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仕宦家庭,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小官。由于厌倦官场,四十一岁弃官归乡,过起躬耕隐居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诗文辞赋风格淡雅、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有《陶渊明集》存世。

分散逐转,此已非常身

杂诗(其一)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蒂(dì):瓜果、花等与枝、茎相连处称蒂。

陌:东西走向的道路,此处泛指道路。

此:指此身。

非常身:指不再是盛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器。

盛年:壮年。

勉励:激励。

简析

此诗感情多变,大致分为迷惘、迷醉、觉醒三个层次。符合陶渊明诗歌一贯的淡泊色彩。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首句以迷惘之情展开,探讨人之命运这个永恒的话题,诗人将个人比做无根之萍,陌上之尘。发出人一生的经历不过是随风飘摇,难保初心与常身的感叹,此时的感情基调由迷惘转向悲叹的无奈。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紧跟着的四句则画风一转,在明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现实之后,诗人发出“落地为兄弟”的感慨,与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遥相呼应,更反映了陶渊明身处乱世对和平、泛爱的一种向往。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所以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迷醉之言,这是诗人在面对命运不测时而准备妥协之举,结合背景来看更是魏晋风流的隐世自保之情,也许在诗人看来世道不公,那便醉生梦死也无妨。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最后四句则更像是一个文人的觉醒之言,面对其他知识分子不屑或鄙视的眼神,诗人选择继续纵酒,并且奉劝他们要珍惜时光,不要犹豫,既然人生不可把握,官场不可肃清,又为何被名利遮眼放弃行乐呢?毕竟“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啊!

背景

这组诗共十二首,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主要慨叹韶光易逝和壮志难酬。这首诗起笔即对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名家点评

〔唐〕李善(注):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文选》)

〔明〕黄文焕: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陶诗析义》)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