄国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归还给土耳其;俄国将它在战争中以武力征服的土耳其在亚洲的领土全部归还给土耳其;土耳其政府允许塞尔维亚“自己管理内政,确定贡赋总数,并由他们直接征收”。《国际条约集(1648—1871)》,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布加勒斯特和约》的签订,使俄国经过六年的作战,只取得比萨拉比亚一地,其他在战争中新夺取的领土都不得不退还了土耳其。因为,亚历山大一世必须尽快摆脱同土耳其的战争,以便全力以赴地准备同拿破仑作战。

1804—1813年俄国伊朗战争与《古利斯坦和约》

伊朗旧称波斯,是具有近5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公元前6世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曾经盛极一时。其版图所及,北至黑海和里海一带,东到阿姆河与印度河岸,南抵波斯湾,西达尼罗河中下游。后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所灭。公元7至16世纪,伊朗又曾先后遭受了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鞑靼人的入侵,并长期被异族统治。18世纪70年代末,卡札尔部落酋长阿迦·穆罕默德·汗着手重新统一伊朗。1794年,他打败了所有对手,建立了卡札尔王朝,并于1796年在德黑兰正式加冕。自19世纪初开始,伊朗成为英、俄、法等国争夺的对象。

早在1616年11月,英国商船“詹姆斯国王”号就曾从印度首次驶入波斯湾,由此开始了英国同伊朗的商业往来。18世纪末,在欧洲反法战争期间,拿破仑为了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于1797年曾派代表到德黑兰游说伊朗国王,要求他与法国建立反英同盟,未达到目的。1800年,英国使伊朗接受了不平等的英伊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伊朗禁止法国进入伊朗和波斯湾;如伊朗遭受法国攻击,英国将向伊朗提供弹药和军饷;英国则获得在伊朗购买土地、免除进口税、在波斯湾建立商馆和在伊朗境内自由贸易等特权。

俄国自彼得一世为其确立了“世界性侵略体制”以后,它不仅要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水域,而且还要占有高加索,南下波斯湾,以便“借波斯政治势力的向东扩张而为俄军迟早侵入印度开辟道路”马克思:《对波斯的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1页。。所以,早在18世纪20年代,彼得一世就曾以援助伊朗抵抗阿富汗的入侵为名,开始了向高加索的扩张,但未获得任何成果。

事隔半个多世纪后,俄国于1802年利用伊朗内部的分裂主义势力,吞并了格鲁吉亚,并欲继续南下夺取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804年1月,俄军攻入阿塞拜疆,由此挑起了俄国伊朗战争。战争开始后,伊朗国王曾向英国求助,但是,英国已在1803年同俄国缔结了反法同盟,未予同意,从此引起伊朗与英国关系的恶化。

在战争中,俄军围攻埃里温城堡久攻未克,被迫于11月撤兵。1805年初,俄军进攻巴库,后在与守军谈判的过程中,俄军统率西西雅诺夫被刺死,其首级于1806年1月被送至德黑兰。同年底,巴库等城终被俄军攻占。

然而,俄国此刻在欧洲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1806年9月,俄国同英、普、瑞典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但是,一个月后,拿破仑在取得耶拿和奥尔斯泰特两大战役胜利后又攻入了柏林,迫使普鲁士于11月8日宣布投降。下一步,拿破仑决定打击俄国。为了分散和牵制俄国的兵力,拿破仑打算援助伊朗对抗俄国。同时,也可换取伊朗同意法军过境进攻印度以打击英国。1807年1月,拿破仑写信给伊朗国王,鼓动他进攻被俄国占领的格鲁吉亚,同时表示法国已做好准备,迎接伊朗特使前来缔结法国伊朗军事互助友好条约。

伊朗为了抗击俄国入侵,也早想向法国求援。所以,伊朗国王在接到拿破仑的信后,立即派出使臣就结盟一事同法国进行磋商。同年5月4日,伊朗与法国在位于芬肯斯泰因(东普鲁士)附近的拿破仑军营里签订了法伊《芬肯斯泰因同盟条约》。

根据这项条约,法国确保伊朗领土不受侵犯,承认伊朗对格鲁吉亚的领土主权,并促使俄国将格鲁吉亚归还给伊朗;法国以武器援助伊朗和派遣教官以改组、训练伊朗军队;伊朗立即断绝与英国的一切关系,并对其宣战;伊朗允诺法军过境进攻印度并向法军提供粮秣。然而,这一条约并未给伊朗带来实际好处。因为,1807年7月,拿破仑在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打败了俄国,迫使俄国接受了《提尔西特和约》,并与法国结成同盟。这样,法国自然不便再支持伊朗对俄国作战。

法国在伊朗问题上态度的变化,为俄国造成有利的时机。于是,俄国于1808年10月加紧了对伊朗的攻势,俄军攻打埃里温城和轰击了伊朗的里海沿岸地区。俄国向高加索的扩张,早已引起英国的严重不安。不过,由于当时英俄两国互为盟国并正在共同进行反法作战,英国不便公开反对。现在,俄国不仅脱离了反法联盟,而且已经站到了敌对的法国一方,因而英国就有了同俄国对抗的正当理由。此外,英国也想乘机将法国势力排挤出伊朗。所以,英国便于1809年3月19日同伊朗在德黑兰签订了同盟条约。根据条约,伊朗承诺断绝同法国以及其他与英国为敌国家的关系;英国在俄国伊朗战争结束前,每年向伊朗提供16万图曼(约相当于13万多英镑)补助金。

