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程理念

一、工程理念的概念

简单地说,工程理念是人类对于如何进行造物活动的理念,是对工程活动的总体性理解与认识,也是一种理想性的追求过程。即人类自身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质创造活动的相关理念的总和。概括地说,工程理念是一种哲学概念,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其来源于客观世界,但以主观意识为主要表现形式。工程理念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概括,一种升华。

任何一项工程都是在一定的工程理念的指导下完成的。作为一种指导因素,工程理念的产生先于工程的建设,也早于整个工程的设计。在整个工程活动中,工程理念处于根本地位,在工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工程理念贯穿于工程活动的始终,渗透在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

因此,工程理念主要侧重于工程的基本方向与指导原则的把握,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与提升。

二、工程理念的层次与范围

工程理念作为一种归纳概括性的概念,同样在纵向方面上具有层次的问题,在横向方面上具有范围问题。即灵活地将不同的工程理念,根据所属的层次与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正是这种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次”与“范围”上的具体工程理念,构成了具有总体性的、概括性的工程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层次与范围上工程理念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和思考总结。因此,工程理念的形成来自于各个维度上具体、详细的理念,而非一蹴而就的。

三、工程理念的发展过程

工程理念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完善与提升。

在古代,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无法与变化无常的自然相抗争。因此,“因循守旧”的思想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并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征服自然”的理念逐渐取代之前无所作为的思想,整个社会面貌也在这种全新理念的影响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于古代与近代的两个工程理念,因历史自身的局限性,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二者的自身缺陷。“因循守旧”低估了人类的能力;而“征服自然”的工程理念则是高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便是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问题。

实际上,工程并非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代,总结古代与近代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工程理念的正反经验教训,人类开始逐渐提出了“构建和谐自然,构建和谐社会”的工程理念。实践证明,这种全新的工程理念适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正确的工程理念。

四、弘扬工程理念的意义

工程理念在工程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工程理念是对工程的整体认识,是一种理想追求。其次,工程理念是一切工程活动的出发点,并贯穿整个工程的过程。再者,工程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对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目前的工程活动中。

为了达到大力弘扬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中的工程理念,首先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一切工程的出发点。同时,要充分根据具体的工程实践内容,提出具有适应性、相关性的工程理念。此外,要注重工程思想在工程行为中的落实问题。

在弘扬工程理念的过程中,尤为注意的是培养相关的工程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全新工程理念的人才。这种新型工程人才,兼具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敢担当、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有利于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工程理念的内容

(一)系统观

工程是一个由要素构成的系统,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工程理念中的工程系统观不仅要求对各个组成要素进行研究,更要对整个工程构成的系统做出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

1.含义

简单地说,工程系统指的是由人力、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目标和集成功能,并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工程系统化是一种工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组成要素众多、规模庞大、结构关系复杂、受到多种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学习系统的思想与理论,掌握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是工程理念对工程系统观的主要要求。

2.工程系统

一般来说,工程系统主要由物质要素、技法要素、人力要素与管理要素所组成。其中,物质要素主要指的是物料、工具、设施等。而技法、人力以及管理要素属于非物质要素的范畴。技法要素包括知识、技术、方法;人力要素指的是具有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的人才;管理要素则涉及工程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管理活动。

如果将工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普遍性、开放性、目的性、战略性以及人本性等特点。其中,整体性是工程系统的核心特征。

在整个工程系统中,工程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工程战略位于第一层次,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为第二层次,工程支持系统则为第三层次。以达到满足工程系统的功能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工程活动的最终目的。

目前,工程系统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过程。原本具有简单结构、静态结构、层次结构、显性结构的工程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复杂系统、动态结构、网络结构、隐性结构的工程系统。

3.内外环境对工程系统的影响

在工程系统观中,不得不充分考虑内外界环境对工程系统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普遍存在于各个工程系统中。

工程系统环境包括系统内部环境与系统外部环境,主要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积极营造工程系统的环境,尤其是着力改善系统的内部环境,可以较好地实现工程系统的目标。

4.系统观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系统观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

复杂工程系统是一种吸收社会、地理、人体等多重系统的特性,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全新工程系统研究。在这种新型的工程系统观中,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将规范性与创新性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行微观、中观、宏观以及人机结合的研究。

此外,在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工程系统将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紧密的结合,以实现三者协调发展。因此,应充分把握工程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节约资源、提高效能、保护生态,以达到发展社会、构建环境友好社会的目的。

(二)社会观

1.工程的双重属性

工程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般而言,工程活动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对象。在工程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并且,工程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因此,工程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参与整个工程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的,所以在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社会因素,整个工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属性。

2.工程的社会性

具体来说,工程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伦理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范围。

