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下)
- 方连庆
- 6414字
- 2020-07-09 17:32:40
第二节 瓜分波兰
俄国干涉波兰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波兰王国于1569年与立陶宛大公国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后,曾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大国,其军事实力令人十分注目。但由于以下一些原因,波兰在进入18世纪后逐渐衰落了。
首先,于16世纪后半期开始执行的“贵族民主制”(又称“根本法”),即“自由选王制”与“自由否决权”,在政治上分裂了波兰,使其中央集权陷于瘫痪。根据1573年的“亨利条例”,波兰国王由全体贵族选举产生;1652年开始实行的“自由否决权”又规定,国会的任何议案和立法,都必须由全体议员一致通过方能生效。只要有一票反对,该议案或立法即被否决。执行“贵族民主制”的结果,不仅使波兰“处于完全土崩瓦解的状态”,而且“使它成为邻国可以轻取的战利品”。其他欧洲大国可以通过贿赂收买波兰贵族,阻止波兰国会通过不利于己的法案。
其次,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既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又给欧洲大国(主要是俄国)干涉波兰事务以口实。波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波兰人外,还有日耳曼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人等。其中,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是在13世纪时为躲避蒙古人的压迫而归并于立陶宛公国的,后又合并于波兰。在宗教方面,波兰人信仰天主教(旧教),且占统治地位,他们迫使那些信仰正教和新教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及日耳曼人改宗天主教,否则,不得担任公职。这就给了俄国“一个称心如意的借口”,使它能以“正教的维护者”的名义,要求“保护正教徒”,并将“过去的立陶宛公国当做一个俄罗斯民族的、但是遭受到波兰压迫的地区,而对之提出领土要求”。
第三,在17世纪后半期,波兰同瑞典、俄国及土耳其接连作战,导致其经济日趋恶化。波兰的衰落,正符合俄国的心愿。因为,俄国自彼得一世确立了以夺取欧洲为重点的世界扩张计划后,一直将占有波兰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正如曾经担任俄国驻法国大使波茨措·迪·博尔哥伯爵所说,“波兰是实现俄国对世界霸权的贪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且,不管俄国在欧洲的势力如何增长,“但是在占领波兰之前,它实质上仍然像土耳其一样是一个欧洲之外的大国”。所以,吞并波兰,这是俄国自彼得一世以来的既定国策。
1733年2月1日,波兰国王、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去世。根据1573年实行的“自由选王制”,波兰应选举新国王。在北方战争期间曾一度在位(1704—1709)的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为重返王位潜回华沙,并在法国、瑞典和土耳其的支持下,于当年9月被选为国王,称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法国支持他的原因有二:一、法国欲联合瑞典、波兰和土耳其形成反奥地利的同盟;二、法王路易十五已于1725年娶列辛斯基之女为妻。
奥地利为破坏法国的反奥联盟,拒绝承认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坚持推选奥古斯特二世之子为新王,称奥古斯特三世。俄国女皇安娜·伊凡诺夫娜为了阻止法国、瑞典及土耳其在波兰建立优势,也支持奥古斯特三世,并将俄国军队开进波兰,迫使波兰国会废除列辛斯基。列辛斯基逃离波兰,奥古斯特三世于同年10月被扶上王位。路易十五为维护其岳父的波兰王位,遂出兵与俄、奥作战,由此引发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开始后,西班牙波旁王室也想乘机夺取奥地利的领地,便与法国签订了反奥同盟。这样,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就演变成为以俄、奥为一方,同以法、西为另一方之间的对抗。
战争期间,法国在莱茵地区同奥军的作战中取得较大的胜利,后因18000人的俄军前来助奥作战,才阻止了法军的前进。在意大利方面,西班牙与撒丁的军队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米兰及那不勒斯。尽管法、西一方在战场上占有优势,但因面对俄国的坚决反对,法国欲恢复列辛斯基王位的打算已难以实现。所以,法国与奥地利接受了英、荷两国的调停,于1735年10月3日在维也纳签订了初步和约。三年后,即1738年11月18日,法奥缔结了《维也纳最终和约》,西班牙与俄国也于1739年4月21日及5月21日,先后加入。
