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
- 张占斌
- 4374字
- 2021-03-27 21:37:44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要:文章澄清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蕴含着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原则即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公有制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持辩证对待、稳中求进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关键在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坚持这些原则。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举措,虽然中央大力推进,但进展并不顺利,其中领导干部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不到位、能力不足不能为是一个重要原因。权威人士在2016年1月4日的《人民日报》访谈中,谈到领导干部对于经济性常态认识时,明确指出其中“认识还不到位,一知半解,适应不太主动,引领基本无为,流于口号化,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还有领导干部对新常态“很不适应,没有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结果行动上自觉不自觉逆向而行。”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自然不力。习近平于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除非上级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级没有交代时就在等着”。
目前,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一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把供给与需求对立起来;二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三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借机宣扬“新自由主义”;四是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五是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些误解都从某个角度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分内容,因而听起来有一定道理,具有迷惑性,但又都没有从整体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阐述清楚。这些认识误区,虽然彼此迥异,但是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就是都是“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要么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要么是沿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一项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改革实践,在定位上显然存在问题。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因此,要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我们找准立场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原则
对于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做了很多说明。习近平多次做了阐述。权威人士在1月4日的《人民日报》访谈中也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如“五大理念”“五大政策”“十个更加注重”等。但如何把这些要求融会贯通,还需要厘清其中的逻辑,要从更高层面上把握其中的关系。习近平在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这为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目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还处在探索之中。从已经推出的各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来看,一些原则已经渐渐清晰起来。
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则。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背景来看,其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供过于求、增长难以继续的现实。其实质是旧增长模式,无论是从资源环境供给还是从生产消费协调来看,都已经到了尽头。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有质量的增长,是为了使经济增长能够持续下去。各项改革措施,从根本来看,都可以归结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如坚持生态底线,短期看似阻碍经济增长,但其实是为了资源环境能够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补短板,保持社会稳定,看似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似乎还有拖累经济发展的嫌疑,其实也是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经过多年在GDP优先的发展,在我国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因此,兼顾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去产能,看似会降低经济增长,实则消除无效供给,使得供给能有效转化为需求,促进供求平衡,使得增长可以持续。降杠杆,看似会降低需求,但实质是调整不可持续的透支未来的借钱消费模式,使得增长建立在真实的有效需求之上。
二是坚持公有制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能动摇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该原则目前从两项改革中已经清晰地体现出来。一是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改革思路,明确了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创新性地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产权私有之间的矛盾。二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国有企业应该集中于那些私人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领域。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提法曾让人比较困惑。随着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的思路逐渐清晰。即通过分类改革,把国有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和经济功能区分开来,分别进行考核。除了引入私人资本激活国有企业活力之外,在解除对国有企业的垄断保护的同时,也放开对国有企业的束缚,鼓励国有企业在与私有企业竞争中发展壮大,政府根据竞争结果决定去留。这一创新性的思路表明中央在改革中发展国有经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方向。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党的领导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政治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革体制,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政府部门的自身改革,难度很大。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很难推进下去。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其特色之处就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强调的是政治,而不是经济,二者看似矛盾,其实相辅相成。政府部门必须讲政治,不能以利益为导向,否则就很难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国有企业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政治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部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独特,肩负着国家使命,包括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战略,因而除了有市场利益驱动之外,还要有道德和情怀,要有理想和信念。在我国市场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在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是破坏市场规则,利用规则的漏洞,而是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对其他市场主体起到示范作用。这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加强国企中党的建设。通过党的领导,国企从下往上,与政府部门从上往下,一起来加快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和成熟。
四是坚持辩证对待、稳中求进的原则。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会改革与不改革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会导致改革的失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任何一项改革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保持各项改革协调推进而不至于相互牵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其方法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强调辩证对待问题。一方面,把看似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如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并不否定适当扩大需求并且推进产能输出;在发展私有经济的同时,也要壮大国有经济,并不是把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完全对立起来;在增强国企活力的同时,强化对国企的监管;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在抓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在抓顶层设计的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注重调动基层积极性等。另一方面,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抓重点。如权威人士在2016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访谈中指出:“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其二,强调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实践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央在各项改革方案、会议和讲话中都对此特别强调。如权威人士在2016年1月4日的访谈中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我们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关键领域工作取得突破。”要实现稳中求进,一个重要原则是适度。权威人士在2016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访谈中指出“要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辩证对待、稳中求进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革方法论原则。
三、在改革实践中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是中央在进行经济改革顶层设计时遵循的原则,也是指导我们理解改革政策的原则。但是显然,这些原则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其困难不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而在于应该坚持哪些原则,以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坚持这些原则。习近平多次指出,不要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改革实践,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并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为我们指明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的方向,那就是必须以问题、以实践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提炼和总结规律。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要及时总结提炼其中的共性部分,并以此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进一步指导改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