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目的与章节安排

本书希望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比较政治经济学概论。虽然本书的目的是撰写一部教材,但根据上文对比较政治经济学领域现状的描述,本书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创性。由于比较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特点,这个领域的发展仍不规范,国内外还缺乏全面介绍这个领域的教材。本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这个领域的多种研究方向、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同时又要注重教材内部各部分、各章节的联系与逻辑,以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本书特别希望能够为这一领域在中国的成型与发展作出贡献。

本书的章节安排借鉴了国际上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及教材章节安排的经验。一般来讲,美国的这类安排比较注重理论与专题,而欧洲(以英国的文献为主)则比较注重历史与思想的演变。本书结合这两种安排,将书的主体分为三部分,即历史部分、范式部分和专题部分,分别对应第二编(第二至四章)、第三编(第五至八章)和第四编(第九至十三章)。

历史部分主要讨论二战前欧洲的政治经济发展,介绍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体系内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这部分运用以国家、社会、经济互动为中心、兼顾个人与国际层面的分析方法,目的是为后面的范式与专题两部分提供一个政经互动、国际国内层面互动的事实基础、历史背景和分析框架,同时使读者体会和理解典型的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历史部分分为三章。第二章讨论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的崛起,着重分析崛起的微观基础以及崛起背后的国家、社会与经济的互动过程。第三章介绍以现代国家与经济为基本元素构建出来的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体系,重点分析体系的形成与运作规律,特别是英、美霸权下的两个体系的特点。第四章讨论现代政经体系内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从先发展国家到后发展国家,它们所面对的政经挑战以及它们的发展战略与道路是分析的重点。

本书主体第二部分是范式部分。这部分介绍比较政治经济学兴起以来,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要理论范式。这里,理论与范式要加以区分。理论一般是指对某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果关系(即规律)的总结性描述。范式则是指分析问题或观察世界的视角。因此,理论范式就是具有共同分析视角的理论集合。本书的范式部分通过介绍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四个主要分析视角来探讨对国家、社会与经济关系的不同解读。

这四个分析视角分别由本书的第五、六、七、八章概述。第五章介绍国家主义分析视角。这个范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中心来研究比较政治经济学问题。第六章介绍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经济学与理性选择方法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特别是以个人理性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的特点。第七章介绍社会联盟范式。这个分析视角是以政府、社会内各部分互动而形成的社会联盟为基础来观察和研究经济政策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第八章介绍制度主义分析视角,分成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范式。这一章讨论这两个制度主义范式的异同,尤其关注它们是怎样通过研究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国家之间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沟通机制来解释经济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后果的。

本书主体的第三部分是专题部分,分为三个大专题,即:发达经济与福利国家、发展中经济与发展型国家、转型经济与转型国家。这些专题代表了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时间段上讲,这些专题覆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时段,这也是大部分比较政治经济学学者研究的时段。在专题部分的讨论中,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利益集团与市场的互动将作为分析重点贯穿始终,但根据不同的经济与国家类型,讨论的侧重会有所不同。

第一个大专题由第九、十章构成,介绍发达经济与福利国家。前者讨论福利国家的起源、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挑战;后者讨论发达国家的经济运作与调整,比较不同国家内部的政经关系及其影响。第二个大专题由第十一、十二章构成,介绍发展中经济与发展型国家。前一章讨论发展型国家理论、关于东亚发展的学术争论以及比较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的发展经验;后一章则讨论发展型国家的问题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政府、利益集团与市场的关系。第三个大专题由第十三章单独构成,介绍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转型经济与转型国家,焦点是前苏联和东欧的政经转型,特别是转型中的国家建设问题、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关系问题,以及转型的不同道路问题。

本书最后有简短的“结语”,概述全书重点,简单讨论国家、社会与经济在全球化下的互动以及比较政治经济学对中国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