和约规定:法奥双方承认奥古斯特三世为波兰国王;列辛斯基获得洛林公国,作为他放弃王位的补偿。他死后,洛林公国应并入法国;奥皇查理六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兰茨失去洛林后,可得到意大利北部之托斯卡纳公国以为补偿,奥皇收回在这次战争中被占领的帕尔马与皮亚琴察;奥地利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即两西西里王国)让与西班牙,但不得与西班牙合并;撒丁王国获得部分奥属米兰公国的领土;法国承认查理六世的“国本诏书”。
这次战争虽然未能保住列辛斯基的波兰王位,但在法奥对抗中,法国仍是胜利者,因为通过战争,法国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而奥地利在意大利则受到较大的削弱。俄国在这次战争中未得到任何领土的让与,但在波兰问题上,俄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显然都取得了对法国的胜利。而且,在波兰扶植起一个亲俄的傀儡政权,其意义远比获得任何领土重要得多。在以后的三十年间,俄国在波兰始终保持着决定性的影响。
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
1763年10月5日,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死。这给一年前上台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带来了进一步干涉波兰事务的机会。
首先,叶卡捷琳娜二世要竭尽全力保护好波兰的“贵族民主制”,以利于俄国插手波兰事务。为此,她在1764年4月同普鲁士签订的《彼得堡同盟条约》的秘密条款中规定:双方承诺将使用一切手段直至动用武力,以阻止对波兰国家制度实行任何变更;两国还约定选择一个符合两国心愿的真正波兰人为国王,普鲁士将同意俄国提出的波兰国王候选人;待波兰国王选出后,如发生任何反对波兰新国王的情况,俄普联军将开进波兰立陶宛王国领土。
其次,叶卡捷琳娜二世需要将她的代理人扶上波兰王位,以便对44波兰实行间接统治。同年9月7日,叶卡捷琳娜二世沿袭其先辈的做法,以军事高压和金钱利诱双重手段,迫使波兰国会选举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称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波尼亚托夫斯基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早年曾被派往俄国宫廷开展工作,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女皇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充当了她的情人。遗憾的是,女皇的这位情人上台后,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国王。而且,波兰每况愈下的政治经济形势早已引起一部分中小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决定在波兰进行各项改革。其主要内容是:限制“自由否决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力;扩充军队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刚刚上台的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也想加强王权。所以,他对这些改革措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但是,这些改革却违反了俄国和波兰大贵族的利益。于是,它们决心要对波兰的改革进行干涉。俄国的干涉行动是在“信教自由”的幌子下进行的。“信教自由——这就是为了消灭波兰所需要的字眼。”俄国女皇正是在这个字眼的掩护下,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
1764—1766年期间,俄国政府曾多次要求波兰国会通过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法案,均遭拒绝,叶卡捷琳娜二世遂于1767年将军队开进波兰。在俄国刺刀的威逼下,强令波兰国会“通过”议案,承认信奉东正教以及新教之贵族享有与天主教徒同等之权利。1768年2月,又迫使波兰缔结《华沙条约》(又称“保证条约”)。条约除规定波兰境内的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权利平等外,还规定了由俄国保证波兰的领土“不受侵犯”及其“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的继续贯彻与实施。这样,俄国便从波兰那里取得了干涉其内政的权利。从今以后,没有俄国的许可,波兰便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俄国的军事入侵和暴力干涉,断送了波兰刚刚开始的改革事业。它不仅激起了波兰中小贵族以及广大民众的反抗,而且招致土耳其、奥地利和法国的强烈不满。1768年,波兰中小贵族及其他爱国人士为反对俄国侵略和维护天主教会特权,在位于波兰东南部地区波多利亚之巴尔城组成同盟(称“巴尔同盟”)。同盟宣布废除俄国强加于波兰的华沙保证条约,以及国会关于非天主教徒同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在土耳其和法国的支持下,波兰开展了反对俄国和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国王的武装斗争。1770年10月,同盟又宣布废黜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但是,巴尔同盟最终在1772年遭到俄国与国王联军的镇压。
