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深入经济学前沿的大师

老清华经济学系的一大特色就是从海外学成归国的大师们,他们大部分具有国外知名高校的学位文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深入学术前沿。他们在学成回国后,又将其传授给清华的学生,培养一代又一代英才。

陈岱孙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宗师。在留美期间,他以全优的威斯康星大学本科成绩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班研究生藏龙卧虎,有些人已经崭露头角,如1933年提出垄断竞争理论的张伯伦,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林。在导师卜洛克的指导下,陈岱孙以《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为题,用归纳法得出不同于当时用演绎法得出的结论。卜洛克颇为赞许他的博士论文,曾推荐给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奖——威尔士奖学金委员会,与同班同学张伯伦的博士论文《垄断竞争理论》进行竞争。

刘大中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他在取得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后,来到清华大学讲授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并以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政论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仅1946—1948年,刘大中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篇,受到胡适的极大关注,特地推荐给当时的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刘大中是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中国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影

1935年清华毕业、1941年返校任教的徐毓枬,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第一位中国哲学博士,也是凯恩斯亲自教过的三个中国学生之一。他最先在国内翻译出版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凯恩斯主义带到中国,并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凯恩斯的《通论》为基础,于1947年编出讲义并开出课程《当代经济理论》,比类似内容结构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早两年。

《资本论》书影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曾与郭大力合作,花费10年心血,于1938年第一次在国内翻译出版《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他在解放初担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学委员会召集人,并为学生讲授为期一年的基础理论课《政治经济学》。不久,王亚南被政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委。也就是说,近代经济学界公认的两部划时代巨著《资本论》和《通论》的译者,都曾在老清华经济学系执教。

陈岱孙铜像

经济学系的这些教授,热爱祖国,热心教育。他们获得国外名校学位以后,本来可以留在国外,有很好的工作,但都坚决回国,报效祖国。当时,留学回国的学生不多,也有条件从政当官,或者经商发财,但他们都有志于“教育救国”,尽管“越教越瘦”,仍然安心教授。陈岱孙永不忘却1918年在上海报考清华学校的一幕——瞪着黄浦江畔公园门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只觉得似乎全身的血都涌向头部,想起古书所说“足食足兵”的重要性,决心研究经济学,解决民族富强这一当务之急。学成回国之后,他有过许多从政的机会,曾作为社会名流参加蒋介石在庐山举行的座谈会,作为专家参加伦敦国际货币经济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但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使他极为失望和不满,与张奚若、闻一多、朱自清、钱端升等发表《十教授公开信》,要求停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成立联合政府。作为同乡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作为校友的行政院长宋子文,曾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解放前夕也有人动员他赴美,国民党甚至派专机接他去台,他都拒绝不从,坚持留在清华,终身从教。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岱孙铜像底座上,留着他的一句名言:“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毋庸讳言,这些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到清华任教,也与清华相对优厚的环境条件有关。当时,国内其他大学教授工资不过200多银元,往往拖欠不发,清华教授的工资300多银元,不仅按时发放,而且配有住宅,每5年还有一次出国休假进修的机会,这也是清华经济学系师资雄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