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及语义演变中保留义素的选择感谢吴福祥先生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董秀芳

1 语义演变的单向性倾向

传统的词义演变理论中提到的词义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从这里我们看不出词义演变的规律性,似乎词义的演变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扩大又可以缩小,但这只是看到了表象。

Traughott & Dasher (2002)提出了语义演变的单向性倾向这一重要命题,这种单向性表现为在甲义和乙义之间,从甲义演变到乙义是可能的或普遍的,但相反的演变不可能或非常罕见。某一特定语言中意义相近的词往往经历相同的演变路径,而且还存在一些跨语言的语义演变模式。

汉语史可以为探讨语义演变模式提供丰富的材料。汉语研究者们实际早已观察到了语义演变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如孙雍长(1985)所提到的“词义渗透”、许嘉璐(1987)谈到的“同步引申”、江蓝生(1993)谈到的“词义的类同引申”,实际都是注意到了语义演变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纳,尤其是江蓝生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强调并使用了类同引申的原则来解释汉语的一些演变现象(参看江蓝生2000)。只是汉语的研究者们没有将这种概括提升为一种普遍的规律,也没有强调单向性。

以下我们举例说明一些在汉语史中可以证明的演变模式。比如,表示心理感觉的动词经常转变为表示对客观事物或情况的判断推测的副词,但没有发现反向演变的情况: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尚书大传·大战》)(动词:喜爱)

时时爱被翁婆怪,往往频遭伯叔嗔。(《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讲经文》)(副词:容易,经常)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动词:喜爱)

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陶渊明《答庞参军诗·序》)(副词:容易,事物出现某种情况的倾向性)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诗·小雅·彤弓》)(动词:喜爱)

夏喜暴雨,冬则积雪。(《洛阳伽蓝记》卷五)(副词:容易,事物出现某种情况的倾向性)

不畏官军十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北史·来整传》)(动词:畏惧)

如太史公说古诗三千篇,孔子删定三百,怕不曾删得如此多。(《朱子语类》卷二十三)(副词:大概,可能)

虽杀戮而奸人不恐。(《韩非子·用人》)(动词:害怕)

赵员外道:“此处恐不稳便,可请提辖到弊庄住几时。”(《水浒传》第四回)(副词:可能,大概)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诗·小雅·谷风》)(动词:害怕)

当谓使君与国同规,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惧非海内企望之意也。(《后汉书·袁术传》)(副词,大概,恐怕)

这种语义变化属于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在语义演变中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心理动词表示的是人的主观感受,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人对客观事物或命题的主观判断自然在语义上是合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