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部的文员小姐姐,把储达侠填报过的内容,在远程用口头又重复了一遍。小姐姐客气而又疏远,声音软糯可口。兰泽为了这把好听的声音,耐心地跟着她,一条条内容仔细核实。
按照兰泽以往的经验,国家部门在合作中都挺厚道,一般不坑人。
但如果个人关系不过硬,人家也不会主动提示,怎么对私人最有利。他要是没有储达侠这位老兄开路,上哪找核工业部合作去?
文员小姐姐向兰泽确认了申请书内容准确无误。之后几天里,兰泽收到了相关实验组的主动联络。
首先是生物实验大组的联络人。和兰泽在远程用文字聊了聊对新型微生物的设想,以及兰泽正在进行的工作阶段。
兰泽紧张地做了详尽的汇报。
对方搞清楚了兰泽是个年轻的微生物设计师,但不能自己下实验室之后,很快〖核污染治理微生物〗项目组被组织了起来。隶属在生物大组下面。
这个项目组人数不多,却分工为三个小组。微生物组,分子工程组和耐受组。
项目组吴组长把大家拉到一起,成立了讨论组。一番远程讨论之后,兰泽和自己的项目组同事很快敲定了合作方案。
一直以来,兰泽设计微生物,只限于提供核苷酸代码和合成微生物的操作方案。
真正把微生物做出来,他需要找实验室帮忙。现在,分子工程组把这活揽了下来。
分子工程组没提收钱的事,兰泽也没问。
如果可以把事情做完再掏钱,他并不介意超出预算的部分慢慢还债。
微生物组负责饲养这些小生物,记录生命活动。
耐受组的设备正是兰泽的一揽子测试需要的。微生物核辐射耐受的系列实验交给耐受组主持,兰泽提供实验方案。
大致谈妥方案之后,正式的合约是以核工业部下属生物实验大组的名义,和兰泽个人之间签署的。
两方各执一份电子正本;提交商务部存档,并转发储达侠——申请人兼担保人过目。
签约时,兰泽的抗辐射结构已经推演了大半。
他按照合约要求,向项目组提供了相关的专利申请号。这些专利,将免费授权给核工业部内部的科研活动以及实际应用。
按照合约,双方每个月互相通报一次工作进度。
第一个月,部里的工作进度吓了兰泽一跳。
这个月的工作主要是实验审批和拨款。审批通过,拨款到位,核污染治理微生物才能进行正式的工作安排。
拨款直接下达给相关的各工作单元。
每个实验小组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微生物设计师,也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个团队。但在这个项目中,就是兰泽本人。
所以,工作单元的这笔拨款,在约定日期打到了兰泽的个人账户,由他支配。
对于兰泽而言,这笔钱,来得有点惶恐。
相对于个人的日常支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拿来租个配套齐全的生化实验室,添置一堆很贵的家当,再养十来个人手……照这么浪个两年,说不定还有剩的。
兰泽非常不放心。虽然合约中,没说他的专利被买断,但他总担心字里行间的什么奇怪地方,暗含他没看明白的隐藏条款。
如果他提供的专利,真的必须被买断,那以后他自己在设计中想用都没法随意使用了。只能等着别人授权。
万一人家就是不授权呢,那他也就不用在这行干了。
这实在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饭碗问题。
于是,他找生物实验大组的联络人反复……骚扰。就想确认,合作双方之间,也就是国字头核工业部和他个人,权利和义务到底是什么。
联络人反复用文字解释,兰泽的技术只是使用授权,并不是卖给部里了。
但是兰泽再深入问下去,联络人也说不清楚法律问题。只是反复保证没问题。
最后,联络人终于被他逼急了,召唤出了部里的文员小姐姐。自己遁了。
再次听到文员小姐姐那把好听的声音,兰泽好像喝到了冰水,一点都不焦虑了。
小姐姐说起话来,软糯周到而滴水不漏。
兰泽脑子不太在线,不由自主地,车轱辘话“权利和义务”多问了几句。于是,小姐姐也急躁了。
她清了清嗓子,给兰泽讲了几个甜甜的故事。
主要内容,都是天才工程师苦尽甘来,终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赏识。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风云际会,头角峥嵘,遨游天际,名利双收。
她说到的工程师,除了姓名不一样,受苦受累的领域有差别,发达的路线都是一样的。
可惜兰泽孤陋寡闻,一个都没听过。
他又不是工学院毕业的。
小姐姐借此告诉兰泽:“嗯,我们国家部门和外部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一直都是这样没有节操的。”
粉红肥皂泡吹了满天,就和做梦似的。兰泽更不肯相信了。
他向小姐姐追问:“给多给少的依据是什么?款项金额,究竟是谁安排的?”
小姐姐听到具体提问,松了一口气。说话声音都变稳定了。
她认真解释了这个复杂的问题。
兰泽觉得,貌似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声音好听。
项目研究经费,是由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商务部在候选机构中随机抽取。
因为有合同约定,项目经费的大比例浪费和项目失败,都会影响到评估机构的佣金和未来业务。所以,小姐姐认为,第三方机构很可靠。
拨款依据,是历年数据构成的拨款-产出数据曲线。金额必须保障项目工作小组在两年内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研发工作。
对于兰泽这种只有一个自然人的外部合作方,小姐姐说,在历年的案例中,即使合作方只有一个人,背后也往往有一个团队需要生存。
再则,开创性的科技研究十分艰难,经费短缺造成的“断崖效应”尤其明显,国家经费拨付,绝不允许低于“警戒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