首先,工程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工程目标的社会性指的是工程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实际上,工程的目标中都包含一定的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因素是工程目标社会性实现的基础,二者具有正向或者反向的相关性。

其次,工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也是工程的本质体现。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包括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每个活动环节都是由具有不同知识、技术、能力,承担不同责任的工程人员所控制与协调的。因此,工程是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等多种类型的社会人所组成的,进行各种不同社会活动的集合。并且,整个工程置身于庞大的社会背景中,社会为工程活动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时,工程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

再者,工程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工程评价包含对工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工程项目的完成进展以及工程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工程评价的社会性则主要指的是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程序的合理性以及评价主体的独立性。在确保以上三者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工程评价的客观与完整。

3.工程的社会功能

工程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第二,工程是社会的直接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完善与发展。第三,工程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在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不良影响,诸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伦理问题等。虽然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无法从根本上完全避免,但也绝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及时调整工程目标、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寻求多方支持、优化工程环节、合理地评估过程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工程的社会负面效应。

4.社会公众与工程的关系

工程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社会主体的工程活动参与者,不仅包括工程设计与建设人员,也应当包括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享有对工程项目的知情权。即社会公众有权利了解工程概况、工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以及工程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上,社会公众还具有工程的参与权。这样不仅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也权衡了社会的多方利益。并且,这种参与权也包含社会公众对工程进行监督的权利,可以为工程建立良好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促进工程的良性发展。因此,工程与社会公众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民主的原则。

(三)生态观

1.生态问题的出现

工程活动的进行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坚持通过开展工程活动达到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大自然的目的。20世纪之后,这种传统的工程理念开始逐渐显露出片面性,环境问题开始严重影响并直接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生产的单向性与自然环境的循环性、科学技术的机械性与自然环境的有机性之间,长期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并愈演愈烈。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人类开始对之前的工程理念进行反思,并逐渐寻求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重要问题。

2.工程在生态问题上的探索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开始进行一场有关工程理念在生态观方面的探索过程。

“生态关联、生态智慧、物质不灭、生态代价”是人类逐渐形成的四个生态法则。其中,“生态关联”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生态智慧”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有思想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物质不灭”指的是任何一种生物从生到死都有自己的轨迹和不同的转化方式,并非彻底消失的。“生态代价”指的是任何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目前,工程人员已经开始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产业生态学的兴起更是直接推动了工程生态观的发展。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考量的“生命周期评价”、在工业与生态双重领域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工业代谢分析方法”、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设计”等,都是工程活动在环境问题上的具体实践。

3.工程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成熟的工程生态观。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工程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第二,工程要与生态环境相互优化。第三,工程要与生态技术之间建立良性循环的关系。第四,适时构建工程生态再造。

(四)伦理观

伦理指的是人的行为与价值的道德领域。而工程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必定涉及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

1.伦理观的发展过程

工程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工程伦理观也随之逐渐形成。最早的工程伦理观形成于奴隶社会,并首先主要以统治阶级制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约束。之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雇员受雇于雇主,接受一定的酬劳,并对雇主保持一定的忠诚,是工程伦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伦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行业领域开始建立相应的伦理准则,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逐渐发展完善起来。构建一种工程伦理的体制机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工程伦理观的性质与内容

就其性质而言,工程伦理是一种实践的伦理。也就是说工程伦理是用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并且,其推理判断的过程也包含多种复杂的方法。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工程伦理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主要包括行业背景、发展方向等范围更广的问题。其二是微观工程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某一具体的工程领域。

3.职业规范

工程伦理观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工程人员需要遵守职业规范,保持职业操守。职业规范是工程人员在从业范围内的一套行为标准,是一种职业承诺,也是社会公众对其的一种期待,更是工程伦理观最核心的体现。

在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职业规范中,最为根本的规范就是肩负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的责任,这也是工程伦理观的一个基本主题。此外,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诚信的良好品质,积极协调不同人员之间的工作,并有效避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问题等,均是职业规范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五)文化观

1.内涵

工程文化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化范畴,是一种存在于工程活动领域的,逐渐发展并日渐完善的一种文化体系。工程文化存在于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对工程活动产生一定的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工程文化的主体包括投资者、决策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等多种社会群体。

2.特点

工程是一项具有多种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相应的工程文化也同样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工程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工程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工程文化同样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并且,工程文化同样兼有民族性和审美性的特点。

此外,对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来说,其工程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工程文化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工程文化展现的是某一时代的特色,工程的进程具有时限性,工程的影响效果同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工程文化的“空间性”主要指的是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某一具体位置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

3.作用

工程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但是这种存在方式却对工程产生了重要的显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质量、工程评价、工程发展等不同领域。

具体来说,具有不同的工程文化观可以直接导致具有差异化的工程设计。工程文化领域中对工程的把握标准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评价。而一种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则会受到当前工程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