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花此为《秦中吟》组诗十首的最后一首。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无常价:没有固定的价格。,酬直看花数酬直:讨价还价。: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jiān):“戋”原意为细微或很少。“戋”字叠用为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易·贲》:“束帛戋戋。”五匹绢帛捆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中人:中产之家。《汉书·文帝纪》:“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按,中唐时次户之家每岁输税在“万钱”上下(参见李翱《论事疏表》)。李肇《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肇与白居易同时,可见白诗言不虚。

《买花》诗的写法与其上所选的《秦中吟》诸篇大致相同,都是重在写统治阶级的奢靡,也都是采用贫富两极的对比手法。

唐朝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唐贞元时,赏玩牡丹,更成为盛行于长安的一种社会风气。此诗通过叙写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无情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辛辣讽刺了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社会风气,深刻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尖锐矛盾。

故事发生在“帝城”,发生在“春欲暮”时,首句时间地点的交代,颇含深意。“春欲暮”之时,农村青黄不接,农事加倍繁忙,而长安城里的权贵臣僚们却忙于“买花”。开篇的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车马杂沓,红尘滚滚,狂男颠女,熙熙攘攘,“喧喧”二字,声态俱作。真可谓“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白居易《牡丹芳》)。《买花》接下来的四句,写花市买花成交的场面。前四句已为抬高花价打下伏笔。因为需求者过甚,价格随行就市,疯涨也属自然。一株花开如繁星的红牡丹,出价竟达二十五匹帛。虽然花价惊人的昂贵,而狂热的买花者却大方出手,如土挥金。又四句写精心移花的场面。这个场面写得很细,买花者对花既“庇”又“护”,水洒泥封,珍若珠宝,是一补笔,补写所买之花极为贵重。细玩,似也有弦外之音。“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二句,既是收束,又是拓笔。二句可理解为:富贵人家侍弄牡丹已成风俗,习以为常,人人沉迷其间,并未有什么奢靡的感觉。此二句暗含诗人对于“买花”的倾向性观点,但表达含蓄,仿佛不经意的一句评价。此二句后,诗人将描写对象急转至另一方,即对种田老汉的描写。这位老农偶然经过花市,而见花市成交的盛况,不禁“低头独长叹”,可是“此叹无人谕”。在异常热闹喧哗的花市,根本无人关注老农低头长叹的神情,也根本无人明白其何以有如此神情。原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深色”的牡丹花,竟然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而那“田舍翁”即是纳税者,即是买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买花者的所有消费,正源于对百姓榨取的赋税。

全诗二十句分两大段,前十四句为第一段,写京城权贵阔富买花;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写田舍翁看买花。白居易的讽谕诗,一般都是在结尾时“卒章显其志”,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然此诗则借人之口而表达自己的观点。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反映了赋税对百姓的戕害,揭露了社会腐败的某些本质方面,诗也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