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全的梅妃历史上是否存在

她是唐玄宗的一个爱妃,不仅长于诗文,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她家乡的人们仍然怀念她,称其为“祖姑皇妃”,并修宫造像以供祭,宫名就叫“浦口宫”。该宫雄伟壮观,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瞻仰。但历史的尘埃让人物的真实性披上一层迷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梅妃是个广为流传的人物,尤其是她的诗《楼东赋》和《一斛珠》,更是为后人所传诵。

据《梅妃传》记载:梅妃姓江名采苹,祖籍福建莆田人,唐代开元年间(713~741)被高力士选入宫中。她飘逸俊美,尤擅诗赋,特别喜爱梅花。玄宗喜欢她的才情,封她为“梅妃”,一度对她宠爱有加。杨玉环入宫后,善于察言观色,日益获得玄宗的宠爱,并被封为贵妃。梅妃逐渐失宠,最后被迁往上阳东宫,实际上相当于打入冷宫。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位才貌兼备的梅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梅妃其人吗?好多人认为梅妃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充其量只是出于小说家的想象。

梅妃故里在现在的福建省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这个村里确实还有江姓族,当地还建有乡人纪念梅妃的庙宇——“浦口宫”。民间流传说,江采苹自幼貌丑,是个放鸭女子,选官到乡时,她不及躲藏惊倒在地,而再爬起来时,容貌竟然过西施,所以被选中进宫。乡人称她为“江东妃”。此说与《梅妃传》所描述的梅妃是个能诗善文的女子相去甚远。

从地理演变上来看,莆田地处沿海,它在古代原为兴化湾的一部分,后因兴化湾海水后退,海岸上升,加上木兰溪、延寿溪等泥沙的冲积,才形成陆地,最初名叫“蒲田”,后改为“莆田”。有史书记载,“莆田”县在梁陈时代(6世纪),潮涨的时候海水还可以涌到城南南山麓广化寺前。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时候,江东村这个地方可能还不曾存在。

梅妃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梅妃传》列为“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之类,认为江采苹是个虚拟的人物,并不存在。他认为,当时人们对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并不了解,只是泛泛地说她是唐玄宗时的人,“《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今本或题唐曹邺撰,亦明人妄增之。”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梅妃这一人物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当代文学史家郑振铎、刘大杰也都否认梅妃的存在。刘大杰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也明确地阐述:“尚有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采苹(梅妃)与杨贵妃争宠的故事,无作者名。……明人题为唐曹邺作,不可信。”

福建的黄建聪先生经考证,也认为梅妃在历史上并不存在。首先,作为唯一能与杨贵妃分庭抗礼的宠妃,梅妃在正史上毫无存在的痕迹,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没有关于这个人物的只言片语。相反,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却有很多。其次,后人关于梅妃的故事皆根源于《梅妃传》,而《梅妃传》没有明确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唐代曹邺所作,但证据并不充分。由此可见,《梅妃传》的可信度并不高,更不用说衍生于此的其他作品了。其三,历史上,并没有发现高力士到闽粤一带进行选美的记载。可见《梅妃传》中说“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是没有依据的。《梅妃传》中记载的梅妃贬居之处“上阳东宫”位于洛阳,与长安相距甚远,附近也没有“翠华西阁”,不可能发生深夜召幸后又“步归东宫”的事情。

但是,仍有很多人坚信梅妃实有其人。他们认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并不能断定历史上没有此人。事实上,历史上地位高于梅妃而史上无记载的例子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野史上的记载便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这在史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曹邺是大中四年进士,距梅妃的时代仅有几十年,没有理由怀疑《梅妃传》的作者不是他。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写有咏叹梅妃的诗,明清的戏剧《梅妃》、《惊鸿记》、《一斛珠》及《长生殿》中都详细地记载了梅妃的故事。

莆田县志内文书影

最重要的是,莆田一带的文物、典籍、传说和风俗也在另一方面证明了梅妃的真实存在。《江氏族谱》、《兴化府志》和《莆口县志》详细记载了梅妃的家世。据《江氏族谱》记载:“采苹之父仲逊,字惟恭,封镇国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兄采芹,册封为国舅,忠于皇室,死后,赐食庙祭。”莆田的“节孝祠”,还把梅妃列在首位,春秋致祭。特别是梅妃的故里——福建省莆田县董石乡江东村还保留着不少与梅妃有关的古迹,这也为梅妃的真实性提供了佐证。江东村中的“莆口宫”就是为梅妃所建,寄托着人们对这位从小渔村走进皇宫的传奇女子的同情。

梅妃容貌清丽,性情温婉,颇有才情,在人民的心目中一直备受同情。但历史的尘埃让人物的真实性披上一层迷雾,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