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基础学出纳(图解版)
- 李岩
- 8278字
- 2021-03-30 21:20:03
3.1 会计基础理论
出纳在其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现金的收付与现金日记账的登记等业务,这些业务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了解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就可以使出纳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 会计概述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即劳动成果,必然要耗损一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即劳动成本。对劳动成果以及劳动成本记录、计算,并加以分析,企业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而会计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这样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活动。所以,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象是特定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根据其特性主要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出纳主要参与的是财务会计这部分,主要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
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如表3.1所示。
表3.1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工作的直接目标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我国会计的目标主要满足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和企业职工。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因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例如,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都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有关的经济决策。
3.1.2 会计基本假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中,它能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一些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也成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出纳,当然要了解其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有四个,如图3.1所示。
图3.1 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主体就是可以进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会计可以为之服务,对其在生产经营时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财务收支进行会计核算。
例如,A公司按照正常规定在我国注册成为一个公司,那么A公司也就具备了独立核算水平,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对等的概念,如表3.2所示。
表3.2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对比
2.会计分期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由此看出,对于各个会计主体,我们要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管理,还必须对其分期进行管理。
会计分期一般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我们在这三个期间都应该做出总结,税务方面也要求企业单位在这三个会计期间都做好报表,并根据企业单位经营情况履行申报纳税义务。
一个会计主体也就是一个企业单位,要正常经营,其经济活动就应该是连续性的。然而,这个连续性也决定了其会计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因此我们要将企业单位连续的经济活动以阶段成果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必须及时地为企业单位提供企业经济和经营状况的信息,按照规定期限,及时、分期、有效地编制报表,分析经营期间利弊,从而促进企业单位的持续经营。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折旧、待摊和预提、应收应付等会计处理方法。
3.持续经营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会计主体(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要以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单位是否将会破产清算,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遭遇清算、解散等变故。
例如,甲企业购入一生产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设备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该设备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其实它就相当于是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之前的一个拟订程序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好所要做的事情。
注意: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同时还规定:“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单位持续经营中,在会计期间所编制的各种报表都应该用货币计量,国家规定要用人民币来记账反映企业单位,也就是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迎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单位在现代会计核算中,尤其是对于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单位来说,会涉及多种货币(如图3.2所示),然而各种货币单位之间的汇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单位会计必须确立一种货币单位为记账用的货币单位,其他所有的货币、实物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度量、比较和稽核。这一货币单位我们称它为“记账本位币”,我国的记账本位币就是人民币。
图3.2 各种货币单位
3.1.3 会计基础与会计循环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在会计工作中,自经济业务发生后,从填制会计凭证到会计期末编制会计报告,形成了会计循环。
1.会计基础
对于会计基础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就是财务工作中的一种计量标准,对财务工作也就是会计体系整体发挥着重大作用。例如,我们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会计基础为我们在确定收入和费用所归属的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金额等提供了方法。
会计基础也是现代会计学的重要部分,它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办法和基本技能都做出了相关阐述,而且它也是从事财务行业的入门课程,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必不可少的考试内容。会计基础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又可以简单地被分为两种标准体制,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注意: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2.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指的是自经济业务发生后填制会计凭证,至会计期末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循环包括的步骤和程序如下。
● 填制原始凭证,记录经济业务。
● 根据原始凭证在各种日记账中序时地登记经济业务,或者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
● 根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或是日记账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 根据日记账或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将经济业务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
● 编制调整前、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或称试算表),试算总分类账各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之和与贷方发生额之和以及借方余额之和与贷方余额之和是否相等。
● 将期末账项调整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据以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 将期末账项结转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所有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 将计算确定本期利润的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结转各种收入和成本、费用账户。
● 然后将利润分配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 编制结后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以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明细表,检查期末账项调整、账项结转和其他结账等记录的正确性,然后结计各账户。
● 根据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户所提供的报表,总括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3.1.4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会计基础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可以简单地被分为两种标准体制,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如图3.3所示。
图3.3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
在权责发生制里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且不管这些款项是否收付,我们在本期会计期间中都应把它们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相反,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在本期会计期间已经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我们也均不能把它视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列入账目。
在权责发生制的理解上,也许会觉得财务术语常用解释较为拗口,从而乏味,进而也难以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平时生活中的小事情来加以比喻阐述理解。例如,之前我们在上学期间的每月生活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上理解,父母每月规定数目的生活费且在当月我们所花费的也就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如果是这个月我们把父母所规定数目的生活费全部花光了,然而父母再多寄给我们额外的钱,在权责发生制里就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了。
通过权责发生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不是把款项的实际收付来作为记账基础的,在权责发生制下,每一次的会计期末,我们都应该对各项跨期收支作出调整和核算,从而使得各个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做到合理的配比。即使这些核算手续较为麻烦,但是通过它所计量出来的财务成果却很正确。因此,在我们国家,企业单位会计核算都采用权责发生制,当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也是这么规定的。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里,对于本期会计期间里实际收到的款项(收入)和支付的款项(费用),不管其是否属于本期,都要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入账;反之,凡是本会计期间没有实际收到的款项收入和付出款项的支出,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比喻理解收付实现制的含义。我们同样可以用上学时期的生活费用来比喻,如我们每月花销了父母给的每月固定的生活费,父母在当月又重新寄来生活费,在收付实现制的定义上就可以理解为在该月我们所有收到父母所给予的生活费(每月固定的和后来当月补给的)一块都可以算作该月的收入和花销。
