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列强的干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奥普《皮尔尼茨宣言》

18世纪的欧洲,除荷兰和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外,其他各国都尚处于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之下。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各国中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萌芽和发展。为了适应新兴贵族和商人发展经济的需要,欧洲大陆上一些国家的君主,都曾经实行过某种程度的改革,他们中的一些人并因此获得了“开明的专制君主”的称号。当然,这些改革都不可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资本主义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所以,在这些国家内部,新兴的资本主义与顽固的封建主义这两大势力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在这个世纪内,发生于欧洲大陆上的几次战争曾将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卷了进去。它们参加战争的目的固然各有不同,但是,英法这两个大国却是为同一个目标所驱使,多次投身于战争,这就是夺取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统治权。经过多次的较量,法国都失败了。尤其是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使其国内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法王路易十六于1774年即位之时,法国债台高筑,财政濒临破产,工商业危机、农业危机频频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大力宣传“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人道主义”以及“理性主义”等主张,极大地提高了法国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意识。这样,一场反对封建波旁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在1789年7月14日爆发了。

法国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也是第60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的革命。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52—353页。它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但是,这样一场革命,自然要招致欧洲各国君主、贵族和僧侣们的仇视与反对。所以,封建的欧洲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之争,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之内,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俄国、奥地利、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是特别仇视法国革命的国家。因为,西班牙和两西西里王国同属波旁王朝,与法国王室有家族关系,路易十六政权的倒台自然会引发这两国君主的兔死狐悲之情。奥地利虽不属于波旁王朝,但是,法国王后、路易十六的妻子,却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公主、奥皇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妹。因此,对于法国王室的遭遇,奥地利不可能漠不关心。而且,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也于1789年秋爆发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所以,为了自身领地的安全,奥地利也同法国革命势不两立。

曾以标榜改革而自得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面对法国的革命更是凶相毕露,她扬言与它不共戴天。

英国和普鲁士对法国革命最初是采取了“幸灾乐祸”的态度。它们认为经过革命的打击,法国必将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法国国民议会于1789年8月26日发表了《人权宣言》后,英、普两国才觉察到法国革命对它们的真正威胁,因而也采取了坚决的反对态度。

欧洲各大国虽然对法国革命都恨之入骨,但由于当时它们中的多数正忙于在东欧和巴尔干的争夺,因此,一时尚未能组织起对法国的联合干涉行动。

法国革命爆发之际,俄国正在进行俄土战争(1787—1792)和俄国瑞典战争(1788—1790),同时还在忙于镇压波兰的反俄爱国起义,因而无力再对法国采取行动。于是,叶卡捷琳娜女皇采取了一项“一箭双雕”的对策,即竭尽全力怂恿普、奥两国迅速出兵干涉法国革命。这样,既可达到镇压法国革命的目的,又使普、奥无暇过问波兰事务,因而,俄国也就可以独自任意处置波兰。1790年8月14日,俄、瑞两国签订《维雷拉和约》,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俄瑞战争。1792年1月,俄、土缔结《雅西和约》,俄国又取得对土作战的胜利。一年后,俄国完成了对波兰的第二次瓜分。这时,俄国才有可能考虑对法国革命的直接干涉,所以,俄国在这一年(1793)的秋季派兵参加了第一次反法联盟。

法国爆发革命后,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立即要求她的哥哥、奥皇利奥波德二世派军帮助法国恢复秩序。当时,奥地利正同俄国结盟对土耳其作战,未能立即分兵。待奥属尼德兰也爆发革命后,利奥波德二世便决定移兵尼德兰。他认为同对土耳其作战相比,保护好自己的领地安全,更应放在首位。

此时的普鲁士,虽然也已确定了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政策,但是,普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决心趁奥地利处境困难以及俄国忙于对土作战之机,首先扩大自己在波兰的势力。普鲁士要求奥地利将其在第一次瓜分波兰中获得的加里西亚归还给波兰,以便普鲁士利用这种归还换取波兰的但泽和托伦。奥地利拒绝了普鲁士的要求,两国遂调兵遣将,大有开战之势。

英国从均势政策出发,既不支持普鲁士旨在加强其在欧洲大陆地位的计划,也反对俄奥联合对土作战。英国要拆散俄奥同盟以利于维护土耳其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英国打算让普奥联合共同扑灭法国革命。于是,它决定调解普奥战争危机。在英国的压力下,普奥双方都做出了让步,于1790年7月27日签订了《莱亨巴赫协定》。奥地利承诺在维持战前原状的基础上实现与土耳其的和平;普鲁士放弃对奥地利的要求,并同意帮助奥地利恢复其对原奥属尼德兰的统治,英荷两国则对此给予保障。这样,英国便促成了奥普联合镇压奥属尼德兰的革命运动,并为建立反法联盟作好了准备。同年9月,奥地利停止对土作战。年底,奥地利在普鲁士的帮助下,镇压了尼德兰的反奥革命。

1791年2月,奥地利呼吁欧洲各国宫廷采取共同行动支持法王路易十六。同年8月25日,利奥波德二世与腓特烈·威廉二世会晤于萨克森的皮尔尼茨,并于27日签署了《皮尔尼茨宣言》,声称普、62奥两国将为恢复路易十六的权力而采取共同行动,并为此目的而使自己的军队保持战备状态。