1809年春,英国、奥地利等国又组成了第五次反法联盟。此时,俄国虽然仍为法国的盟国,但是,两国早已是貌合神离。亚历山大一世深知俄法两国难免一战,因此,他想及早结束对伊朗的战争。根据沙皇旨意,俄国与伊朗于1810年5月开始议和,但由于伊朗坚持俄军必须撤出高加索,致使和谈未获任何结果。俄军遂于秋季向里海东岸发动进攻,但为伊朗军队击退。1811年6月,伊朗与土耳其军队联合进攻第比利斯,被俄军击退。

1812年,对于伊朗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5月,俄土《布加勒94斯特条约》签订后,土耳其将其在高加索地区与伊朗并肩作战的军队撤出了。6月,拿破仑发动了入侵俄国的战争。俄国则在瑞典的调停下于7月18日同英国缔结了和平同盟条约,因此,英国也不再援助伊朗对俄国作战。这样,伊朗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趁此大好时机,俄国于10月对伊朗发起了全线攻击,阿斯兰杜兹一役,伊朗军队大败,走投无路的伊朗只得要求议和。1813年10月24日,双方签订了《古利斯坦和约》。

根据和约,伊朗将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哈兹、卡拉巴赫、巴库等汗国划归俄国所有;俄国获得在里海拥有自己舰队的特权;俄国商人可在伊朗境内自由贸易,其商品在缴纳5%的进口税后,便可在伊朗全境自由交易。

《古利斯坦和约》不仅使俄国获得了高加索地区的大面积领土,而且大大加强了俄国在伊朗的地位和影响,这就进一步加深了英国的不安。为了抵制俄国在伊朗的势力及影响,并把与俄国接壤的中亚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阻断俄国向波斯湾,特别是向印度方向的扩张,英国经多次同伊朗进行谈判,于1814年11月25日在德黑兰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伊朗废除同所有敌视英国的欧洲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同盟;伊朗禁止其他欧洲国家军队假道其领土进攻印度;如阿富汗进攻英属印度,伊朗应对阿富汗作战;当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进攻伊朗时,英国将派兵援助伊朗,或每年付给20万图曼(约16万英镑)补助金;英国尽力协助伊朗修改《古利斯坦和约》规定的俄伊边界,俄伊边界的最终确定须有英国代表的参与。十分明显,英国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就是要“把俄国约束在距离印度边境尽可能遥远的地方”。

1826—1828年俄国伊朗战争与《土库曼恰伊和约》

《古利斯坦和约》签订后,俄国并未停止其南下的扩张计划,而是继续蚕食伊朗的领土,因而两国间的边界纠纷时有发生。为此,两国于1818年初成立了边界委员会,试图解决彼此的矛盾,但毫无结果。俄国则继续蚕食亚美尼亚,并占领了塞凡湖边的哥克查地区。伊朗于1826年向俄国提出抗议,要求俄国撤出其侵占的伊朗领土,俄国则要伊朗放弃它的另一部分领土卡潘,作为俄国撤兵的交换条件。伊朗拒绝了,于是俄国便再次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

1826年6月,伊朗军队向俄国军队进行反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内相继收复了被俄国根据《古利斯坦和约》侵占的大部分伊朗领土。但同年9月,经过重新整顿的俄军发动了强大的反攻,伊朗军队奋勇抗击并取得一些胜利,但最终未能阻挡住俄军的前进,先后丢失了埃里温和大不里士等城。俄军占领了大不里士,严重威胁着德黑兰的安全,不敢再战的伊朗遂在英国的斡旋下(英国对俄国在伊朗如此迅速的推进也深感不安)同俄国停战议和,双方于1828年2月10日在距大不里士约50公里的土库曼恰伊签订了和约。

《土库曼恰伊和约》规定:伊朗将埃里温、纳希契凡等南高加索土地割让给俄国,两国以阿斯拉河为界;伊朗向俄国支付500万图曼(2000万卢布)战争赔款;伊朗政府承诺不阻挠亚美尼亚人移居俄国境内;俄国在伊朗享有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经济特权。

《土库曼恰伊和约》的缔结,大大加强了俄国在伊朗的地位,并为其在中亚的进一步政治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和约也引起了伊朗人民对俄国的极大仇恨。1828年12月,俄国的特派公使格里包耶道夫到德黑兰交换批准后的和约文本,同时要求伊朗政府将居住在德黑兰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妇女送交俄国使馆(理由是她们已属俄国臣民),并将两名久居伊朗的格鲁吉亚妇女强行带回俄国使馆。结果,导致愤怒的德黑兰市民于1829年2月11日冲进俄国使馆,将格里包耶道夫及其他36名使馆人员全部杀死,只一等秘书一人幸免。

当时,正值俄国在巴尔干忙于同土耳其作战,对于这一事件,沙皇尼古拉一世无力追究,最后,只好接受了伊朗政府的道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