由上面的简单阐述也可以看出,收付实现制计算方法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来看就比较简单,当然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它也被称为现金制,但在计算企业单位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时就不合理,它过于简单化,不能合理计算出企业单位的盈亏状况,所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予采用,不过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户等还是会应用它。
3.1.5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它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一种基本分类。它也是为了方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部的经济业务而用一些特定的概念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分类。在我国企业单位一般把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财务状况是指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又称静态三要素,其包括的内容如表3.3所示。
表3.3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具体来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如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都属于企业的资产。此外,像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都属于资产。
注意:资产的确认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求资产是一种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其次要求资产要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最后要求资产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2)负债。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注意:负债的确认应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按照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是一个营业周期以内,预期需要动用流动资产或以新的流动负债偿还的债务。通常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长期负债则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债务,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例3-1】
北京天一有限公司现向银行借款500000元,即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北京天一有限公司同时与银行达成3个月后借入500000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就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应形成企业的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是资金运动显著变动状态的主要体现。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又称动态三要素,具体内容如表3.4所示。
表3.4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并非企业的日常活动,这种偶发性的收入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作为营业外收入确认。而出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实质上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要的材料的收入也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的收入,因此应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具体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
(2)费用。
费用表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或耗费,当它发生时必然一方面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则是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无论是何种行业,企业能否以最小的费用换取最大的收入是衡量其经营绩效最有效的尺度。
【例3-2】
北京天一有限公司用银行存款50000元购买LED显示器,尽管使公司经济利益流出了50000元,但是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并没有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将该笔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
(3)利润。
在一个会计年度里,企业的收付超过费用,表示实现利润;反之,则表现为发生亏损。
3.1.6 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由于这一公式在数量上恒等,所以又称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可以完整地表现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因此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理论结构的基础。
资产和权益是相互依存的,企业没有权益不可能拥有资产;同样没有资产,权益也绝不可能存在。因此从数量上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额必然等于权益总额。资产与权益的这种相等关系构成了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注意:会计恒等式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资产和权益实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一系列财产的占用形态;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这些财产的一系列所有权,也就是这些财产资金的来源渠道。而且,由于权益要求表明资产的来源,而全部来源又必须与全部资产相等,因此全部资产必须等于全部权益。
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发生,如购进材料、支付费用、销售产品等都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时间点上,哪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九大类型,如图3.4所示。
图3.4 各种经济业务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若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账有错。下面举例说明。
【例3-3】
北京天一有限公司在2010年1月31日拥有资产200万元,其中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即负债为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40万元。
天一有限公司在2010年2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3日,为拓展业务需要从达利工厂购进大屏幕1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一共8000元,款项未付。根据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得:
资产(2000000+8000)=负债(600000+8000)+所有者权益(1400000)
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各增加金额8000元,总额为2008000,仍然保持平衡关系。
(2)6日,收到丁山公司交来的银行存款50000元,作为对天一公司的投资。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5万元,同时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5万元,由于这一变化,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即变为如下平衡关系:
资产(2008000+50000)=负债(608000)+所有者权益(1400000+50000)
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各增加5万元,总额均为2058000元。
(3)9日,向银行提取48000元差旅费。
该项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的资产 —库存现金增加了48000元,银行存款减少了48000元,因此原有的平衡公式变为:
资产(2058000+48000-48000)=负债(608000)+所有者权益(1450000)
资产中的一增一减,金额相等,资产总额仍为2058000元,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保持平衡关系。
(4)12日,以银行存款58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了负债(短期借款)减少了58000元,资产(银行存款)减少58000元,因此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为:
资产(2058000-58000)=负债(608000-58000)+所有者权益(1450000)
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各减少58000元,双方总额均降为2000000元,仍然保持平衡。
(5)14日,经向银行申请,银行同意将短期借款40000元转作长期借款。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使一项负债(短期借款)减少了40000元,另一项负债(长期借款)增加了40000元,因此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为:
资产(2000000)=负债(550000-40000+40000)+所有者权益(1450000)
负债中的两个项目一增一减,金额相等,负债总额不变,双方总额仍为2000000元,仍然保持平衡。
(6)16日,莲花工厂同意将本次前欠LED显示器款60000元转为投资。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一项负债(应付账款)减少了6万元,同时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6万元,由于这一变化,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即变为如下平衡关系:
资产(2000000)=负债(550000-60000)+所有者权益(1450000+60000)
一项负债和一项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金额相等,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资产无变化,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总额仍为2000000元,保持平衡。
(7)19日,按照法定程序报经批准,以银行存款30000元,退还个人投资款。
该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得该企业资产(银行存款)减少3万元,同时使得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减少3万元,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变化为:
资产(2000000-30000)=负债(490000)+所有者权益(1510000-30000)
一项资产与一项所有者权益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减少,使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金额均降为1970000元,不影响平衡关系。
(8)26日,按照规定计算出应付给投资者利润70000元。
这一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得该企业的负债(应付利润)增加70000元,同时使得该企业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减少70000元,经过这一变化,使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双方的平衡关系变化为:
资产(1970000)=负债(490000+70000)+所有者权益(1480000-70000)
一项负债和一项所有者权益以相同金额一增一减,资产项目无变化,左右双方金额仍然均为1970000元,平衡关系不变。
(9)28日,按规定将盈余公积100000元转增投资者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使一项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增加金额都为100000元,平衡关系变为:
资产(1970000)=负债(560000)+所有者权益(1410000+100000-100000)
所有者权益中的两个项目以相等的金额一增一减,总额不变,资产项目无变化,左右双方金额仍然均为1970000元,平衡关系不变。
上述九种类型变化,我们可用表3.5表示。
表3.5 经济业务变化类型表
注意: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无论引起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发生怎样的增减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恒等式的恒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