法国革命战争与奥普干涉的失败

《皮尔尼茨宣言》公布后,立即引起法国强烈愤慨,并要求普奥两国收回这一宣言。普、奥不仅拒绝收回宣言,而且在1792年2月7日签订了反法军事同盟条约。不久,西班牙和撒丁王国相继加入。叶卡捷琳娜二世则力促普、奥两国及早对法国开战,并许以波兰的领土来酬谢它们。

在普、奥等国的战争威胁面前,代表法国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力主对外作战。他们的企图是:利用战争阻止民众提出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以维护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削弱左派力量,以利于本派取得政权;乘机向外扩张,以夺取新市场。国王与王后也主张战争,不过,他们盼望法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以便借助外国势力来恢复自己的权力。如果法国取得了胜利,他们也会被认为是爱国的,并因此而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当时,只有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反对立即对外作战。他们认为法国尚未完成作战的准备,当务之急是清洗贵族军官和肃清反革命,否则,将难以确保作战的胜利。

但是,外国武装干涉的危险激发了法国民众的爱国热忱,他们支持吉伦特派的主张。结果,路易十六于1792年3月任命吉伦特派组阁。新内阁要求奥地利撤退其集结于边境的军队,并驱逐其境内的法国流亡者,遭拒绝。4月20日,法国向奥地利和普鲁士宣战,法国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开始。

战争于4月28日开始后,法军虽然士气高昂,而且,普鲁士尚未完成作战准备,法军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奥军,但由于法军的贵族军官叛变,国王与王后同奥地利内外勾结,秘密向敌方提供作战情报,致使法军接连败退。7月6日,普鲁士正式参战。不久,普奥联军便攻入法国境内。

法军在前线作战失利,进一步激起了法国民众的义愤,8月10日,巴黎爆发了由革命民主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并逮捕了国王和王后。这时,奥普联军正在法国境内向巴黎推进。9月初,联军攻占了凡尔登。在巴黎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巴黎人民武装立即开赴前线御敌。9月20日在巴黎以东的瓦尔密击溃了奥普联军,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此后,法国开始转入进攻。

同年9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在巴黎开幕,并于次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法军于10月收复了凡尔登。不久,又将奥普联军赶出法国国土。接着,法军在“予宫廷以战争,予茅舍以和平”的口号下进入敌国境内作战,先后占领了美因兹、法兰克福及布鲁塞尔等城市。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第一次反法联盟与热月党政变

法国革命军队在国外的顺利推进,特别是路易十六被处死,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极大的震惊与恐惧。为了尽早扑灭法国革命,英国于同年2月1日参加对法作战,并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其成员有英、奥、普、荷、西、撒丁、那不勒斯、俄国和德意志一些邦国。俄国虽然参加了联盟,但因忙于瓜分波兰(第二次),未直接参战,只派出部分海军舰只,与英国一道共同对法国实行封锁。同一天,法国也对英、荷等国宣战。

第一次反法联盟组成后,奥普联军对法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英国除以陆海军对法国作战外,还大力资助法国王党分子在国内进行破坏活动。在优势联盟军队的攻击下,法军开始败退,于1793年3月相继退出了德意志和比利时。与此同时,在法国的西部和南部都发生了由英国支持的王党叛乱,法国又陷入了危险之中。

为了拯救法国,革命民主派领导巴黎人民于同年5月31日和6月2日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内阁,建立起革命民主派(即雅各宾派)政权。当时,法国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一方面反法联盟军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侵入法国,并占领了科西嘉岛和重要军港土伦,另一方面英国又以金钱和军火资助法国境内(如马赛、波尔多、里昂)的反革命活动。

在内忧外患非常严重的险恶情况下,革命民主政权及时地解决64了人民群众有关保证粮食供应和限制物价等最迫切的要求,并改编军队,清除贵族军官,革新战术和积极发展军事工业。结果,法军在10月间两度战胜奥军,至11月,先后平定了国内各地的叛乱。12月19日,法军在炮兵少校拿破仑的指挥下从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为此,他于12月22日被晋升为准将,年仅24岁。至1793年底,法军已基本上肃清了境内的敌军,战争又转移至敌国的领土上。

鉴于外国武装入侵已被制止,国内的王党叛乱也被平定,封建王朝复辟已不可能,早已厌恶革命民主派的新兴大资产阶级遂在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了革命民主派政权,建立起热月党的统治。

热月党政权建立后,它们利用革命的人民武装继续进攻反法联军,并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此刻,正值俄、奥、普三国忙于对波兰的第三次瓜分,由于俄国不支持普鲁士占有克拉科夫,普鲁士遂在一气之下退出了反法联盟,于1795年4月5日同法国签订了《巴塞尔和约》,普鲁士承认莱茵河左岸地区为法国所有,两国以莱茵河为“天然国界”。同年5月,荷兰也同法国签订《海牙和约》,荷兰承诺参加对英国作战,并被改国名为巴达维亚共和国。7月22日,西班牙同法国在巴塞尔缔结和约后,退出反法联盟,西班牙将其在圣多明各岛之西属殖民地割让给法国。至此,反法联盟成员只剩下奥地利、英国和撒丁王国,第一次反法联盟已濒临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