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个关键词读懂经济学
- 聂小晴
- 1537字
- 2021-03-27 18:21:57
关键词27 信息不对称
纵观中国古代帝王,几乎每一位开国皇帝在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就开始坐在龙椅上大开杀戒,将那些勤勤恳恳老黄牛式的功臣赐死。勾践杀文种就是一例。
勾践打败吴国后,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会,大臣们纷纷举杯相祝。但此时,勾践却没有半点喜悦之色,善于察言观色的范蠡觉得勾践今天有点不对劲,心想一定是犯愁怎么搞定这些有功的大臣们。足智多谋的范蠡权衡再三,决定还是急流勇退自保的好,于是向勾践提出了要告老回乡。
范蠡临走的时候,念在跟同事文种多年交情的分上,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让他也跟自己一起隐退,否则以后可能会有杀身之祸。文种看完信后,不以为然,自认为对越王贡献大,他不会杀自己。可后来事实证明,文种还真小看了勾践。勾践深知文种的才干,一旦叛乱势必给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决定除掉文种。
有一天,勾践去见文种,待了一会儿就走了,临走的时候给文种留下一把剑,剑上刻着“属镂”二字。文种一下懵了,这是勾践让他自杀的意思。此时,文种想起了范蠡曾经的告诫,只能长叹一声:“不听范蠡的劝告,终于落得如此下场,我太天真了!”说完,文种乖乖拔剑自刎。
□ 越王勾践、范蠡和文种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杀重臣的悲剧一直在不停地上演着,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众臣,嘉庆杀和珅,康熙杀鳌拜等都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是皇帝的一种癖好吗?难道说“卸磨杀驴”已经成了一种流行?历史学家对此自有一番见解。但其实,我们通过经济学也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奥秘。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可以部分地解释皇帝杀重臣的现象。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他们洞悉了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所有权,而将经营权让渡给管理者。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中,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皇帝与重臣的关系可以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委托大臣们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并给他们发工资,希望他们努力工作,为自己干活。皇帝最担心的是这些代理人不忠,怕他们造反。此时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大臣们知道自己会不会造反,而皇帝却不能肯定谁忠谁奸。
怎么办呢?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区分一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可是对于造反这件事来说,皇帝觉得用一个信号来区分未免有些草率,因为这可是皇帝的宝座,万一这个信号不准确呢?所以皇帝只好选了一种非常规的分离信号来进行识别: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因此,一旦让皇帝觉得你有能力造反,你可能就会被杀。剩下那些没能力造反的大臣,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这样一来,皇帝就心安多了。
有些开国重臣即使交出了兵权,仍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其实这也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因为重臣除了拥有兵权、职权这些有形的资产外,还有才能、威望、人际关系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是没法上交的,这对于皇帝来说也会构成威胁,所以即使你交出了兵权,也一样要被杀。
当前,我们正处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满不确定性,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在这个时代里,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只有及时掌握比较充分的信息,拥有不断逼近真相的能力,才能胸有成竹,变不确定为确定。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全面,你所做出的决策也就会越趋近于正确,也可以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不必要损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拥有充满智慧和理性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