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节选)

荀子(约前313—约前230),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识渊博,论述精详,于儒家中自成一派,强调“法后王”、“性恶论”,与孟子的“法先王”与“性善论”相对。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天论,认为万物的运行,都遵循着较为客观的规律,反对宿命论。在礼学方面,荀子推崇“隆礼”,主张“礼义论”,认为“礼”作为一种完善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和其他学派的政治观念相比,更能起到改造社会,治理国家的作用。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述,其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多个方面。

礼论(节录)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一)。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二),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三),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四),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五)、檖貌(六)、越席(七)、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八)。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九),所以养信也(一〇);寝兕(一一)、持虎(一二)、蛟韅(一三)、丝末(一四)、弥龙(一五),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一六),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一七)!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一八)!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一九)!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二〇)!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二一);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二二);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二三);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二四)。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二五)。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二六);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二七),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故王者天太祖(二八),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二九),所以别贵始。贵始,得之本也(三十)。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三一),道及士大夫(三二),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十世(三三),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三四),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三五),所以别积厚,积厚者流泽广(三六),积薄者流泽狭也(三七)

…………

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三八)。故至备,情文俱尽(三九);其次,情文代胜(四〇);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四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四二),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四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四四)。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四五)。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

…………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四六)。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四七),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四八)。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四九)。故其立文饰也至于窕冶(五〇);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五一):是礼之中流也(五二)

■题解

本文节选自《荀子·礼论》,是研究荀子礼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文献。荀子于此旨在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荀子认为“礼”源自圣王为了调节社会的无序,顺应人性的需求,从而制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所谓:“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的功用主要是区别富贵贫贱长幼的规范,用以确定等级名分,维持社会安定,因此荀子宣称社会生活不可无“礼”,并且为统治者治国的根本,“礼者,人道之极也”。

■注释

(一)穷:谓计无所出也。

(二)“故制礼义以分之”三句,有分,然后欲可养,求可给。

(三)屈:竭也。先王为之立中道,故欲不尽于物,物不竭于欲,欲与物相扶持,故能长久,是礼所起之本意者也。

(四)香:王念孙:“香,臭也,非味也,与‘五味调’三字义不相属。”“香”当为“盉”。《说文》:“盉,调味也,从皿,禾声。”

(五)疏房:通明的房子。疏:通也。

(六)檖貌:未详。或曰:“檖,读为邃。貌,庙也。庙者,宫室尊严之名。”或曰:“貌,读为邈。言屋宇深邃绵邈也。”

(七)越席:剪蒲席也,古人所重。

(八)称:谓各当其宜。

(九)龙旗:画龙旗。《尔雅》曰:“素升龙于,练斿九。”

(一〇)养:犹奉也。信:即“符信”,凭据的意思。古代君王和各级官员为了区别不同的地位和身份,使用不同的旗,龙旗九斿是君王的符信,谓使万人见而信之,识至尊也。

(一一)寝兕:谓武士寝处于甲胄者也。兕,卧着的雌犀牛。

(一二)持虎:谓以虎皮为弓衣,武士执持者也。

(一三)蛟韅:韅,马服之革,盖象蛟形。

(一四)丝末:末与幦同。《礼记》曰:“君羔幦犆。”郑玄注:“覆苓也。”丝幦,盖织丝为幦。

(一五)弥龙:弥,如字,又读为弭。弭:末也。谓金饰衡轭之末为龙首也。

(一六)倍至:谓倍加精至也。

(一七)孰:甚也。出死:出身死寇难也。要节:自要约以节义,谓立节也。使其孰知出死要节,尽忠于君,是乃所以受禄养生也。若不能然,则乱而不保其生也。

(一八)费:用财以成礼,谓问遗之属,是乃所以求奉养其财,不相侵夺也。

(一九)“孰知……养安也”句,无恭敬辞让,则乱而不安也。

(二〇)“孰知……养情也”句,无礼义文理,则纵情性,不知所归也。

(二一)“故人苟生之为见”两句,言苟唯以生为所见,不能出死要节,若此者必死也。

(二二)“苟利之为见”两句,苟唯以利为所见,不能用财以成礼,若此者必遇害也。

(二三)“苟怠惰愉懦之为安”两句,言苟以怠情为安居,不能恭敬辞让,若此者必危也。懦,读为儒。

(二四)“苟情说之为乐”两句,言苟以情悦为乐,不知礼仪文理,恣其所欲,若此者必灭亡也。说,读为悦。

(二五)“故人一之于礼义”四句,专一于礼义,则礼义情性两得;专一于情性,则礼义情性两丧也。

(二六)类:种也,种族之意。

(二七)偏亡:谓缺一也,缺乏某方面。

(二八)太祖:若周之后稷。

(二九)常宗:继别子之后,为族人所常宗,百世不迂之大宗也。别子,若鲁三桓也。

(三〇)得:当为“德”。卢文弨曰“得”,《大戴礼》作“德”,古二字通用。

(三一)郊:古代的祭天之礼;社:《说文》,“地主也”。此指社祭,也就是古代的祭地之礼。

(三二)道:通也。言社自诸侯通及士大夫也。另,祭路神,除丧服的祭祀。

(三三)十:当作“七”。《穀梁传》作“天子七庙”。

(三四)五乘之地:古者十里为成,成出革车一乘。五乘之地,谓大夫有菜地者,得立三庙也。

(三五)持手而食者:谓农工食力也。

(三六)积:“积”与“绩”同,功业也。

(三七)“积厚者流泽广”两句,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

(三八)“凡礼”四句,《史记》作:“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言礼始于脱略,成于文饰,终于税减。郝懿行曰:“‘税’,《史记》作‘脱’。疑此当作‘税’,税者,敛也;‘校’当作‘恔’,恔者,快也,称心、满意。此言礼始乎收敛,成乎文饰,终乎悦快。”

