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学界基本持有三种结论:孔子信天命鬼神;孔子信天命但怀疑鬼神;孔子不信天命鬼神。得出这些结论的方法:通过分析当时的宗教背景,结合传统宗教受到冲击与无神论思潮的影响,或者通过与政治、哲学等其他思想相联系与比较,以分析宗教观念在孔子整体思想中的地位。无疑,这些都是从近代以至当前研究孔子天命鬼神思想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方法,为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后人理解孔子,理解儒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上文的分析已经具体指出,通过这些方法,并无法解决研究者在研究孔子天命鬼神思想时所发生的分歧,以至目前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抱守自己的结论。同时,对该问题的研究仍停留于那些学者老前辈的结论与方法之中,无法有新的实质性进展。

各自研究的方法不同,对问题所切入的视角不同,都可以作为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但在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这个领域里,唯一相同的,是各自所依据的最基本材料,同为《论语》。《论语》是被公认的研究孔子思想的可靠材料,对于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研究,更是依据《论语》中所记孔子论天命鬼神的相关材料作为立论的根据,甚至是唯一的根据。对此,本书认为:欲解决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的现状,将该研究做进一步推进,应该回到研究孔子思想的材料本身。

如上文曾分析到,同样依据“敬鬼神而远之”,有些学者做出了孔子信鬼神的结论,而有些学者却认为孔子怀疑鬼神。这说明:如何理解《论语》中的材料,直接关乎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因为无论用什么研究方法,采取怎样的研究视角,都必须建立在对《论语》的理解的前提上。对材料的理解出现分歧,那么应用该材料而得出的结论,也势必会不同。故解决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如何保证对《论语》相关材料做出尽可能正确的理解。

今人读《论语》,与孔子相距两千五百多年,不说古今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别,甚至某些字的涵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文化意识与知识储备来直接解读《论语》,其准确性可想而知。若学术研究仅凭借我们直接对《论语》的理解而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其可靠性也要受到怀疑。但可幸的是,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经典,要能够正确的继承和发扬,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解。现在是如此,过去也是如此。

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儒者们为了继承和发扬《论语》,一直不断地对《论语》进行着自以为正确的注疏,即对《论语》的解释。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对儒经的注释实际上起着指导社会生活的目的,贯彻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各领域。《论语》自汉文帝时立博士,经过秦朝对经书的焚毁,其注经则靠经师的传授,严守家法,所解释之文,皆有根据。目前所存汉代对《论语》的注解,由魏何晏收录,名为《论语集解》。该书后来随梁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与北宋邢昺《论语注疏》一起传世,其影响至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问世才暂止。后者被颁之学官后,成为科举的官方参考书,其影响从元明直至清代。清朝中后期,汉学再次被提倡,出现了许多兼采汉宋的儒者,在《论语》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即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正义》虽主汉学,但也兼采宋说,解决了前儒留下来的不少问题,被认为是清代注解《论语》最好的本子。从某些层面讲,该书实际上总结了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

从以上关于儒者对《论语》注疏历史的简单描述,可见中国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无论从时间还是内容,都有其内在的连续性。汉宋儒者注疏所重虽不同,一者重训诂,一者重义理,但经过清代儒者的兼容并蓄,则可归纳出三者对《论语》本义的把握。其继承的脉络,更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可靠依据。总之,这些儒者的注疏,是我们现在正确理解《论语》的可靠材料。

有了这样的注疏传统,要知道两千多年前的《论语》说了些什么意思,我们便可顺藤摸瓜,沿着历代儒者的注疏,从中找出解释的脉络,通过分析他们各自的不同理解,把握他们解释的一致性。两千多年间那么多注疏,自然各有不同,其差异正是各朝各代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选择地发扬,使得中国文化一直散发出绚丽的光彩,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令我们至今都为之骄傲。然而,历代对《论语》虽说各有发扬,但却离不开继承,故其中自会有其一致之处。历代儒者注疏中表现出的一致性,就是《论语》文意被继承的一面。因此,儒者对《论语》解释的一致性,即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继承下来的《论语》文义,可以,并且应当,作为我们目前理解《论语》的可靠依据。而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弄清《论语》中记载天命鬼神语句的本义,也是研究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第一步。

综上,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不专主任何一代、任何一家的注疏,全面参考和借鉴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分析各代各家注疏的异同,尽量达到正确理解《论语》文义,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清理《论语》中有关天、天命和鬼神问题的言论,互相参证,以重新考察《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