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的声音:“一带一路”高端访谈录
- 王琳
- 3535字
- 2021-03-28 15:34:25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教授陈衍泰
国际产能合作大有可为
时间:2015年4月
2015年5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产能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等主要目标。
同时明确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总体任务为,将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王琳对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陈衍泰教授进行了专访。陈衍泰就国际产能合作中哪些国家行业、企业将先行受益,企业与政府的角色,推进合作中的潜在风险与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陈衍泰认为,国际产能合作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会从中受益,有志于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发达经济体也可能从中受益。他强调,各国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政策等原因,具体受益的行业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情况做具体分析。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受益
王琳: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什么?哪些国家、哪些行业最能受惠于此?
陈衍泰: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可以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进行解读。
首先,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微观主体和市场执行者,既包括大型企业(含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又包括中小企业(多数是非公企业)。他们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进行自主决策。
其次,在产业层面,(国际产能合作)是指根据产品的劳动分工程度和技术复杂度,不同国家在某个产业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或者产品内分工合作的过程。
再次,从国家层面看,国际产能合作通常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是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产品分工合作、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模式。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产能合作还应包括各合作方在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等领域的跨国合作,(这样的合作)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某个行业的国际规划话语权等软实力。
国际产能合作是基于市场交易的原则,但中国倡议的国际产能合作还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例如“义利并举”“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特色。
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会从中受益,有志于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发达经济体也可能从中受益。具体的受益国将包括亚、非、拉等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有志于通过工业化推动本国发展的国家;同时还可能会惠及包括传统制造强国德国等在内的一批发达国家。
从产业看,参与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以及各国拟重点鼓励支持的行业有可能受惠于此;但各国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政策等原因,具体的行业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从企业看,积极融入国际产能合作相关产业、具有国际化意识且善于国际经营和掌控风险的企业将可能从中受惠。
民营中小企业如何发挥作用
王琳:民营中小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民营企业的需求、面临的困难,与更早一批走出去的央企、国企有何不同?
陈衍泰:首先,包括中小企业、大企业在内的不同企业主体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构成,民营中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与大企业是上下游、产供销的关系,是国际产能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由于许多东道国的国内产业制度往往不完善,存在着各种风险,通过培育大中小企业“抱团取暖”、集群发展,有可能在东道国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降低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风险。
再次,从中国国内的角度看,民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民企的自身能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民间色彩的优势,以分散形式走出去容易为国际社会、东道国合作者所接受。
以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地为代表的民营中小企业已经很好推动了中国的国际产能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浙江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为202万,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着中国与各国的国际产能合作。
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需求和困难包括:一是普遍对于具有国际视野和技能的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应不足。二是民营企业海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三是对于东道国的环境不了解,对东道国的投资信息需求旺盛;相对于央企、国企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和研究实力,民营企业更期待海外公共服务的支持。另外,民营企业在一些东道国的商务签证申请、正当海外利益保护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走出去工业样板仍需完善
王琳:中国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但自身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作为“样板”对外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时,如何进一步完善,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陈衍泰:中国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二百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压缩式工业化”的过程,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现象和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贫富差距、社会浮躁等。
“中国工业化样板输出”需要完善领域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第一,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提升保护标准。第二,同时重视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育,特别是东道国内生能力的培育,帮助东道国建立自身的工业体系。第三,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重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产能过剩”是相对概念
王琳:国外一直有人担心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将“过剩产能”与污染一起转移到其他国家,过剩产能与富余产能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说服并取得合作国的信任?
陈衍泰:“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其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地理空间的特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通常是指产能利用率过低,造成人员、生产设备的闲置和成本的浪费。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产能落后,如果与接收国需求匹配并避免产生负面的经济和生态问题,就不能说产能过剩有害。
“产能过剩”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也最早在美国发生,并转移到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也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引进大量其产能过剩的设备,尽管对输出国来说是落后和过剩的,但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却是非常急需和重要的。
事实上,无论是诸多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当前中国的设备都相对先进;中国产能过剩是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产物,伴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地方阶段性过度投资等出现。
建议合作国根据本国发展阶段的实际工业化需求,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分析,选择恰当的合作产能;另外,可建议合作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国内制度体系。中国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同合作国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坦诚对话,建立互信交流机制。
政府做好裁判,不要兼职
王琳:在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中,如何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陈衍泰:市场恶性竞争是,企业运用远低于行业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或使用非商业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竞争方式。这会导致利润率偏低或不可持续发展。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行业多是进入门槛低、生产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不强同时需求又巨大的行业。
总体而言,国际市场上竞争在所难免,特别是寡头垄断型大企业经常采用恶性竞争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小企业。但对于本国同行业走出去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一些策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非零和”国际恶性竞争博弈行为。
第一,走出去的企业,应注重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从自身核心竞争力积累入手,培育独特性。第二,注意做好同中国国内母公司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特别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行沟通和协调。第三,对于实力相当的大型企业在海外的竞争情况,可以通过鼓励,推动母公司的合并。第四,通过成立“海外商会”等海外中介协调机构,游说和鼓励“抱团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这也是日本大型商社走出去相对成功的经验。最后,政府可通过制定海外投资法律法规,针对中国海外竞争、海外投资行为等出台相关规则,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海外企业进行规范。
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竞争的问题,政府也应定位好角色,只做“裁判员”,不能兼职做“运动员”。
政府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包括海外竞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做好公平、公正的“裁判员”角色。政府可以支持成立各级海外商会或行业协会,学习德国海外商会(IHK)的经验,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政府在国内也可针对走出去企业母公司进行服务和监管,包括法律、税务等问题。
除此之外,政府应简政放权,将问题交还给市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