(三九)情文惧尽:此乃礼之至备。情:谓礼意,丧主哀,祭主敬之类。文:谓礼物,威仪也。

(四〇)“其次”句,不能至备,或文胜于情,情胜于文,是亦礼之次也。

(四一)“其下”句,虽无文饰,但复情以归质素,是亦礼也。

(四二)“天地以合”八句,言礼能上调天时,下节人情,若无礼以分别之,则天时人事皆乱也。昌:谓各遂其生也。

(四三)“以为下则顺”五句,礼在下位则使人顺,在上位则治万变而不乱。贰:谓不一在礼。丧:亡也。

(四四)“立隆以为极”两句,立隆盛之礼以极尽人情,使天下不复更能损益也。立隆:完善的礼制。隆:中正,最高的准则。极:指言行的极致。

(四五)“至文以有别”两句,言礼之至文,以其有尊卑贵贱之别;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说。

(四六)“礼者断长续短”五句,皆谓使贤不肖得中也。贤者则达爱敬之文而已,不至于灭性;不肖者用此成行义之美,不至于禽兽也。

(四七)反:相反也。

(四八)御:进用也。

(四九)持:扶助也。险:谓不平之时。

(五〇)窕冶:妖美也。窕,读为姚。

(五一)隘:穷也。慑:犹戚也,悲伤之意。

(五二)中流:礼之中道也。

■讲疏

《礼论》篇是荀子对礼的论述,荀子的礼学以“性恶论”为基础,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端和混乱,影响社会的安定繁荣,所以先王制定礼义,礼义使欲望与现实相互平衡,同时也使社会的等级制度得以稳固。礼的内容,荀子认为有“养”和“别”两个方面。“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以求”,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荀子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天地”、“先祖”、“君师”是礼的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礼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最完备的礼要求感情和礼义都发挥到极致,同时二者又要相得益彰。人生虽有“吉凶忧愉乐之情”,但荀子认为“礼”要“谨于吉凶”,要用礼来节制情感,“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使礼成为“万世则”。凡此种种,荀子对“礼”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乐论(节录)

夫乐者(一),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二),形于动静(三),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四)。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五)、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六),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七),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八),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九)。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一〇),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一一),则民流僈鄙贱矣(一二)。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一三),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一四),审诗商(一五),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一六)。”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一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一八);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一九),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二〇)。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二一)。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于乎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勉学(二二),无所营也。

■题解

《荀子·乐论》是荀子谈论礼乐问题的重要篇目,本文探讨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教育作用。先秦诸子中,墨子对礼乐极力反对,荀子驳斥墨子“非乐”的观点,指出音乐既是人性的天然需求,又是教化人民、安邦定国的重要手段。

■注释

(一)乐:音乐。下一个“乐”,读作“快乐”之“乐”。

(二)声音:指嗟叹歌咏。

(三)动静:指手舞足蹈。

(四)性术之变:指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五)曲直:声音的曲折与平直。繁省:声音的复杂与简单。廉肉:声音的单薄与丰满。

(六)闺门:家庭。

(七)比:配。物:各种乐器。饰:通“饬”,整饬,调整。

(八)一道: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长少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等根本道理。

(九)婴:侵犯。

(一〇)白:显赫。

(一一)姚冶:妖艳,指音乐不正派。险:邪。

(一二)流僈:放纵散漫。

(一三)犯:应读作“脆”,脆弱。

(一四)宪命:法令文告。

(一五)商:通“章”。

(一六)太师:乐官之长。

(一七)“其感人深”句,王先谦曰:“《史记》作‘其风移俗易’,语皆未了。此二语相俪,当是‘其感人深,其移风俗易’,与《富国篇》‘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句法一例,上文‘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即是此意。”

(一八)心伤:俞樾曰:“歌于行伍,何以使人心伤?义不可通。‘伤’,当为‘惕’。”

(一九)郑、卫之音:常用来指代轻佻的音乐。

(二〇)磬管:卢文弨曰:“元刻作‘箫管’,与《礼记》同。”

(二一)周旋:卢文弨曰:“元刻‘周旋’作‘随还’。”

(二二)勉:卢文弨曰:“元刻‘勉’作‘免’。”

■讲疏

《乐论》是一篇系统性很强的儒家礼乐思想论著。荀子在文中对音乐及其有关问题进行论述,驳斥了墨子“非乐”的观点。文章从批判墨子的主张出发,阐述了“乐”的内涵,“乐”的社会功用以及“礼乐”的关系。荀子肯定了“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人自然性情的一种必然需要,在人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认为不同的音乐给人以不同影响:“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假使对各种音乐放任自流,邪恶之音就会危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统治者有必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正声雅乐来引导民众,让它“感动人之善心”以安定社会,维护自己的统治。荀子又提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强调“礼”、“乐”相成对于教化人心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古代以“礼乐”治国的重要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中华书局1983年。

《荀子校释》,(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荀子今注今译》,熊公哲注释,重庆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