在俄国军队围剿巴尔同盟的过程中,曾多次越界进入土耳其境内追捕波兰爱国人士,并在1768年6月袭击了土耳其边境小城巴尔塔,由此导致土耳其向俄国宣战。
俄土战争爆发后,叶卡捷琳娜二世要求普鲁士忠实履行1764年签订的《彼得堡同盟条约》,支持俄国同土耳其作战。普鲁士同俄国缔结同盟条约,原是为了取得波兰的西普鲁士,以便将东普鲁士、勃兰登堡以及波美拉尼亚连成一片。现在,令普鲁士感到担心的是,自己若援俄对土作战,奥地利很可能乘机夺取西里西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利于己的局面,普鲁士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出面调解俄土间的冲突,并趁势提出对于波兰领土的要求。
俄国在波兰的军事行动以及对土耳其作战进展顺利,也引起了奥地利的警觉。为了阻止俄国向中欧和巴尔干推进,同时也是为了拆散俄普同盟,以防普鲁士过于强大而不利于自己今后夺取德意志霸权,奥地利打算暂且搁置旧日的恩怨,而与普鲁士联合起来。奥地利准备以同意普鲁士占有波兰之西普鲁士为代价,换回被它夺走的西里西亚。这样做,既可迫使俄国停止对土作战,也可共同商议瓜分波兰。最终,达到阻止俄国西进的目的。
出于抵制俄国的扩张和夺取波兰领土的共同需要,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同奥地利皇储约瑟夫二世于1769年9月和1770年9月,先后两次会晤。经商定,两君主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共同建议:由普奥两国出面调解俄土战争;俄普奥三国共同瓜分波兰领土。但是,女皇拒绝了普奥调解俄土战争的建议。
俄国虽然在1772年摧毁了波兰的“巴尔同盟”,但未能完全扑46灭波兰的爱国斗争。由于当时俄国的军队主要用于对土作战,所以,为了加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俄斗争,叶卡捷琳娜二世要求腓特烈国王出兵波兰。腓特烈二世在10月末回答说,他确已作好进军波兰的一切准备,但是,在俄国签订瓜分波兰条约前,普鲁士将不采取任何行动。
吞并波兰是俄国的既定国策,叶卡捷琳娜二世决不愿与他人分享波兰的领土。但在俄土战争尚在进行的情况下,为了能将普奥拉在自己一边,她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独占波兰的计划,同意由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瓜分。这样,俄国虽然未能独自吞并波兰,但是,通过三国的瓜分,却可使普奥两国从属于俄国,这对于俄国日后争夺欧洲霸权也是十分有利的。正如恩格斯在后来所描述的:“波兰的一块土地是女皇抛给普鲁士的一根骨头,使它在整整的一百年间驯顺地被拴在俄国的锁链上”,普鲁士和奥地利“由于参加掠夺波兰而把自己完全置于俄国沙皇政府的控制之下”。
瓜分波兰的初步协议首先由俄国与普鲁士于1772年1月达成,并邀请奥地利参加,后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俄、普、奥三国于同年8月5日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条约。依约,俄国占领了德维纳河及第聂伯河以东之利沃尼亚和白俄罗斯,面积约92000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取了除但泽以外的西普鲁士,以及除托伦以外的大波兰北部地区,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奥地利获得了大部分加里西亚,以及除克拉科夫以外的小波兰南部地区,面积约83000平方公里。1773年9月18日,波兰分别同俄、普、奥三国在华沙签订了第一次划分边界条约。同年9月30日,俄国以武力迫使波兰国会批准了划分边界条约。
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如此轻易地得手,它们必然会从中受到鼓舞,并要继之以第二次、第三次的瓜分,直至波兰灭亡为止。
俄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波兰在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后,在政治上进一步受控于俄国沙皇政府,波兰广大民众深受失地丧权之苦。为了挽救国家的主权与独立,以著名的改革家科瓦泰为首的一部分中小贵族和爱国人士,发动了反对卖国的大贵族及俄国侵略者的国家复兴运动。
波兰国家复兴运动的兴起,自然引起俄普奥三国的不安。但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件,削弱了俄普奥三国对波兰事务的注意。1777年12月,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三世去世后,普奥两国为了争夺巴伐利亚的领土,于1778年7月爆发了战争,至1779年5月才结束;178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事再起。而且,瑞典为了夺回在北方战争中的失地,也乘机于1788年7月向俄国宣战。
