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法国的胡格诺战争(1562-1629)

625.法国宗教改革运动

路德在维滕贝格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之前,在巴黎大学和法国其他地区,一些研习《圣经》的人们就抱有与这位德意志的改革者非常相似的想法。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因此从路德在德意志领导的反抗中获得新的推动力。宗教改革的新教义在少量的贵族和市民阶层中获得了追随者,并在法国南部曾经阿尔比教派的区域深深扎下根来。

626.国王弗朗索瓦二世;凯瑟琳·德·美第奇和吉斯家族

要了解法国的宗教战争,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场历史大剧的主要角色。这场大戏以弗朗索瓦二世(Francis II,1559—1560)开场,他是瓦卢瓦王朝16世纪瓦卢瓦王朝统治者包括路易十二(1498-1515),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亨利二世(1547-1559),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及亨利三世(1574-1589)。的国王。他的妻子是苏格兰美丽迷人的玛丽·斯图亚特。弗朗索瓦继位时不过是一个性格软弱的16岁男孩。幕后操纵大权的是吉斯家族(Family of The Guises)的首领(他们是狂热的天主教徒),以及国王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

凯瑟琳是意大利人,她似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通过在两大教派之间搞权力平衡来进行统治。哪个符合她的统治,她便青睐哪个教派,因此,她时而支持新教徒,时而支持天主教徒。通过她的建议和政策,她为三个儿子统治期间法国的悲惨命运以及自己家族的凄惨结局出了大力。

627.胡格诺派法国新教徒被称作胡格诺派教徒,这个名字是他们敌人起的,词的来源并不确定。领袖:波旁王公和科利尼上将

与吉斯家族针锋相对的是波旁王公纳瓦拉国王安东尼和孔代亲王(Princes of Condé)路易斯。他们是排在弗朗索瓦二世兄弟之后的法国王位继承人。

法国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是“法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军事英雄”。他在年轻时就拥护改革者的教义,直到最后,他一直是新教徒可信赖的领袖。他是这个动荡时期里最具英雄气概的人物。

通过事先对所涉及党派和领袖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讲述接下来的重要事件。

628.战争的开始(1562)

弗朗索瓦二世的短暂统治之后,他的弟弟查理继位为查理九世(Charles IX)。他当时只有10岁,所以王太后以他的名义掌握大权。凯瑟琳的执政理念就是让两个党派相互制衡,她给波旁的王公们在政府里安排一个职位,同时又颁布诏令对胡格诺派给予一定的宽容并禁止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迫害。吉斯公爵的支持者们难以接受这些对胡格诺派的让步,最终两派之间的敌对愈演愈烈,最后引发了内战。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派出一支军队来援助天主教徒,而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则向胡格诺派教徒伸出了援助之手。

629.圣巴托洛缪大屠杀(1572年8月24日)

战争爆发8年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为了巩固两派之间已经达成的协议,提议将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嫁给年轻的纳瓦拉国王波旁王朝的亨利。这场联姻让天主教派和新教派都同样欢欣鼓舞,两个教派的领袖们齐聚巴黎,出席两个人的婚礼。

婚礼仪式后的欢宴还没开始,世界就被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罪行所震惊——在圣巴托洛缪节那天对胡格诺派的大屠杀。导致这场可怕悲剧的有如下背景:参加这场婚礼的新教贵族中有科利尼上将。因为嫉妒科利尼上将超过了自己儿子的影响力,凯瑟琳决定处死科利尼上将。刺杀没有成功,科利尼上将躲过了刺客致命的子弹,只受了一点轻伤。胡格诺派教徒聚集在受伤的首领身旁,威胁着要报复。凯瑟琳被一种极度疯狂的恐惧所驱使,决定把杀光巴黎的所有胡格诺派教徒作为确保安全的唯一手段。8月23日这天,屠杀的计划都安排好了。当晚,凯瑟琳去找自己的儿子,告诉他胡格诺派教徒正密谋要刺杀王室成员和天主教的首领,只有立即消灭巴黎城内的所有新教徒才能避免自己的家族被彻底毁灭。屠杀的命令放到国王的面前,等待他来签字。年轻的国王在这个行动面前恐惧地退缩了,一开始,他拒绝在命令上签字;但最终被他的母亲所说服,他大喊:“我可以批准行动,但前提是,法国境内的胡格诺派教徒不能留一个活口,以免他们以后向我复仇。”

圣巴托洛缪节(1572年8月24日)的午夜刚过,约定的信号一发出——敲钟——大屠杀便开始了。科利尼上将是最早的遇害者之一。屠杀行动持续了三天三夜。巴黎的受害人数估计在1000至10000人之间。巴黎市内的胡格诺派教徒清洗完毕后,王室下令法国的主要城市都要对异端分子实施同样的行动。很多地方拒绝执行命令;但是大部分地方还是执行了命令,法国境内可怕的大屠杀开始了。全国的死亡人数并不确定;估计的数字也大相径庭,从2000人到10万人不等。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引发了整个文明世界——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的一片咒骂之声。但是,据说腓力二世得到这样的消息却难掩喜悦之情;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举行庆祝弥撒来纪念这一事件,在罗马的圣马可大教堂进行唱诗活动。关于这一说法,天主教作家认为教皇有如此举动是因为接到了错误信息,说是胡格诺派教徒对法国王室和天主教发动政变受阻才导致了大屠杀。

