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与政府作用

国家在体系内面临着政治、经济的双重竞争,国家系统的军事竞争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而国际市场既可以作为国家强大的工具,又可能因为经济过于依赖体系而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特别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家又有发展先后之分。工业发展在先的国家(即先发展国家)要思考怎样保持自己的优势、抑制潜在的挑战者,而工业发展在后的国家(即后发展国家)则要迎头赶上,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保护自己或挑战强权,工业化往往是军事力量的基础。总的来讲,发展手段不外乎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国际资本来源包括外援、外资、外债和外贸,也就是利用国外的援助、投资、贷款和国内的出口来推动发展;而国内资本来源一般对于早期现代国家都是通过汲取农业剩余来支持进一步工业化。无论是外来的资本还是国内的资本都要通过一定途径才能转化成发展成果,这个途径就是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出口导向战略(export-oriented strategy),以此引发的工业发展叫做出口导向工业化(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简称EOI);另一个是进口替代战略(import-substituting strategy),以此引发的工业发展叫做进口替代工业化(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简称ISI)。

出口导向战略是一个依靠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带动产品升级的发展战略。前文讲过,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专业化为基础,国家因为自然、人文条件的不同,专业生产的产品也不同。出口导向战略是先出口以自己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品,然后利用外贸带来的资本再开发和出口其他产品。后发展国家由于资本有限,一般先出口的产品都是低附加值产品(如粮食、日用品等),这一阶段被叫做一级出口导向阶段;随着资本的增加而开发与出口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如钢铁等资本品),被称作二级出口导向阶段。产品升级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一方面,产品升级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成功,国家变得更富裕,工资水平上升,产品的成本增加,而发展更落后的国家以相对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就更具有竞争力,所以产品必须在第一阶段出口成功后升级。

如果说出口导向战略是以贸易为中心,进口替代战略则是以保护为中心。进口替代,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替代进口品。一般来讲,需要进口的产品都是自己制造起来成本高、价格高的相对附加值高的产品,虽然直接制造这些产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这些产品同时会面临同类产品成本低、价格低、质量高的竞争,因此需要运用关税、补贴等手段对自己的产品实行保护,目的是使国外同类竞争力强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时相对价格高于本国的产品价格,以利于本国产品和相应工业在初期发展,所以进口替代战略有时也被称作幼稚工业保护战略(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 strategy)。进口替代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策性措施加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扶植本国的工业。随着产品竞争力的加强,保护措施可以被取消,产品直接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进口替代战略从运用时间上也可以分为一级进口替代阶段和二级进口替代阶段。前者以生产消费品为主,后者则以生产资本品为主。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各有利弊。一般来讲,前者主要是市场问题,而后者主要是政府问题。出口导向战略依靠国际市场,既能通过国际市场获利,也难以避免因国际市场波动、市场供求不稳定带来的风险。进口替代战略则依靠政府对幼稚工业实行保护,但保护谁、保护多长时间往往不是以发展为主的决定,可能会被利益集团所左右,这样的结果也就难以促进发展。再者,保护也不一定能直接导致竞争力增强,被保护的企业也可能会不思进取,这就更需要政府以发展为根本目的进行有效监督。

上面是关于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利弊的一般看法。进口替代战略也可能面对市场问题。一级替代和二级替代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更先进的制造工具和技术上,而它们往往要到国际市场购买,所以进口替代的过程也可能和国际市场相连接,也自然会受它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出口导向战略也会遇到政府问题。出口导向的起始必须是商品生产,在早期的现代国家,政府在从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中起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建立在产品升级上,而产品升级经常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产品升级对于国家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对于生产者和商人等个体则要承担风险。所以那些第一阶段出口的成功者往往不愿对新产品的生产进行投资,反而会组成强大的利益集团游说政府,使其对原来的产品进行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这样产品升级就会面临问题。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以及它们的利弊会在本章的例子里做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在实际运作中,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往往交替运用。但是,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出口导向战略是以自由贸易为主的战略,而进口替代战略则是更突出政府干预,因此前者讲究效率而后者只能带来发展的问题。从我们上两章的讨论可以看出,现代国家和现代经济在发展中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国家系统和国际市场也是互相作用的,所以国家和经济不但互相影响而且不可分割。下面我们先以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国家——英国为例,来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再讨论后发展国家的发展问题以及政府的作用。

