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园区:规划·开发·运营
- 王宏新
- 1467字
- 2021-03-27 18:31:33
3.1 规模经济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规模下或一定规模区间内,企业生产最有效率,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益。换言之,就是企业因按照一定的生产规模组织生产可获得较高经济利益。规模经济理论是以研究各类企业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要求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最有效率为目的的理论。最早对规模经济进行研究的亚当·斯密,他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角度揭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影响:由于分工使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得到提高,就减少了因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劳动分工是在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规模经济逐渐进入学者研究视线。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对规模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解释道:“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对于规模经济形成的途径,马歇尔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个别企业充分利用或合理组织资源、提高经营效率而产生的“内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由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或协作、地理位置接近等原因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还提出规模经济报酬变化规律,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描述的是单位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水平,这种情况又被称为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不随产量增加而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产量变动比例与各要素的比例相等。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上升,增加的利润小于投入的增加部分,这种情况又被称为规模不经济。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认为规模生产是劳动分工的前提,促使生产资料集聚使用而达到节约目的,同时推动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大机器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使巨大的自然力为生产服务,也促进生产过程变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过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指出企业采取组织形式的生产在于对效率的追求、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按照不同实现领域,可将规模经济区分为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和经营上的规模经济。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实行专业化生产或流水作业,扩大了生产批量;或者采用大型高效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从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随着生产批量增多、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经营上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和充分利用,节省了经营费用,提高了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增强。
规模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首先来源于单个企业规模的内部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专业分工、技术革新、组织形式改革等;以及利用企业的行政职能替代市场行为,在筹集资金、吸引人才、购买原材料等方面降低交易费用。其次来源于企业间甚至行业间合作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企业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就近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或企业或行业间信息网络的建立减少企业信息获取成本等。
除了产量规模的扩张引起的规模经济外,还有产品种类扩张产生的规模经济,又称范围经济。在物流园区的企业之间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包括专业运输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储公司、加工公司、汽车修理公司等,使各个企业经营更加聚焦、工作效率更高。同时,由于每个企业只经营一个环节,极大地缩小投资额度、降低进入门槛,使更多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市场,增加了整个社会资本在物流行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