630.亨利四世即位(1589)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并没有消灭法国的新教徒,相反,它更加激发了胡格诺派保卫自己信仰的决心。法国因此而完全陷入动荡和战争的旋涡。最终在1589年,当时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被刺杀。他的死宣告瓦卢瓦王朝的终结。纳瓦拉国王波旁的亨利四世多年来一直是胡格诺派最突出的领袖,现在他登上王位,成为波旁王朝的第一位法国国王。他的即位让欧洲最著名的王室之一变得举足轻重,从此时起到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后的一段时期,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波旁王朝的历史。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Henry IV)得到和维持王位颇为不易。当时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天主教徒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位新教的君主。天主教徒宣称支持亨利的叔叔波旁红衣主教,法国因此陷入内战的旋涡。

631.亨利四世改信天主教(1593)

内战持续4年后,因为亨利改信天主教而暂停。就个人而言,即使天主教的领袖们也喜欢亨利,但他也清楚自己的胡格诺派信仰阻止天主教徒成为他忠心的支持者。因此他决定改变信仰来除掉执政道路上的唯一障碍,给战乱不断的法国带来和平与安宁。

632.南特敕令(1598)

亨利四世成为举国公认的国王后立即着手管理国家的事务。他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值得介绍的是颁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通过这个法令,胡格诺派获得了信仰和思想的自由。所有公职都向胡格诺派信徒开放,就像向天主教派开放一样。另外,胡格诺派还被允许拥有若干要塞城镇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财产。拉罗谢尔(La Rochelle)就是这些城镇中重要的一座。

《南特敕令》的颁布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是欧洲大国首次正式承认宗教宽容和平等的原则。自从罗马帝国基督教战胜异教崇拜以来,欧洲主要国家第一次允许两种不同教义和平共处。这要比英格兰赋予国民宗教和信仰自由提前了将近一个世纪。

633.亨利四世统治的特点;他的计划和去世

随着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长期争斗的暂时缓解,法国进入了多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时期。亨利四世对臣民非常关爱,他也因此赢得了“人民之父”的称号。在制定和执行自己的改革计划过程中,亨利四世得到了精明而富有远见的苏利公爵(Duke of Sully,1560—1641)的大力帮助。

亨利四世在统治后期感觉自己的权力逐渐稳固,开始筹划扩展法国的疆土和削弱宿敌哈布斯堡家族两个分支的计划。在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计划中,亨利四世构思了一个非常宏伟的方案,这在苏利公爵的《回忆录》中有所体现,那就是将欧洲所有的基督教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邦联或联邦,并通过设立一个国际和平法庭来消除战争。这一方案被称作“伟大计划”。他正为战争积极做着准备,刺客拉瓦亚克(Ravaillac)的匕首却终结了他的生命和计划(1610)。

红衣主教黎塞留

634.路易十三(1610-1643);红衣主教黎塞留和他的政策

亨利四世的儿子路易十三(Louis XIII)继位,他的统治因他的宰相红衣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 1585—1642)的能力变得举足轻重。黎塞留,人称“法兰西的沃尔西”,是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18年的时间里,这位神职人员就是法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命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黎塞留施行双重政策:首先,让法国国王的权力在法国至高无上;第二,让法国的权力在欧洲至高无上。

635.包围和攻陷拉罗谢尔(1627-1628);胡格诺派政治权力的瓦解

为了实现法国国王在自己的领土上至高无上的权力,黎塞留认为必须要瓦解胡格诺派首领的政治权力,因为他们“首先是新教徒,其次才是法国人”的思想一直在挑战法国王室的权威并威胁国家的统一。因此,黎塞留亲自率军包围了拉罗谢尔,胡格诺派教徒当时正计划将拉罗谢尔作为一个独立的新教联邦的首府。经过一年的顽强抵抗,拉罗谢尔最终还是被攻陷了。

法国南部的胡格诺派教徒多坚持战斗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迫全部投降。这次战斗完全摧毁了法国新教徒的政治权力。然而一个名为《恩典赦令》(Edict of Grace)的和平协议根据《南特敕令》保留了胡格诺派的信仰自由。这一赦令的颁布标志着困扰了法国两代人之久的宗教战争宣告结束。

636.黎塞留和“三十年战争”

当红衣主教黎塞留成为法国的幕后统治者时,德意志境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三十年战争”。尽管黎塞留碾碎了在法国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的新教势力,但他却援助了德意志的新教王公,因为他们的成功便意味着德意志的分裂和奥地利的屈辱。他先是以财政援助的形式,向作为德意志新教徒捍卫者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提供援助,后来他直接派法国军队参加战争。

黎塞留生前没能看到三十年战争及法国与西班牙战争的结束;但是他的政策被后来者继续执行下去,并最终造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两支的屈辱,让法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