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一方面,它是第一个现代国家和第一个工业国。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840年以后才转入欧洲、北美大陆。前文提到过,英国是19世纪的世界霸主,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现代国际经济体系。但另一方面,英国作为例子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人们对它的一般看法上。因为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等理念,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在英国逐渐发展,也因为自1846年以后英国逐渐取消其关税,很多人都认为英国的发展是以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剑桥大学学者张夏准指出,英国的工业发展是幼稚工业保护的结果。Ha-Joon 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London: Anthem Press,2002).英国工业起飞的基础是纺织业,而英国的纺织业在初始阶段是很落后的。15世纪时英格兰只是羊毛出口地区,而今天比利时、荷兰一带则是羊毛加工的发达地区。鉴于这种情况,英格兰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它包括:支持和建立自己的羊毛加工业,从欧洲别的地区吸引高技术工人,以及暂时限制羊毛出口。1489年、1512年、1513年和1536年还运用法律禁止了半成衣的出口,1587年以后在羊毛加工业已经具备竞争力的情况下全面禁止了羊毛的出口,致使国外原来羊毛加工的发达地区走向衰落。Ha-Joon 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London: Anthem Press,2002), p.20.17世纪、18世纪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以促进出口、限制进口为中心也可以被看做一种变相的进口替代。应该指出的是,关税也是英国运用的主要手段。1820年英国的平均税率高达44%—55%,差不多是同时期国家最高的。Ibid., p.17.到1840年为止,英国对绝大部分进口产品(约1146种)加以关税。Linda Weiss and John M.Hobson,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5), p.125.

以上讨论告诉我们,英国的崛起不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上的,至少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而且以后者为主。1846年英国在开始逐步取消关税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1760年时英国的人均工业产值就已经世界第一了Paul Bairoch,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11(2),1982, p.281.,后来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的发展最多只能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1846年前政府对经济的持续干预,英国可能根本无法建立工业起飞的基础,也就无法自由贸易了。另外,虽然1846年是自由贸易开始的标志,但真正全面地取消关税、形成自由贸易还是在1860年。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p.23—24.这时的英国已经在经济领域具有不可挑战的竞争力,它的产品自然就不怕别人竞争,它也同时希望推广自由贸易,使其他国家也放弃关税,这样更有利于自己产品的竞争。弗斯(Firth)指出,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逐步改变重商主义政策的同时,一方面,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国家对海外贸易的军事保护也一点都没有减弱。Ann Firth, “State Form, Social Order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Urban Space and Politico-economic Systems 1760—1850,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16(1),2003, pp.69—70.

从1688年到1815年英国纳税人和投资人的大部分钱都被用于海陆军事目的,当时英国政府最关心的就是国家安全和帝国的扩张Patrick K.O'Brien,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Grand Strategies for the Growth of the British Economy, 1688—1815, ”in Nation, State and the Economy in History, edited by Alice Teichova and Herbert Mat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pp.12—13.,这也是弗斯为我们指出的英国经济发展的另一战略保障,即海外扩张战略。英国政府虽然在1846年后逐渐减少了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干预,但1846年前后英国政府在海外扩张的角色并没有改变。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体系内中心—边缘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甚至为其金融稳定分忧解难。英国要维护其国际经济体系就要为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提供大量英镑作为流动货币,但这样会造成自己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上一章美国作为霸权所面临的收支赤字原理一样)。实际上,英国不但没有收支恶化,而且还一直保持海外大量投资。主要原因是它一直掌握着印度的外汇储备,可以用印度对于其他国家的收支盈余来弥补自己的赤字。Beverly J.Silver and Giovanni Arrighi, “Polanyi's ‘Double Movement': The Belle Epoques of British and U.S.Hegemony Compared, ”Politics and Society 31(2),2003, p.336.

英国对不同类型的海外国家、地区有不同的政策。首先,英国对其殖民地的政策以巩固其边缘地区的角色为主。一方面,英国积极鼓励其殖民地发展初级产品生产,如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取消了对北美殖民地初级产品进口的关税;但另一方面也采取强硬的政策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如英国禁止北美殖民地生产高附加值的铁制品。1700年当印度的棉织品更有竞争力的时候,英国禁止了从印度的进口,直到自己的棉纺品发展起来并占据印度的市场。1699年英国开始禁止其殖民地把毛料衣物出口到另外国家,最终使爱尔兰的棉纺业衰落。其次,对于其殖民地以外的边缘国家,英国则运用军事、经济各种手段推广自由贸易的理念,并签署了一系列盘剥这些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如波斯的1836年、1867年不平等条约,以及土耳其的1838年、1861年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1839年至1842年)战败后也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日本也不能幸免,在1858年也失去了关税自主权,直到1911年才得以恢复。最后,对于在体系内的其他中心国家,英国的策略是控制技术人口和机器外流。以上讨论取材于Chang,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 22 and pp.51—56。

如果国家在英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当我们从下一节开始探讨后发展国家时,就会发现国家的作用可能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