正是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波兰的爱国力量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推动下,再次在国内开展了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的革新运动。在1788—1792年,波兰召开了“四年国会”,通过了一系列增强国力和维护主权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791年5月3日通过的、由科瓦泰起草的新宪法(通称“五·三宪法”)。它废除了“自由否决权”与“自由选王制”,实行多数通过的表决制和王位继承制,并规定国家的行政权属于国王以及由国王任命的内阁会议。这部宪法实现了波兰国家制度的根本改革,并废除了俄国对波兰的所谓“保证”。如果“波兰的旧秩序由此而被消除;经过几十年平稳的、没有外来破坏的发展,波兰就会成为莱茵河东岸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瓜分波兰的列强是不喜欢波兰重新站起来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非常仇视波兰的“五·三宪法”,她在1792年结束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后,便决定惩治波兰。在俄国的唆使和支持下,波兰的一部分大贵族于1792年4月成立了塔尔哥维查同盟,宣称要为废除“五·三宪法”而斗争到底,并“请求”俄国派兵相助。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于同年5月将10万俄军开进波兰。不久,急于夺取但泽和托伦的普鲁士也派兵入侵西部波兰。波兰军民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连遭失败,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下令停止作战。结果,“五·三宪法”被取消,波兰的改革事业再次遭到破坏。
普鲁士在配合俄国镇压了波兰的改革运动后,遂要挟俄国共同瓜分波兰,否则便不再参加反法战争。为了共同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只得同意普鲁士的要求。
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奥地利疲于应付法国围攻之际,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条约。根据这次瓜分,俄国夺取了立陶宛、白俄罗斯的主要剩余地区,以及大部分乌克兰(包括波多利亚与部分利沃尼亚),面积共约250000平方公里;普鲁士除得到渴望已久的托伦和但泽外,还获得了剩余的大波兰和部分马佐夫舍地区,面积约58000平方公里。
同年8月17日,波兰国会再次在俄国刺刀的威逼下,被迫接受了第二次的瓜分。10月14日,俄国强迫波兰签订俄波条约,波兰承认俄国夺得的波兰领土及其臣民永为俄国所有;俄国可在华沙及波兰各地驻军,波兰军队人数的最高限额为15000人;未经沙皇同意,波兰国王不得同它国宣战或媾和。此时的波兰,完全沦为俄国沙皇政府的附庸,其最后灭亡的时刻已为时不久。
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
波兰的再次被瓜分,进一步激起了波兰民众对以俄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的仇恨。1794年3月,在克拉科夫爆发了由波兰将军、曾经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柯斯丘什科领导的反俄大起义,誓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恢复1772年国界而斗争。起义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并解放了华沙等一些城市。但是,波兰军民的反俄爱国起义终于在11月被俄普奥三国的“联合行动”镇压下去。
俄普奥三国在镇压波兰起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谈判最后瓜分波兰的具体方案。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得到克拉科夫,双方争执不下。俄国为了让奥地利充当它的反土盟友,同时防止普鲁士的实力增长过快,故支持奥地利占有克拉科夫,并于1795年1月3日同奥地利签订了最后瓜分波兰的协定。普鲁士于一气之下,退出了第一次反法联盟。普鲁士停止对法作战后,招致俄、英两国的强烈不满,英国并中断了对普鲁士的财政援助。倍感孤立的普鲁士,只得接受俄奥的瓜分波兰协定,俄普奥三国遂于1795年10月24日在彼得堡缔结了第三次瓜分波兰条约。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夺取了库尔兰、涅曼河以东的全部立陶宛以及剩余的利沃尼亚和乌克兰地区,面积共约120000平方公里;奥地利攫取了包括克拉科夫及卢布林在内的小波兰的剩余地区,面积约47000平方公里;普鲁士吞并了包括华沙在内的马佐夫舍剩余部分以及涅曼河以西的立陶宛,面积约48000平方公里。
经过上述三次瓜分,波兰灭亡了。在这三次瓜分中,俄国共夺得46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约为原波兰领土的62%;普鲁士获得142000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原波兰领土的20%;奥地利获得130000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原波兰领土的18%。从此,俄国的西部边界开始与普鲁士及奥地利接壤,它不再是“欧洲以外的大国”,而在地理上成为欧洲国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